姜荷生
当耳朵被街边埋伏的炮仗惹得惊乍,当视线被千家万户门上那几抹绯红点染,当全身心都被巷尾摊前的热闹气氛撩拨……我们几个孩子便知道,旧岁已尽,新年将至,丰盛的美味不久将一一呈现了。
这第一出盛宴,当数期待已久的年夜饭。你看这回锅肉,是自家的腊肉加入蒜苗一起爆炒,咬一口满嘴油香,独特的腊味缠绕唇齿久久不绝。同样自制的还有香肠,盛放在盘里像错落的花瓣。这香肠是我看着奶奶一节节灌好的,特意加入的花椒更添一股酥麻,出了四川,这味道便很难尝到了。当然,每年不会落下的“年年有鱼”,也是饭桌上的重要角色。家里人都是“重口味”,所以寡淡的清蒸鱼是很少出现的,豆腐鱼、酸菜鱼,怎么过瘾怎么来,用麻辣鲜香勉强能形容其滋味。
为了凑齐完整寓意吃个丰富年味,除了鱼,鸡鸭肉也不能少。而在这些菜中,鸡肉炖粉条是个人最爱。把鸡清洗干净,放到案板上取出无益的内脏,再经过几番利落斩截的大卸大切,这鸡肉便该下锅烹煮了。往汤中放入泡好的粉条、木耳、干笋(偶尔是黄花菜),慢炖几小时,味道会越发鲜美。饭前喝上一碗浓汤,熨帖肠胃,然后我们几个小孩便开始对汤里的配菜下手:夹几溜粉条、木耳和干笋,舀一勺奶奶特制的辣椒油,几下搅拌,小半碗酸辣粉便大功告成。稍稍一闻,这扑鼻的香就叫人难忍。
生在酒城泸州,受环境熏陶,很多泸州人平日里都会小酌三杯,遇到这种阖家团圆的时刻,更是酒兴大发,豪饮相祝。可惜爸妈和姑姑一年难得回家几次,奶奶因身体不好也戒酒多时,爷爷只得自斟自饮,颇为落寞。
谈到落寞,两个老人见子女的时间寥寥可数,这种感觉我们虽然难以体会,但每年过节仍不免期盼亲人归家团聚,一是为偿多日不见之苦,二是想满足馋虫在饭桌上吃个痛快。如今回想,当时的想法或许幼稚可笑,但也情有可原:试问哪个孩子不期待一桌新鲜丰盛的年夜饭呢?
第二天起个大早,相互道声新年好,我们便自觉去锅里盛一碗刚煮好的汤圆。吃汤圆,照我们那的话说,叫吃元宝。从超市买的汤圆,浑圆齐整,里面包着黑芝麻馅,常常吃几个就觉得甜腻。幸好奶奶深谙自己动手的乐趣,加上嫌外面的汤圆卖得贵,于是便自己买来糯米粉和醪糟,将新年第一餐轻松搞定。比起外头的“精装品”,我更喜欢奶奶做的汤圆,酒香满溢,每次都要吃它个两碗才心满意足。
有年暑假去长沙游玩,看到一家小店招牌上写着“酒酿汤圆”四字,倍感亲切,当下便起了浅尝的心思。店家端上来的汤圆小巧玲珑,酒香扑鼻,碗里还漂浮着丝丝缕缕的蛋花,一口下肚,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人气甜点。我也寻思着下次过年是不是该给老人提下建议:要不在汤圆里打点蛋花?这样吃起来色香味更足。
至于中午,我们则习惯吃臊子面。这里所说的臊子面和北方地区的不同,它带有十足的家乡特色:将豆腐干和芹菜切成细丁,和肉末、芽菜一起倒进锅里翻炒,等最后一步勾芡完成,臊子也就做成了。在面里淋上几勺,再加点葱花和辣椒油拌匀,一顿简便可口的午餐便做好了。
本着勤俭朴素的原则,晚上家里会把没吃完的年夜饭热一下,再炒份清淡小菜解腻。虽说是吃剩下的,但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倒也有滋有味。
從大年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是我们翘首盼望的好日子。在这两周里,一家人通常会“走人户吃九大碗”(即走亲访友参加宴席),这也意味着能尝到更为多样的菜肴。
宴席可大致分为两类:若是在乡下,则在坝子里摆开酒席,一桌八到十人,等差不多坐齐了,主人才宣布开席。帮忙的师傅端着菜盘在人群中来回穿梭。按照顺序,先上开胃凉菜,待听到师傅大吼一声“开水来咯”(意在提醒别人注意),我们便知道,热菜即将上桌了。若是在饭店举办宴席,除了环境略为高档之外,菜式其实大同小异:小黄粑、酒米饭、炸酥肉、酱烧肘……酸辣甜咸,口味俱全。偶尔在吃兴正酣之际,外面会突然燃放爆竹以示喜庆。想想古有管弦乐舞,今有爆竹毕剥,其实同为宴席助兴之理。
古清生先生曾著书《美食最乡思》,简单五字,即道出美食和怀乡的关联。 去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回家尝到这些难得的年味,倘若今年再缺席,那可真是一桩憾事。但愿到时回家,老人依旧身康体健,而记忆中的味道,依旧能撩人唇齿,叫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