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琪 王生超 朱 莉 苏兵强
中心静脉导管(CVC)是化疗药物、血液制品肠外营养及快速补液的重要通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是CVC 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CVC 管路丢失的主要原因。封管液可有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鄢成静等[1]应用庆大霉素(4 mg/mL)联合肝素(1 000 IU/mL)封管,结果显示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效。在血滤管封管时,相比生理盐水,碳酸氢钠可明显减少患者CRBSI 和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又能保持导管的结构完整性,且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无关[2]。为探讨碳酸氢钠用于中心静脉封管对预防CVC 相关并发症的作用,笔者选取600 例在我院置入CVC 的患者,比较采用碳酸氢钠、肝素、生理盐水封管,患者CRBSI 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发生率及由此导致的导管丢失率。
1.1 对象与分组 我院ICU 2020 年5 月至2022 年2 月住院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600 例。排除标准:年龄<18 岁或>80 岁;肿瘤化疗、癌症、需做血液透析;多次穿刺后(≥3 次)留置成功;收入ICU 未满48 小时转出、死亡或放弃治疗(包括短期外科术后麻醉复苏),或ICU 内CVC 放置时间未满48 小时。本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碳酸氢钠组、肝素组、生理盐水组,各200 例。
1.2 操作方法 三组均于我院置入CVC,导管位置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股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由我科医师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下进行,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CVC 封管的标准流程和规范进行同质化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进行操作。① 冲管:用药结束后抽取生理盐水10 mL 对管路进行脉冲式冲洗;② 封管:碳酸氢钠组采用5%碳酸氢钠10 mL 正压封管;肝素组采用肝素钠(6 250 U)10 mL 正压封管;生理盐水组采用生理盐水10 mL 正压封管。再次用药前,肝素组与碳酸氢钠组将封管液抽出,并抽出2 mL 血液弃去,随后用10 mL 生理盐水冲洗后再予用药。如留置双腔CVC,每腔均按上诉标准执行。
1.3 观察指标 ① CRBSI、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情况,因CRBSI、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导致的CVC 拔除情况。CRBSI 诊断:感染前48 小时内使用过CVC 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 个阳性结果(>15 CFU/导管尖端5 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3 CFU/导管尖端5 cm),并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诊断:经导管的输液速度降低,回抽无回血,拔除的导管可见血凝块、絮状物。② CVC 留置时间,置管前与拔管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H 值、PaCO2、Ca2+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表1) 三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白蛋白水平、合并疾病、CVC 类型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置管前与拔管时各项指标比较(表2) 碳酸氢钠组CVC 留置时间长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置管前与拔管时APTT、PT、INR、pH 值、PaCO2、Ca2+水平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三组置管前与拔管时各项指标比较 ( )
2.3 三组导管丢失情况比较 碳酸氢钠组导管丢失3 例(1.50%),其中CRBSI 1 例,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2 例。肝素组导管丢失26 例(13.00%),其中CRBSI 12 例,培养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1 例,肺炎克雷伯菌2 例,大肠埃希菌3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 例;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13 例。生理盐水组导管丢失30 例(15.00%),其中CRBSI 12 例,培养分别为大肠埃希菌、纹带棒杆菌各1 例,肺炎链球菌2 例,肺炎克雷伯菌3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 例;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18 例。CRBSI 患者予拔除CVC,并按规范抗感染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患者予拔除CVC。三组导管丢失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3.948,P<0.05)。
封管是导管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及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措施。笔者曾认为生理盐水可能是CVC 短期使用的首选溶液,但生理盐水并没有抗感染和预防血栓的作用。临床常采用肝素抗凝,但对于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没有防止感染的作用。肝素溢出会增加全身抗凝的风险[3],但封管液泄漏不可避免,封管液留存导管腔中时外溢过程仍会持续[4],故使用肝素进行封管时须考虑到这一点。同时,肝素是生物膜形成的独立启动子[5],反过来增加了CRBSI 的可能性。
多种因素可影响患者发生CRBSI,包括患者的病史、基础疾病、CVC 置入时间、封管液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其他消毒措施的使用,如预防性抗生素等。病原体可通过管腔(腔内感染)进入血流,如通过受污染的输注;或作为腔外感染,如病原体沿管道迁移黏附在管路的外壁,从而开始生物膜的发展过程。生物膜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细菌的黏附和耐药性,保护细菌免受系统抗生素的影响[6]。由于CVC 管腔表面形成了耐药的生物膜,仅使用抗生素保守治疗无效。病原体最终会脱离生物膜,进入更广泛的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宿主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是导致导管相关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ICU 患者长期卧床,血流速度减慢,血液中的胶体成分易在导管处沉积形成微粒,随时间延长形成血栓物质,堵塞导管而影响导管的正常功能,血液黏滞及血细胞升高均可促进血液凝结,导致导管附壁栓子形成,造成血凝性堵塞。CVC 导管尖端为开口式,无防反流作用,结束输液后虽进行冲封管处理,但咳嗽、用力活动等均可导致胸腔压力上升,进而血液反流进入导管,凝集后形成栓子堵塞导管。血液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管腔内附壁血栓及蛋白聚集物的形成为细菌定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且导管口由于操作频繁,常暴露于空气中或频繁接触其他物品,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导管堵塞导致细菌隐匿其中,躲避抗生素,从而导致CRBSI[7]。CRBSI 和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既可单独导致管路功能障碍,又相互促进,共同导致管路丢失。
CVC 是由聚氨酯制成,基于化学相容性数据和常规临床使用,聚氨酯和聚氨酯导管暴露于碳酸氢钠非常安全。虽碳酸氢盐为碱性溶液,并会螯合钙离子,但本文结果显示,封管前后三组pH 值、Ca2+水平无明显差异。笔者认为,实际操作过程中再次用药前,将封管液抽出并弃去,虽有少量的碳酸氢钠进入人体,但很快会被酸碱平衡系统所平衡,不会造成患者酸碱紊乱及电解质失衡。碱性溶液(如含有碳酸氢钠的溶液)会干扰细菌黏附和影响生物膜的形成,碳酸氢钠可通过减少细菌黏附和防止生物膜的形成抑制细菌增殖[8],并可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避免管路的丢失,作用机制是碳酸氢盐可螯合作为凝血因子的Ca2+,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减少,从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相比生理盐水组与肝素组,碳酸氢钠组出现CRBSI 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碳酸氢钠作为CVC 封管液,在CRBSI、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面,均比常规肝素封管液及生理盐水封管液具有更优的效果,碳酸氢钠安全、易获取、价格低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封管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