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宁南县钟家梁子遗址先秦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2023-05-07 06:38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文物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骨夹砂灰陶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宁南县文物管理所

钟家梁子遗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华弹镇金江村,地处金沙江左岸、支鲁沟北侧的二级阶地上,遗址中心点地理坐标为北纬26°55′43.2″,东经102°52′49.58″,海拔700~770米(图一)。201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开展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淹没区地下文物调查时发现该遗址,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长约300、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整体呈坡状,局部稍平缓(图二)。

图一 钟家梁子遗址位置示意图

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宁南县文物管理所对钟家梁子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共发掘不同时期的墓葬287座,编号2019NHZM1~M269、W1~W18(以下省略“2019NHZ”),其中包括石棺墓27座、土坑墓242座、瓮棺18座,出土各类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随葬品463件(组)。遗址被破坏较为严重,大部分墓葬直接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层;个别墓葬存在叠压、打破关系;遗址局部发现有较深厚的次生堆积。现将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地层堆积

此次发掘依据地势以及道路、冲沟的走向,大体可分为北、中、南、东四部分。发掘区北部位于钟家梁子台地最下缘,墓葬分布相对集中,共50座(图三、图四);发掘区中、东部地势略平,二者以冲沟和道路为界,其中东部墓葬较为密集,共86座(图五、图六);发掘区南部位于台地最上部,遗址南北两端的海拔高差约70米。发掘区域内地层堆积较为单一,多为近现代地层下直接叠压生土层,仅在局部区域存在文化层堆积,各区域堆积不尽相同。现以发掘区东部TS05W40北壁剖面为例简述如下。

图三 发掘区北部遗迹总平面图(局部)

图四 发掘区北部正射影像图(局部)

图五 发掘区东部遗迹总平面图(局部)

图六 发掘区东部正射影像图(局部)

第①层 黄色沙土,土质较细,结构较致密。包含有瓦片、植物根系、砾石等。厚0.25~0.4米。为现代耕土层。

第②层 黄褐色沙土,土质较细,结构较致密。包含有少量陶片、石块等。距地表深0.25~0.4、厚0.1~0.25米。为近现代冲积层。M200、M250、M253、H8开口于该层下。

第③层 浅黄色沙土,土质较细,结构较致密。包含有少量陶片、石块、料姜石等。距地表深0.15~0.55、厚0~0.25米。为近现代冲积层。仅分布在探方南部,北壁未分布。

第④层 黄灰色沙土,土质较细,结构较致密。包含有陶片、红烧土颗粒、石块等。距地表深0.42~1.1、厚0~0.45米。M193、M194开口于该层下。

第⑤层 黄色沙土,结构较致密。包含有少量陶片、红烧土颗粒、石块等。距地表深1.05~1.1、厚0~0.35米。

第⑤层下为生土(图七)。

二 典型墓葬介绍

(一)石棺墓

石棺墓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东部和中部,墓圹多为梯形竖穴,头端较宽,脚端稍窄;墓底多呈倾斜状,头高脚低。石棺大多由不规整的砂质片岩竖砌、平铺而成,部分采用砾岩砌筑。尽管大部分石棺保存较差,但从一些保存较好的石棺来看,完整形态的石棺由盖板、四周挡板和底板构成,也有仅使用盖板的现象。盖板多自下而上依次叠砌,部分盖板范围超出了墓圹口部;侧板多由石材依次竖砌而成;多数石棺未见底板,少数使用底板者仅在墓主人头部、腰部、脚部下方各平铺一块石板。墓葬长1.8~2.8、宽0.5~0.9米。墓内随葬品多为陶容器和装饰品,其中,陶容器多为罐,一般2件,主要位于墓主人头端和脚端。装饰品多为贝类制品,除穿孔海贝外,另有部分由蚌壳磨制加工而成的饰品,按照其形制与功能的不同,我们将出土时呈串状、形体较小的称为串饰,可能作为串珠使用;将出土分散、形体略大的称为贝饰,可能作为衣物上的缀片使用。串饰、贝饰多位于墓主人颅骨、胸骨、腕骨附近;海贝多位于上肢附近。现以M92、M93、M110、M160、M193、M255为例介绍如下。

1.M92

(1)墓葬情况

图七 TS05W40 北壁剖面图

位于发掘区中部,TN10W62东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M110、生土。北侧为M91,东侧为M96。墓向235°。墓圹距地表0.3、长2.3、宽0.6~0.75、深0.4~0.5米。石棺保存状况较差,由盖板和侧板组成,无底板。盖板仅残存脚端的3块石板,厚约0.03米;侧板仅残存右侧部分,由石板和石块构成。人骨保存状况差,多有残损,颅骨、躯干骨破碎,盆骨保存一般,手骨、脚骨多残失。墓主人为一位45~50岁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上。两臂顺置于身体两侧,部分小臂压在盆骨下,两足并拢。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侈口单耳罐1件、贝饰1组,均位于颅骨与左肩之间(图八)。

(2)出土器物

陶侈口单耳罐 1 件。M92∶1,夹砂灰陶。口部微侈,折沿,弧腹,下腹弧收,平底。单横耳位于上腹部,顶部与口沿齐平。上腹部饰两周戳印纹和一周竖向平行划纹,施纹顺序应为先刻划竖向的平行直线纹,后在其上下两端各戳印一周点线纹。下部抹光。口径8.9、底径4.5、通高13厘米(图一八∶9)。

贝饰 1组,共2枚。M92∶2,蚌制。整体呈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大小不一。外径1.1~1.3、内径0.24~0.28、厚0.1~0.2厘米(图一九∶6)。

2.M93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中部,TN10 W62东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北侧为M110,南侧为M95。墓向260°。墓圹距地表0.24~0.4、长2.7、宽0.8~1.18、深0.6米。石棺保存状况一般,由盖板、侧板构成,无底板。盖板石大小不一,多为不规则形,中部及脚端盖板向下坍塌,部分石板直接叠压在人骨上;侧板保存较差,由石板和卵石组成,脚端石板由一整块石板构成。人骨保存状况差,头骨碎裂,躯干骨、盆骨腐朽严重。墓主人为一位40~45岁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上。两臂顺置紧贴于身体外侧,膝部以下并拢紧靠在一起。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罐2件,单耳罐位于颅骨北侧,侈口罐位于左侧胫骨外侧;海贝、贝饰位于颅骨南侧(图九)。

图八 M92 平、剖视图1.陶侈口单耳罐 2.贝饰

(2)出土器物

陶单耳罐 1件。M93∶1,夹砂灰陶。微敛口,圆唇,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单横耳位于上腹部,顶部高出口沿。上腹部密布短线戳印纹,自上而下可分为五组:第一组为“之”字形短线戳印纹一周;第二组为竖向的短线戳印纹一周;第三组为“之”字形短线戳印纹一周;第四组为竖向的短线戳印纹一周;第五组为“之”字形的短线戳印纹上下两周,其间以一周抹痕分隔。纹饰下方抹光。口径8.5、底径5.2、通高12.2厘米(图一八∶4)。

陶侈口罐 1件。M93∶2,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方唇,微束颈,弧腹,平底。唇上压印绳纹花边,上腹部饰两周竖向的短线戳印纹。纹饰下方抹光。口径10.8、底径5.8、通高11.8厘米(图一〇、图一八∶10)。

图九 M93 平、剖视图

串饰 1枚。M93∶5,蚌制。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单面钻。外径0.8、内径0.26、厚0.1厘米(图一九∶7)。

贝饰 1组,共49枚。M93∶3,蚌制。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大小不一。外径0.9~1.4、内径0.3~0.42、厚0.09~0.12厘米(图一九∶8)。

海贝 1组,共2枚。M93∶4,背部有一穿孔。长2.1~2.3、宽1.4~1.7厘米(图一九∶2)。

3.M110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中部,TN10W62东北部,开口于②层下,被M92打破,打破生土。北侧为M92,南侧为M93。墓向226°。墓圹底部近平,墓圹距地表0.2、长2.1、宽0.72~0.95、深0.52~0.6米。石棺由盖板和侧板组成,无底板。盖板西北部被M92破坏,部分盖板坍塌,直接叠压在人骨上,盖板石多呈不规则长方形,长约0.8、宽0.3、厚0.05米;侧板保存较差,由石块和石板构成,其中头端挡板为一长方形石板竖置而成,宽1、高0.56、厚0.04米,右壁中部残存一块长方形石板,石板高0.56、宽0.16、厚0.05米,左壁近头端处残存一圆形石块。人骨保存状况较差,多有残损且腐朽严重。墓主人为一位40~45岁的女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右。两臂置于身体两侧,两肘部内收,两腿竖直,脚端靠拢。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罐2件,直口双耳罐位于颅骨西侧,侈口罐位于脚端东侧;贝饰1组,位于颅骨东侧(图一一)。

图一〇 M93 出土陶侈口罐(M93 ∶2)

(2)出土器物

陶直口双耳罐 1件。M110∶1,夹砂灰陶。直口,圆唇,溜肩,下腹斜收,平底。中腹处饰两个对称的小横耳。通体素面,抹光。口径6.9、底径5.7、通高15.4厘米(图一八∶1)。

陶侈口罐 1件。M110∶2,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方唇,束颈,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唇上压印绳纹花边,上腹部密布短线戳印纹,上部为带状戳印纹,下部为一周“之”字形短线戳印纹。纹饰下方抹光。口径8.3、底径5.3、通高10.1厘米(图一八∶11)。

图一一 M110 平、剖视图

贝饰 1组,共20枚。M110∶3,蚌制。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大小不一,部分个体破损严重。外径1.1~1.4、内径0.24~0.3、厚0.09~0.17厘米(图一九∶5)。

4.M160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中部,TN06W68东部,开口于①层下,打破生土。东北侧为M123,东南侧为M125,西侧为M124。墓向152°。墓圹距地表0.7~0.75、长2.86、宽0.81~1、深0.45米。石棺仅残存部分盖板和头端挡板,无底板。盖板由8块不规则形石块组成,部分石块厚度约0.2米。头端挡板仅残存一块石板,宽0.26、高0.2、厚0.08米。人骨保存状况较好,除颅骨、盆骨稍有破损外,其余骨骼保存完整。墓主人为一位30岁左右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左。双手双臂顺置于身体外侧,双腿竖直。两侧股骨之间置一圆形卵石。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罐2件,侈口双耳罐位于颅骨与右肩之间,单耳罐位于两脚骨之上;串饰散见于颅骨与左肩之间(图一二)。

(2)出土器物

陶侈口双耳罐 1件。M160∶1,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束颈,鼓腹,下腹弧收,平底。肩部饰一对竖向小耳。上腹部戳印四周点线纹。下腹抹光。口径8.1、底径4.8、通高15.6厘米(图一八∶2)。

陶侈口单耳罐 1件。M160∶2,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束颈,微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单横耳位于中腹部,顶部低于口沿。上腹部施三周交错划纹,期间以带状抹痕分隔,施纹顺序应为先施“”向划纹,再施“/”向划纹,三组交错划纹成型后,再在其间刮抹一周。下部抹光。口径9.3、底径4.3、通高13.8厘米(图一三、图一八∶3)。

图一二 M160 平、剖视图

串饰 1组,共18枚。M160∶3,蚌制。外轮廓呈圆形或不规则方形,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多为单面钻。外径0.43~0.5、内径0.18~0.25、厚0.07~0.17厘米(图一九∶10)。

5.M193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东部,TS05W40东北部,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⑤层,被M253打破,被M249、M250叠压。东侧为M256,南侧为M247,西侧为M194。墓向214°。墓口距地表0.5~0.76、长2.6、宽0.62~0.86、深0.3~0.38米。石棺由盖板、侧板构成,无底板。盖板保存状况较好,范围略大于墓圹,部分盖板坍塌、倾斜在墓室内部;侧板保存一般,其中头端挡板由1块石板立砌,脚端挡板由多块小石板立砌,左壁侧板保存基本完整,由10余块大小不一的石板立砌,右壁侧板被M253破坏,仅残存头端1块石板;头部前端发现2块不规则长方形石板,应为盖板坍塌所致。石板厚0.04~0.15米。人骨保存状况较差,多残损,颅骨碎裂,躯干部分散乱,盆骨部分骨骼移位,足骨缺失。墓主人为一位8~10岁的儿童,性别不明。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上。两臂紧贴身体外侧,两侧小臂均压在盆骨下方,两腿竖直,膝部靠拢。墓圹内填土为黄灰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罐2件,其中侈口罐位于颅骨左侧肩部位置,侈口双耳罐位于左侧小腿外侧;串饰、贝饰散见于躯干处;海贝位于左侧肋骨上(图一四、图一五)。

图一四 M193 平、剖视图

图一五 M193 出土器物

(2)出土器物

陶侈口罐 1件。M193∶1,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方唇,束颈,鼓腹,下腹斜收,平底。沿面戳印密线纹,唇上压印绳纹花边,颈部下方刻划斜线纹一周,其下施“之”字形短线戳印纹一周。纹饰下方抹光,器表可见较浅的细小抹痕。泥条盘筑。口径10.2、底径5.8、通高12.6厘米(封二∶1;图一八∶7)。

陶侈口双耳罐 1件。M193∶2,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方唇,鼓腹,下腹斜收,平底。肩部有双耳。沿面施“之”字形短线戳印纹一周,唇上压印绳纹花边,颈部至腹部最大径处密布短线戳印纹,自上而下可分为五组:第一组为“之”字形短线戳印纹一周,其制作应在第二组纹饰完成之后,部分“之”字形的下端直接叠压在第二组纹饰上,略显凌乱;第二组为竖向的短线戳印纹一周;第三组为“之”字形短线戳印纹一周;第四组为竖向的短线戳印纹一周;第五组为“之”字形短线戳印纹上下两周。肩部饰一对捏制的竖向附耳,耳上有一圆形穿孔。附耳为后加而成,其两侧及下方的戳印纹被覆盖,抹光呈素面。纹饰下方抹光,器表可见浅宽的削刮痕迹。口径9.8、底径5.8、通高12.5、附耳孔径0.5厘米(封二∶2;图一八∶6)。

串饰 1组,共59枚。M193∶3,蚌制。外轮廓呈圆形或不规则方形,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多为单面钻。外径0.4~0.7、内径0.1~0.2、厚0.07~0.2厘米(图一九∶11)。

贝饰 1组,共77枚。M193∶4,蚌制。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大小不一,部分个体碎裂。外径1~1.6、内径0.17~0.38、厚0.06~0.16厘米(图一九∶4)。

海贝 1组,共8枚。M193∶5,背部有一穿孔。长1.8~2.5、宽1~1.7厘米(图一九∶1)。

6.M255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东部,TS05W40东部,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⑤层。北侧为M257,西侧为M254。墓向213°。墓口距地表1.4、长1.78、宽0.36~0.67、深0.26~0.36米。石棺由盖板、侧板和底板构成。盖板保存状况较好,由10余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板多层叠压平铺而成,部分盖板石断裂、残失;侧板分为头端、脚端和左右壁挡板,其中头端和脚端挡板均由3块长方形石板竖砌而成,左右壁侧板由多块不规则长方形石板竖砌而成,左壁侧板保存较为完整,由多层石板竖砌,右壁侧板中部石块缺失,仅残存4块;底板由3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板横向平铺而成,分别在人骨的头部、腰部和脚部下方各置一块;头部前端和脚部后端的石块位置要高出人骨平面,应为侧板或盖板倒塌所致。石板厚0.01~0.06米。人骨保存状况差,骨骼表面附着大量料姜石,变形严重,脊椎骨、肋骨残损严重,盆骨基本不存,肢骨多为残段。墓主人为一位25~30岁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上。两臂顺置于身体两侧,腿部竖直。墓圹内填土为黄灰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罐2件,直口单耳罐位于颅骨与右肩之间,侈口罐位于胫骨上;贝饰散见于面部;海贝出土于鼻腔内(图一六、图一七)。

图一七 M255 清理后全景

(2)出土器物

陶直口单耳罐 1件。M255∶1,夹砂灰陶。直口,圆唇,深腹,下腹斜收,平底。口沿下有单横耳。通体素面,器表有较多刮抹痕迹。口径10.3、底径5.8、通高14.7厘米(封二∶3;图一八∶5)。

陶侈口罐 1件。M255∶2,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束颈,上腹微鼓,平底。通体素面,器表有较多刮抹痕迹。口径10.6、底径5.9、通高13.2厘米(封二∶4;图一八∶8)。

贝饰 1组,共6枚。M255∶3,蚌制。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外径1~1.4、内径0.3~0.4、厚0.08~0.18厘米(图一九∶9)。

海贝 1枚。M255∶4,背部有一穿孔。长2.1、宽1.3厘米(图一九∶3)。

(二)土坑墓

土坑墓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均为竖穴,平面呈梯形、长方形或圆形,多为直壁,平底或斜底。部分墓葬在墓圹四角各放置一块卵石,或在左右两壁放置数块卵石。墓葬一般长约2、宽0.5~0.8米。墓内随葬品种类与石棺墓基本相同,部分墓葬随葬有动物骨骼,陶器主要位于头部、脚部或身体两侧,串饰、贝饰、海贝等装饰品多位于头部、腕部,或散见于上肢附近。现以M53、M55、M79、M108、M137、M154、M172、M211、M223、M244、M253、M263为例介绍如下。

1.M53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中部,TN16W62东北部,开口于④层下,打破生土。北侧为M44,西南侧为M43。墓向139°。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圹左右两壁放置石块,右壁前后两端各放置一块,左壁前端放置一块。墓口距地表1.05~1.25、长2、宽0.72、残深0.2~0.44米。人骨保存状况较好。墓主人为一位45~50岁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南,面向上。双臂顺置于身体两侧,两手腕部压在盆骨下方,双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向内,双腿竖直,脚踝并拢。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盘口罐1件,位于颅骨顶部前端;石斧1件,位于右侧胫骨外侧;串饰、海贝各1组,位于腰椎和右侧尺骨之间(图二〇)。

(2)出土器物

陶盘口罐 1件。M53∶1,泥质黑陶。盘口,折沿,沿面内凹,尖唇,鼓腹,下附圆形泥饼成小平底。通体素面,磨光,底部可见明显刮抹痕迹。口径11.2、底径2.7、通高10.9厘米(图二一、图二九∶5)。

图一八 石棺墓出土器物

图一九 石棺墓出土器物

图二〇 M53 平、剖视图

石斧 1件。M53∶2,青石。平面呈梯形,背部部分残缺,单面刃,刃锋利,斧身截面呈梯形。磨制精细。长12.8、厚1~2、刃宽0.7~1厘米(图二九∶11)。

串饰 1组。M53∶3,由30枚被切割成大小不一、厚薄不均的薄片组成,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多为单面钻。外径0.35~0.94、内径0.12~0.3、厚0.0 6~0.2 厘 米(图三〇∶7)。

海贝 1组,共3枚。M53∶4,背部有一穿孔。长1.7~2.4、宽0.5~1.3厘米(图三〇∶1)。

2.M55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北部,TN29W53东北部,开口于⑤层下,打破生土。西北侧为M3,东北侧为M50,东南侧为M49,西南侧为M 5 7。墓向175°。墓圹平面近长方形,平底。西壁南端置一石块。墓口距地表0.15、长1.9、宽0.62~0.66、深0.2~0.3米。人骨保存状况较差,颅骨碎裂,部分骨骼缺失。墓主人为一位40~50岁的女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面向上。双臂竖直顺置于身体两侧,两侧肩胛部位高出胸部,右手置于右侧股骨上,双腿竖直平行,双脚向外撇。墓圹内填土为黄灰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盘口罐2件,分别位于颅骨南侧和两足之间;串饰1组,位于颅骨西侧;海贝、石贝形坠饰位于颅骨东侧(图二二)。

(2)出土器物

陶盘口罐 2件。泥质黑陶。盘口,折沿,沿面微凹,尖唇,下腹斜收成小平底。通体素面,磨光,下腹近底处可见明显刮抹痕迹。M55∶1,鼓腹。口径14、底径2.2、通高11.2厘米(图二九∶7)。M55∶2,深腹,底略残。器表火候不均,部分呈黄褐色。口径15.2、底径1.7、通高11.2厘米(图二九∶6)。

图二一 M53 出土陶盘口罐(M53 ∶1)

串饰 1组,共145枚。M55∶3,蚌制。外轮廓呈圆形或不规则方形,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多为单面钻。外径0.4~0.5、内径0.15~0.25、厚0.04~0.22厘米(图三〇∶11)。

海贝 1组,共3枚。M55∶4,背部有一穿孔。长1.4~1.7、宽1~1.2厘米(图三〇∶4)。

石贝形坠饰 1枚。M55∶5,石质。磨制。海贝形,顶部有一圆形穿孔,背面有一竖向凹槽。穿孔为单面钻。长1.9、宽0.4~1.2、孔径0.25厘米(图三〇∶3)。

3.M79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中部,TN11W57西北部,开口于①层下,打破生土。南侧为M80。墓向276°。墓圹平面略呈梯形,平底。墓圹距地表0.2、长2.1、宽0.5~0.7、深0.1~0.2米。人骨保存状况差,骨骼表面附着有大量料姜石,左侧胫骨断裂,手、脚骨不存。墓主人为一位40~45岁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面向左。双臂顺置于身体两侧,双脚并拢。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侈口罐2件,分别位于颅骨右侧和两脚之上;提取人骨时在右肩部下方发现海贝、贝饰、串饰各1组(图二三)。

(2)出土器物

陶侈口罐 2件。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弧腹,平底。沿面内侧及上腹部饰圆圈纹或水波纹。M79∶1,位于颅骨右侧。口沿内侧戳印两周圆圈纹,颈部下方戳印两周圆圈纹,颈部圆圈纹上下各有双短线刻划的“之”字形纹饰一周。口径8.8、底径4.8、通高13厘米(图二九∶2)。M79∶2,位于两脚之上。口沿内侧刻划两周水波纹,上腹部饰2组水波纹,每组均由同步刻划的三周单线水波纹组成。口径7.4、底径4.4、通高10.8厘米(图二四、图二九∶3)。

图二二 M55 平、剖视图

图二三 M79 平、剖视图

图二四 M79 出土陶侈口罐(M79 ∶2)

串饰 1组,共13枚。M79∶5,蚌制。外轮廓呈圆形或不规则方形,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多为单面钻。外径0.4~0.5、内径0.18~0.25、厚0.08~0.12厘米(图三〇∶8)。

贝饰 1枚。M79∶4,蚌制。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外径1.15、内径0.22、厚0.14厘米(图三〇∶6)。

海贝 1组,共2枚,均残。M79∶3,残长1.6、残宽0.8厘米(图三〇∶5)。

4.M108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北部,TN33W56西南部,开口于⑤层下,被M1打破,打破生土。西北侧为M2,南侧为M5。墓向19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平底。墓圹距地表1.3、长1.86、宽0.44~0.46、深0.18米。人骨保存状况较好。墓主人为一位35~40岁的女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面向上。两臂位于身体外侧,右侧肘部微曲,右手位于右侧盆骨上,左手位于股骨外侧,两膝并拢,两脚并列,脚掌略向左倾。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盘口罐1件,位于脚骨北侧;串饰1组,位于左侧锁骨处(图二五)。

(2)出土器物

陶盘口罐 1件。M108∶1,夹砂灰陶。盘口,折沿,沿面微凹,尖唇,鼓腹,平底略内凹。通体素面,抹光。口径8.7、腹径8.4、底径2.7、通高9.4厘米(图二九∶4)。

串饰 1组,共5枚。M108∶2,蚌制。外轮廓呈圆形或不规则方形,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均为单面钻。外径0.58~0.69、内径0.15~0.19、厚0.08~0.2厘米(图三〇∶9)。

5.M137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中部,TN14W55西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北侧为M69,南侧为M70。墓向275°。墓圹平面略呈梯形,平底。墓圹距地表0.3、长2.1、宽0.5~0.6、深0.1~0.3米。人骨保存状况较差,骨骼表面附着大量料姜石,颅骨挤压变形,部分骨骼缺失。墓主人为一位40~50岁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面向左。双臂位于身体两侧,两腿竖直,两脚踝并拢,两脚掌均向外呈“八”字形。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侈口罐和陶杯各1件,均位于颅骨南侧,并列放置;提取人骨时在颅骨下方发现串饰、海贝各1组(图二六)。

图二五 M108 平、剖视图

(2)出土器物

陶侈口罐 1件。M137∶1,夹砂灰陶。侈口,宽折沿,圆唇,束颈,深鼓腹,下腹近底处内收,平底。束颈处刻划两周水波纹,靠上一周水波纹施纹较晚,部分纹饰直接叠压在下方一周水波纹上,纹饰整体略显凌乱。腹部最大径处施一周刻划纹,该纹饰带自上而下可分三组,第一组为两周水波纹,上周较浅,下周略深;第二组为交叉斜线纹,先施一周“/”向斜线,再施一周“”向斜线;第三组为一周水波纹。在颈部和腹部最大径之间,竖向刻划三组分布均匀的、由短划线组成的麦穗纹;在口沿外侧、三组麦穗纹的上方,分别刻划两排斜向短划纹。口径11、底径4.8、通高14.5厘米(图二九∶1)。

陶杯 1件。M137∶2,夹砂灰陶。口微敛,圆唇,斜直腹,平底。通体素面。口径10、底径5.9、通高7厘米(图二九∶10)。

串饰 1组,共2枚。M137∶4,蚌制。圆形,厚薄不均,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单面钻孔。外径0.5、内径0.2、厚0.06~0.1厘米(图三〇∶10)。

海贝 1枚。M137∶3,背部有一穿孔。长2.1、宽1.2厘米(图三〇∶2)。

6.M154

位于发掘区南部,TS06W65中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④层。北侧为M222,东侧为M229。基线方向139°。墓圹平面呈圆形,弧壁,平底。墓口距地表0.6、墓口直径0.96、墓底直径0.72、墓深0.36米。人骨位于坑底东南部,保存状况较差。墓主人为一位1.5岁左右的婴儿。单人侧身曲肢葬,头向东,面向右,下肢弯曲至胸前。内填黄灰色细沙土,填土上层包含4块较大的卵石。未发现随葬品(图二七)。

图二六 M137 平、剖视图

7.M172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东部,TS09W44西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④层。北侧为M173,东南侧为M169。墓向210°。墓圹平面略呈梯形,斜底。墓圹距地表0.45~0.8、长1.9、宽0.5~0.6、深0.3米。人骨保存状况差,大部分骨骼不存,仅见少许肢骨和肋骨。墓主人年龄、性别不明。单人葬。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侈口单耳罐1件,位于墓圹中部的股骨西侧;石斧1件,位于墓圹南部(图二八)。

图二七 M154 平、剖视图

(2)出土器物

陶侈口单耳罐 1件。M172∶1,泥质灰陶。侈口,卷沿,圆唇,溜肩,圆鼓腹,下腹弧收成小平底。口部残。单横耳位于上腹部,顶部高出口沿,最高处饰一对羊角形乳突。颈部戳印点线纹一周,腹部最大径处戳印点线纹两周,颈部和腹部最大径之间,竖向戳印多组纹饰,残存一组为两道平行点线纹之间饰三组“X”形点线纹。复原口径3.4、腹径8.8、底径2.9、通高14.4厘米(图二九∶8)。

石斧 1件。M172∶2,仅残余中段。截面呈六边形,上下表面磨制光滑,左右侧面较粗糙。残长4.8、宽7.05、厚4.4厘米(图二九∶9)。

8.M211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东部,TS03W42中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东侧为M204,西侧为M210。墓向20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斜底。墓圹距地表0.3、长2.1、宽0.5~0.55、深0.28米。人骨保存状况较好,颅骨稍有破损。墓主人为一位30岁左右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上。双臂紧贴身体外侧,右手压在盆骨下方,左侧尺骨压在盆骨下方,两腿膝部靠近。墓圹内填土为黄褐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盘口罐1件,位于两侧胫骨之间;陶杯1件,位于颅骨右侧的肩部上方;串饰5组,分别位于锁骨、股骨、腰椎及右脚附近。另外在左侧肱骨旁出土兽骨若干(图三一)。

(2)出土器物

陶杯 1件。M211∶1,夹砂灰陶。直口,圆唇,弧腹,平底。通体素面,抹光。口径7.5、底径4、通高7.8厘米(图三七∶4)。

陶盘口罐 1件。M211∶2,夹砂灰陶。大盘口,折沿,沿面微凹,尖唇,弧腹,平底。通体素面,抹光。口径12、腹径9.6、底径4.5、通高14厘米(图三二、图三七∶1)。

图二八 M172 平、剖视图

串饰 5组。蚌制。外轮廓呈圆形或不规则方形,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多为单面钻。外径0.54~0.73、内径0.16~0.25、厚0.05~0.2厘米。M211∶3,共22枚,位于锁骨上方(图三八∶5)。M211∶4,共18枚,位于右侧趾骨处(图三八∶9)。M 211 ∶5,共8 枚,位于右侧股骨处(图三八∶3)。M211∶6,共7枚,位于左侧股骨处(图三八∶8)。M211∶7,共9枚,位于第五腰椎上方(图三八∶4)。

9.M223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南部,TS04W65北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④层。东南侧为M222。墓向220°。墓圹平面略呈梯形,斜底。墓圹距地表0.45、长1.95、宽0.5~0.6、深0.54米。人骨保存状况差,残损较严重,右侧上肢骨位移至下肢附近。墓主人为一位40~50岁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上。两臂紧贴身体两侧,左侧小臂压在盆骨下方,左手位于股骨外侧,两腿竖直,脚踝部紧紧并拢,膝部略微靠拢。墓圹内填土为黄灰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罐2件,侈口罐位于颅骨东侧,直口单耳罐位于脚部上方;贝饰分布于上肢骨附近;串饰位于右侧盆骨上(图三三)。

图二九 土坑墓出土器物

(2)出土器物

陶侈口罐 1件。M223∶1,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弧腹,平底。沿面内侧刻划两周双线水波纹,上腹部刻划五周双线水波纹。口径7.7、底径5.7、通高12.3厘米(图三七∶2)。

陶直口单耳罐 1件。M223∶2,夹砂灰陶。直口微侈,尖圆唇,弧腹,平底。单横耳位于口沿下方,已残。口部外侧戳印多周短线纹。口径6.9、底径5.5、通高9.3厘米(图三七∶7)。

串饰 1组,共4枚。M223∶4,蚌制。外轮廓呈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单面钻。外径0.5~0.6、内径0.2~0.24、厚0.08~0.15厘米(图三八∶7)。

贝饰 1枚。M223∶3,蚌制。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已残。外径约0.96、厚0.08厘米(图三八∶2)。

10.M244

(1)墓葬情况

图三〇 土坑墓出土器物

位于发掘区南部,TS09W61西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④层。东侧为M245,西北侧为M226。墓向200°。墓圹平面略呈梯形,斜底。墓圹距地表0.75、长1.9、宽0.5~0.66、深0.4~0.66米。人骨保存状况差,残损严重,颅骨碎裂,躯干骨、盆骨基本不存,四肢骨残断严重,部分骨骼位移。墓主人为一位25~30岁的青年,性别不明。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不详。两臂置于身体两侧,右臂肘部向外弯曲,右侧膝部向左膝处靠拢。墓圹内填土为黄灰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侈口罐1件,位于右肩外侧;石镞1件,位于腹部(图三四)。

(2)出土器物

陶侈口罐 1件。M244∶1,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弧腹,下腹近底处内收,平底。沿面内侧刻划交错短线纹,上腹部刻双线水波纹,水波纹下方施对称的两组竖向麦穗状短线刻划纹。口径8.5、底径5.2、通高11.2厘米(图三七∶3)。

石镞 1件。M244∶2,叶形。片状,尖端残,锋部两面刃,尾部平。残长2.7、最宽1.3、厚0.18厘米(图三八∶1)。

11.M253

图三一 M211 平、剖视图

图三二 M211 出土陶盘口罐(M211 ∶2)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东部,TS05W40东北部,开口于②层下,被H8打破,打破M193,打破④层。东南侧为M191,南侧为M192,西侧为M250,北侧为M249。墓向206°。墓圹平面略呈梯形,斜底。墓圹距地表0.4、长2.3、宽0.54~0.64、深0.12~0.48米。墓圹北端发现3块石块,其中2块分别位于墓圹北端的两个拐角处,顺东西墓壁摆放,另一块卵石居中。人骨保存状况较好。墓主人为一位18~20岁的男性。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南,面向左。两臂顺置于身体两侧,手心朝下,两腿膝部、脚部并拢,两脚掌尖端靠近。墓圹内填土为黄灰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侈口罐1件、串饰1组,均位于颅骨与右肩之间;在两肘部的外侧各发现兽骨若干(图三五)。

图三三 M223 平、剖视图

(2)出土器物

陶侈口罐 1件。M253∶1,夹砂黄褐陶。侈口,宽折沿,尖圆唇,束颈,深鼓腹,下腹近底处内收,平底。腹部最大径处施一周刻划纹饰带,主体为竖向平行短线纹,在短线纹的上下各刻划一周细线纹。在颈部和腹部最大径之间,竖向刻划五组均匀分布的纹饰,其中四组为短划线组成的麦穗纹,一组为平行短划纹。口径6.8、底径3.4、通高10.6厘米(图三七∶6)。

串饰 1 组,共117 枚。M253∶2,蚌制。外轮廓呈圆形或不规则方形,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中间有一圆形穿孔。多为单面钻。外径0.5~0.7、内径0.2~0.3、厚0.08~0.2厘米(图三八∶6)。

图三五 M253 平、剖视图

12.M263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东部,TS11W41东部,开口于④a层下,打破④b层。墓向206°。墓圹平面呈长方形,斜底。墓圹距地表0.65、长0.8、宽0.4、深0.46米。人骨保存状况差,仅残余少量颅骨残片。墓主人年龄、性别不明。单人葬,头向西南,面向不详。墓圹内填土为黄灰色细沙土。墓内随葬陶侈口罐1件,位于墓圹中部(图三六)。

(2)出土器物

陶侈口罐 1件。M263∶1,泥质灰陶。侈口,高领,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弧收成小平底。束颈处戳印一周细密的点线纹。腹部最大径处饰一周交错短划纹,施纹顺序为先施“/”向划纹,再施“”向划纹,最后在交错划纹上下两侧各划一周线纹。在颈、腹部纹饰带之间的上腹部,由两组戳印纹饰相间分布将其均分为六份,其一为两道竖向的点线纹,其间戳印“X”形点线纹;其二为两道戳印点线纹组成“X”形纹饰,中部饰一圆形小泥钉。口径4.4、腹径8、底径2.9、通高11.2厘米(图三七∶5)。

(三)瓮棺

图三六 M263 平、剖视图

图三七 土坑墓出土器物

瓮棺共发现18座,主要分布在遗址东部和中南部,多集中在土坑墓和石棺墓附近。可分为两种形制,一是由一件陶罐竖立于坑内,罐口上方叠压一石块;二是由一件陶瓮横置于坑内,陶瓮肩部有一缺口,人骨置于瓮内,缺口上方覆盖一块大陶片。瓮棺内均未发现随葬品,部分人骨保存较好。现以W10、W16为例介绍如下。

1.W10

(1)墓葬情况

位于发掘区南部,TS 06 W 69 北部,开口于③层下,打破④层。南侧为W 9。基线方向90°。墓圹平面呈椭圆形,直壁,平底。坑口距地表0.3、长径0.8、短径0.75、深0.42米。葬具为一陶瓮,竖立。陶瓮上方置一石块,陶瓮上部碎裂塌陷。陶瓮底部残存零星人骨。内填黄灰色细沙土(图三九)。

(2)葬具

陶瓮 W10∶1,夹砂灰陶。口部残,鼓肩,深腹,平底。器表施多组戳印的点线纹。腹径38.4、底径9.5、残高63厘米(图四二∶1)。

2.W16

(1)墓葬情况

图三八 土坑墓出土器物

图三九 W10 平、剖视图

位于发掘区东部,TS04W40东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M258、打破④层。东北侧为H26。墓向242°。墓圹平面呈椭圆形,直壁、平底。坑口距地表0.4、长径0.75、短径0.51、深0.4米。葬具为一陶瓮,保存稍好,横置于坑底,口部朝向西南,瓮棺内发现有人骨。人骨保存状况较差,多破碎。单人葬,头向西南。两臂置于身侧,两腿弯曲重叠。经鉴定为0~3个月龄的婴儿。内填黄灰色细沙土(图四〇、图四一)。

(2)葬具

陶瓮 W16∶1,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高领,溜肩,卵圆腹,平底。领部下方饰一对小泥钉。通体素面。口径17.4、腹径26.4、底径8.4、通高54厘米(图四二∶2)。

图四〇 W16 平、剖视图

三 结语

钟家梁子遗址发现的墓葬种类丰富,在不同类型的墓葬中出土了相同或相似的器物或器物组合,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典型器物演变序列清晰。根据墓葬的开口层位和相互之间的打破关系,结合墓内出土的随葬品组合、器物形制、纹饰风格等要素,可将钟家梁子遗址发掘的墓葬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早期墓葬以开口在发掘区东部第④层下、打破第⑤层或开口在发掘区南部第③层下、打破第④层以及出土同类随葬品的墓葬为主,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东部、南部和中部,北部数量较少。以M92、M93、M79、M110、M154、M160、M193、M223、M244、M255、W10为代表,墓葬类型有石棺墓、土坑墓、瓮棺。随葬陶器组合以侈口罐、单横耳罐、双附耳罐、杯为主,均为平底器,多为夹砂灰陶,花边口盛行,流行使用戳印纹、刻划纹、水波纹、附加乳钉等纹样。M154虽无随葬品出土,但因其位于发掘区南部,故将其归入该期。根据该批墓葬人骨样本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早期墓葬经树轮校正后的绝对年代大体在公元前2200—前1600年。

图四一 W16 清理后

图四二 瓮棺葬具

晚期墓葬以打破发掘区东部第④层或开口在发掘区北部第⑤层下、中部第④层下以及出土同类随葬品的墓葬为主,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东部、中部和北部,南部未见。以M53、M55、M108、M137、M172、M211、M253、M263、W16为代表,墓葬类型有土坑墓和瓮棺。随葬陶器组合以小口鼓腹侈口罐、盘口罐为主,多为小平底,多为泥质黑陶,不见花边口装饰,盘口罐多为素面磨光,小口鼓腹侈口罐常在口沿及中腹部装饰戳印纹、刻划纹。根据该批墓葬人骨样本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晚期墓葬经树轮校正后的绝对年代大体在公元前1600—前1300年。

表一 钟家梁子遗址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测试报告[1](摘录)

从目前已取得的31座墓葬人骨样本的测年数据来看(表一),钟家梁子墓葬经树轮校正后的绝对年代均在公元前2200—前1300年的范围内,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时期。

首先,从出土遗物的情况来看,已发掘的287座墓葬及其所涉及的第④、⑤层中,均未发现青铜制品遗物,反而在地层中出土有大量磨制石器,其种类涉及生产工具、武器、装饰品等,表明其生产、生活方式仍属于石器时代。但晚期墓葬的绝对年代已进入青铜时代的范畴,这对探索金沙江中游地区由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演进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遗存在云南巧家小东门墓地[2]中也有发现。小东门墓地的器物组合以侈口罐、单横耳敛口罐、杯为主,纹饰以戳印纹为主,器物形制与钟家梁子早期墓葬的随葬品完全一致,两者应为同时期遗存。发掘者认为小东门墓葬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早期,但此次钟家梁子墓葬的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该类遗存的年代要远早于这个时期。

与滇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相比,尽管早期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形制、组合不同,但其流行戳印、刻划的装饰风格却基本一致。例如,钟家梁子M193陶罐口沿沿面戳印一周“之”字形纹饰的风格与云南永仁磨盘地遗址流行在口沿沿面戳印一周三角形点线纹的风格较为接近[3],以及二者在花边口、多组水波纹、圆圈戳印纹等装饰风格上也都存在很强的相似性。这表明钟家梁子早期墓葬的人群与滇北地区的关系更为紧密。

第三,晚期墓葬中流行泥质磨光黑陶罐,这类盘口、鼓腹、小平底的器物为这一地区首次发现。从陶质、陶色及制作工艺来看,这类遗存与早期墓葬出土的陶器完全不同,尤其是其素面磨光的装饰风格使器物整体更显精致典雅,目前这类遗存的来源尚不明确,但它可能与昭鲁盆地、安宁河流域等邻近地区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折沿大盘口的特征与鸡公山文化的盘口折沿罐形态基本一致[4]。

总之,宁南县钟家梁子遗址的发掘全面揭露了墓地全貌,新发现的器物组合填补了金沙江中游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的空白,清晰的墓葬演变规律有助于构建宁巧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为认识这一区域史前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材料。

项目负责人:郑万泉

发掘:何 鑫 蒋仪杰 游燕丹 应顺平

舒永萍 何利君 闫永强 刘改政

朱国齐 孙 策 张 燕

修复:唐 波 姜普红 程大宏 高彦朝

摄影:江 聪 蒋仪杰

绘图:何 鑫 游燕丹 赵金玉 程大宏

人骨鉴定:张 燕

执笔:郑万泉 何 鑫 张 燕 孙 策

朱国齐 唐 波

猜你喜欢
人骨夹砂灰陶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曲阜奥体中心战国两汉与宋代墓地人骨的病理学观察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陶器
探秘最诡异的人骨吊灯
消失模常见夹砂夹渣缺陷的解决
玻璃钢夹砂管管土摩擦系数室内模型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