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策略研究

2023-05-08 16:04:07邵林辜媛
传播与版权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传播策略融媒体时代

邵林 辜媛

[摘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活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也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过程。文章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四个方面对影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有效传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增强融媒体时代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安全教育;高校实验室;传播策略;融媒体时代

当前,媒体发展进入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在高时效、多资源和共享互动的媒介生态中,虚拟信息的丰富性、趣味性牢牢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这给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践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教技函〔2019〕36号),达成安全教育“入脑入心”的教育目标,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目前,学界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培训体系、运行机制和文化氛围等方面,从传播学视角探究这一教育传播过程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基于此,文章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遵循信息传播模式新变化,抓住大学生行为新特征,探究融媒体时代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优化策略,以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审视:缘起和出路

近年来,高校實验室安全事故处于高发状态,其中重大实验室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数年均约11人[1]。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亟须增强。在当前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我们如何吸引大学生注意力,使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从教师端到学生端的传播过程及时、有效,这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从传播有效性视角探究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活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也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过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是否满足、契合接受主体的需要,接受主体有无积极的态度对待安全知识的传授,并将其真正内化为个体意识和行为动机,是衡量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融媒体时代,以5G、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媒介新技术改变的不仅是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多元、开放式、扁平化、去中心化、双向互动的信息流,使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进而推动教育方式的转型。当前,要想准确把握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行为,我们就必须从传播源头入手,应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所面临的变化和挑战。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有效性传播:要素和问题

(一)传播者:有效性传播的主导因素

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发挥主导性作用和“把关人”的职能,是影响和制约传播有效性的主导因素。在融媒体环境下,媒介新技术打破信息传播格局和时空场域,使传受关系中的主客体边界趋于消解,让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主体。因此,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中,传播者必须凸显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一是专业素养。这里的专业素养体现在传播者以安全教育内容专业知识为基础,塑造可信性和权威性,也体现在传播者可对安全教育内容范围内的大数据进行针对性抓取和专业化解读。二是媒介素养。这主要体现在传播者围绕安全教育主题,从技术到思维、从文化到精神、从学习到生活,能对媒介资源进行灵敏感知、辩证认识和整合利用,具备传播能力。三是心理素养。这不仅强调传播者在多场域、多渠道、多平台媒介融合生态环境中自身的适应能力,更强调传播者在多元复杂的网络媒介空间中以安全感为抓手实现共情传播的把握能力。

从传播意图的角度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需要依靠高校实验教师队伍,而目前部分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呈现“年龄高、学历低、职称低”、人员结构不合理、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2]。可见,其要想胜任融媒体环境下安全教育传播者角色是存在一定困难与不足的。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必须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人员结构,采取创新激励机制等措施,以加强自身建设。

(二)传播内容:有效性传播的关键因素

传播内容既要承载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又要满足受众的需求。这是影响有效传播的关键因素。随着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新兴媒介技术成为标配,内容为王的传播态势日益凸显。目前,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中,传播内容的生成存在瓶颈,需要突破。一是内容边界。虽然随着实验教学的多方位改革与创新发展,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的知识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其扩充速度较为缓慢并形成整体上的相对边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快速更新的内生力,难以保持知识鲜度。二是内容特征。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主要是其应用在防患于未然。尽管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人心有余悸,但人对没有发生的事情仍缺乏一种本能的关注,少有明显的体验感。这种应用场景特性也使安全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让人产生持久的关注力。三是内容倾向。人的成长依赖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说服性传播活动研究表明,“两面提示”法对拥有高等教育程度的说服对象而言更为有效[3]。但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安全事故案例的价值认知不足,价值挖掘力度不够,对安全事故案例的回溯多存在于他述的叙事范畴。

(三)传播媒介:有效性传播的重要因素

传播媒介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活动中媒介以流量形式呈现,并在资本市场得到认可,实现提前变现,这充分体现媒介在有效传播中的重要性。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看,高校可被视为一种特定的媒介场域。从高校媒介场域内看,第一,网络新兴媒介与课堂、培训、讲座等传统媒介展开生态位次竞争,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呈现媒介威望弱化的局面。一方面,传统媒介吸引力不足,使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面临传播有效性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网络新兴媒介承载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规划性,使受众在媒介选择上易形成心理困惑。第二,利用5G、AI、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赋能,在关系作用下广泛融合不同媒介而整合生成的新型媒介形态,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中还未形成常态化的应用场景。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中实质的媒介融合还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从高校媒介场域外看,高校与社会媒体、文化生产、出版发行等场域之间暂未围绕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这一主题形成有效的融合态势,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明显的媒介场域协同效应。

(四)受众:有效性传播的决定性因素

受众是有效传播的最终检验者,但并非传播内容的被动接受者,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共同作用形成的供给侧传播生产,能在多大程度上契合和满足受众内含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的需求侧传播消费,这是影响传播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对受众的关注和分析还不够精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众群体仅按学科专业背景进行类型表层划分,较少依据受众不同个性、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特点进行次群体类型的再划分。二是受众偏好的动态跟踪机制缺乏,使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大学生定制化和精准化的现实需求。三是受众动机引导缺乏运营策略,较少探索和运用用户思维、迭代思维、痛点思维、数据思维等,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激发大学生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的持续关注和深刻感受。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思路和对策

(一)顺应主体多元化趋势,激活主体力量,引导社会资源

在融媒体时代,教师、受众(学生)、媒体多元参与的双向互动、非线性传播关系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造成一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校实验教师队伍的传播主体地位。从传播学的视角看,高校实验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并非限于其作为传播主体的话语权争夺和地位自救,而是在主体多元化趋势中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定位,融合多元力量、汇聚多方资源,促进传播者角色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事实上,传播主体多元化可有效扩大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传播队伍,能快速弥补当前高校实验教师队伍作为传播者之一在专业素养、媒介素养和心理素养方面的不足。此外,高校要加快构建融合校内外力量和资源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在校内,其要加快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整合校内传播资源,畅通“传播者—受众”双向转换渠道,释放大学生作为传播主体的活力。在校外,其要建设校外专家项目库,搭建“校—校”之间、“校—社会”之间的优质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等,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同时,高校实验教师队伍要强化传播意图,结合自身对实验室安全隐患的预估优势,在“传播什么”上发挥主导性作用,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并在“如何传播”上借助多元主体机制,激活大学生群体力量,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把关人”职能。

(二)实践内容为王理念,多维度拓展内容再造空间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如何突破安全教育内容的相对边界,拓展内容再造的空间,打破安全教育内容教条式的传统印象,是其精耕优质内容的一道难题。在融媒体时代,网络技术、智能终端、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融合推动文化的视觉转向,短视频、直播成为当下我国火爆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景观[4]。因此,通过语境融合,采用情景化、具象化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应成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再造的重要方向。这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拓展。一是娱乐性。例如,B站动漫UP主“中二日记搞笑动画”通过幽默风趣的情节设计、别具特色的场景创作和颇具喜感的独特配音,将粉尘爆炸这一安全知识讲述得既激发笑点,又触动人心,让人过目难忘。而寓教于乐本是教育的精髓,将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娱乐化设計既是打开流量入口、引发受众关注的传播技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下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更是安全教育内容价值的二次创造。但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教育内容要坚守安全知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堕入“泛娱乐化”陷阱。二是故事性。利用故事化叙事法在情境构建、情感表达、价值观引导等方面满足受众需求,是推动内容传播的有效方法,更是突破安全教育内容相对边界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强调的是,高校要辩证认识、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安全事故案例的警示教育价值,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共享平台。三是艺术性。高校应着眼于更高层次满足大学生对内容的审美需求,增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在融媒体时代,5G技术、VR/AR技术、云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与影像技术的融合,使智能艺术、场景艺术、创意艺术等形式渗透到视听艺术领域中,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的艺术化提升创造了机遇与想象空间[5]。然而,还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再造同样依赖内容生产流程的优化整合,高校实验教师队伍要善于以资源调度者角色面向社会寻求共建优质内容的多元力量。

(三)媒介融合多元化,拓展媒介功能,加强多场域协同

在融媒体时代的社会媒介场域中,传统媒体在推进媒介融合进程上以媒介新技术为依托,对内改革组织、对外拓展媒介,通过两微一端、融媒体传播矩阵等新平台建设,拓展新闻产品传播渠道,以保持并扩大自身影响力。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而言,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安全教育内容复制或分散在多个传播渠道上传播,完成媒介渠道多样化,体现形式上的“融”“新”,而是要以内容为核心加强不同媒介渠道之间的联系,实现媒介多元化的融合传播。例如,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可利用线上、线下课堂讲解危化品实验安全要点,通过校园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站平台开展深度普及,借由微博、微信、短视频进行转发推广,以H5形式展开趣味互动,在VR/AR中实现视觉化体验,经AI大数据搜集汇聚安全事故素材进行案例反思等。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还可以将安全教育内容中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元宇宙技术进行场景化再现,让受众获得沉浸式、参与式的教学体验。总之,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中,媒介多元化是通过融合不同媒介渠道来打开面向内容的不同入口,满足受众需求,也是通过面向内容的不同媒介入口,聚集更多受众,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此外,要想使媒介真正“活”起来,高校就要拓展媒介功能。媒介功能拓展不仅要在空间延伸度上做多、做全,也要积极关注媒介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用户流量。目前,部分高校虽然开通了实验室安全教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但是其微信传播指数WCI值整体偏低[6]。因此,高校要想吸引用户流量,增强用户黏性,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媒介功能。一是完善系统性、规划性的内容资源建设,强化教育功能。二是整合权威性信息资源的发布渠道,强化媒介威望。三是聚合基于各种大数据资源的业务应用,强化服务功能。总之,媒介要从原有以引导为主的信息传播功能延伸出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为主旨的功能全面、效能强大的综合服务。还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具有广阔视野和强烈好奇心,其注意力不局限于高校媒介场域,也受社会面的热点吸引。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要与社会媒体、文化生产、出版发行等不同场域建立协同共生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导向力、文化生产的思想引导力、出版发行的价值挖掘力等,实现有效共振、互利共赢的多场域协同效应,从而推动大学生深入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

(四)精准化定位受众需要,精细化引导受众动机

在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新技术的发展,社会大众中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受众分化加速蔓延,社会传播环境整体呈现碎片化态势,受众的时间、兴趣、注意力、社交关系等也相应被分割,形成碎片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要想获得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就要重视在传播过程中研究和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让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共同作用供给侧传播生产,并有效契合和满足受众的需求侧传播消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也要善于把握分众与聚众的辩证关系和传播特点。分众就是从模糊的大学生群体中分出清晰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小族群。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不仅要具有以学科专业背景区分进行不同内容传播的单套拳,还要进一步根据受众不同个性、心理和行为等进行次群体类型再划分,并创建出针对不同群體特征进行差异化传播的组合拳。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积极与大学生沟通和互动,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动态跟踪大学生偏好,精准定位需求,在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定制化传播。聚众则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个性特点、生活模式、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众多个体,通过传播手段、渠道平台等方式聚合到一起,并根据受众聚合特征再组织传播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积极探索和运用用户思维、迭代思维、痛点思维、数据思维等,围绕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主题精细化引导受众动机,与大学生建立持续性关系,让安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并外化为安全行为。总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要先细分,再归聚,通过精准化定位受众需求,使传播资源的配置建立在实证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让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更加深刻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家园。

四、结语

深入开展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文章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影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实效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融媒体时代高校有效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叶元兴,马静,赵玉泽,等.基于150起实验室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317-322.

[2]邹晶晶.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06):244-247.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李旭,李辰.浅谈融合视阈下新闻短视频的内容创作策略[J].传媒,2022(04):25-27.

[5]李雪.叙事逻辑与影像价值:短视频主流化的内容生产张力:兼论主流媒体短视频艺术创新策略[J].中国电视,2022(03):65-68.

[6]王丹,袁艺青.高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0):172-174.

猜你喜欢
高校实验室传播策略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中国广播(2016年11期)2016-12-26 10:03:35
关于平衡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率与安全指数的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2:21:04
浅析高校开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2:02:29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3:32:28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37:01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7:48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