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群,李卓,蒋颖
上尿路结石又称三尿路结石,包括肾脏、输尿管结石,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疼痛、血尿等症状,而症状严重程度与结石位置、大小、活动以及损伤、感染等存在密切关系[1-2]。肾脏和输尿管的结石主要表现为肋脊角腰部和腹部存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但大而活动度小的肾结石患者可能无痛,而小而活动度大的结石引起的疼痛较为严重[3-4]。现阶段对于上尿路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软镜激光碎石术等术式进行治疗,可减轻临床症状,但术后易出现结石残留现象[5-6]。残余结石发生率可能与术前结石的大小、数量等有关,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残余结石会逐渐增大,21%~59%的患者在术后5年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对于残余结石尤其是最大直径超过5 mm或存在临床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处理[7-8]。目前对于残余结石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溶石、排石等,常用药物有抗菌药物、利尿药物等,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仙黄胶囊属于行气活血类药物,可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治疗中,但对于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现观察仙黄胶囊治疗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上尿路结石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输尿管软镜激光碎石术)后残余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9)与B组(n=49)。A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25~54(39.44±8.04)岁;结石类型:肾结石24例,输尿管结石25例;结石最大直径5~13(9.12±1.66)mm。B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24~55(39.30±8.12)岁;结石类型:肾结石25例,输尿管结石24例;结石最大直径6~13(9.55±1.41)mm。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接受手术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2)结石最大直径≥5 mm者;(3)手术顺利者。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者;(2)近期服用过具有排石通淋作用的中成药者;(3)未按照医嘱用药或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A组予以肾石通冲剂(三金集团湖南三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5 g/次,口服,2次/d。B组予以仙黄胶囊(广西昌弘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8 g/次,口服,2次/d。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痊愈情况:以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的残余结石排出,结石形成的阴影消失或者未收集到结石样本,但结石排出时患者有所感觉,复查时未发现结石阴影为痊愈。(2)促进排石效果:记录2组患者肾、输尿管上段、输尿管中下段残余结石的排出时间、排净时间及4周排净率。(3)肾功能相关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胱抑素C(Cys-C)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4)中医症状积分:中医症状包括腰腹疼痛、小便灼热感、血尿、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自汗6项,每项均为0~3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5)尿液成分: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留取患者24 h尿液,收集尿液的器皿内加入硼酸防腐,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钙含量,采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患者尿草酸含量,应用离子色谱仪测定24 h尿枸橼酸含量。(6)安全性:记录2组腹泻、皮疹、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
2.1 痊愈率比较 B组痊愈17例,痊愈率为34.69%;A组痊愈8例,痊愈率16.33%。B组痊愈率高于A组(χ2=4.350,P=0.037)。
2.2 排石效果比较 B组肾、输尿管上段、输尿管中下段残余结石的排出时间、排净时间短于A组,4周残余结石排净率高于A组(P<0.05或P<0.01),见表1。
表1 A组与B组排石效果比较
2.3 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Cys-C、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Cys-C低于治疗前,GFR高于治疗前,且B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A组(P<0.01),见表2。
表2 A组与B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2.4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腰腹疼痛、小便灼热感、血尿、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自汗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腰腹疼痛、小便灼热感、血尿、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自汗评分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P<0.01),见表3。
表3 A组与B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5 尿液成分比较 2组治疗前尿钙、尿草酸、24 h尿枸橼酸及治疗1个月后尿钙、尿草酸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尿钙、尿草酸含量低于治疗前,24 h尿枸橼酸含量高于治疗前,且B组24 h尿枸橼酸含量高于A组(P<0.01),见表4。
表4 A组与B组治疗前后尿液成分比较
2.6 不良反应比较 A、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0.20%、6.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712),见表5。
表5 A组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上尿路结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尿液中的结晶状盐类含量过高,而抑制尿中结晶形成的成分水平过低,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另外年龄、性别、职业、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疾病的发生[9-10]。现阶段常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该病,手术虽然能清除大部分结石,但术后仍存在部分碎石,需要通过排石药物辅助排出[11-12]。中医学认为上尿路结石属于“沙淋”“石淋”范畴,认为肾虚为主要病机。另外手术会损伤局部脉络,气血受损、脏腑不和,加重血尿现象[13-14]。因此在上尿路结石术后治疗中,需要以补肾益气、活血化瘀、利尿通淋为主,以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肾石通冲剂为一种中成药,由金钱草、木香、牛膝、海金沙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利淋、化石排石、活血止痛的效果,其中金钱草可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木香能行气止痛;牛膝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海金沙能清热解毒;可用于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治疗中。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肾功能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尿液成分均优于治疗前,说明仙黄胶囊与肾石通冲剂在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治疗中均有一定效果,但治疗后B组痊愈率、残余结石4周排净率高于A组,肾、输尿管上段、输尿管中下段残余结石的排出时间、排净时间短于A组,提示仙黄胶囊治疗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优于肾石通冲剂。仙黄胶囊属于中成药,由威灵仙、麻黄组成,具有行气活血作用,可用于尿路结石气滞血瘀证治疗,其中威灵仙味辛、咸,性温,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两者配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的效果,因此可增强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的治疗效果。
上尿路结石会造成肾脏实质变薄,肾功能减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肾衰竭,影响机体肾功能;另外若结石位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出口,会引起尿路梗阻,尤其是上尿路梗阻,易引发肾脏积液;同时上尿路结石手术中可能会引起炎症感染,影响肾功能;且手术残余结石可能会造成输尿管狭窄,进一步加重肾功能减退[15-16]。Cys-C、GFR为衡量肾功能的指标,当机体肾功能发生障碍后,Cys-C水平与GFR会出现异常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B组Cys-C低于A组,GFR高于A组,说明仙黄胶囊能改善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肾功能。仙黄胶囊经非临床药效学试验发现,其可降低肾结石的形成风险,减轻大鼠异物性膀胱结石的质量,提高大鼠分排尿量,刺激大鼠胆汁的分泌,从而改善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Cys-C水平与GFR[16]。枸橼酸是一种柠檬酸盐,属于结石形成抑制物,可与草酸钙发生反应,产生可溶性高且难以解离的枸橼酸钙,随尿液排出,同时还能抑制草酸钙晶体的成核与生长,从而抑制结石的形成。本研究中B组在治疗1个月后24 h尿枸橼酸含量高于A组,表明仙黄胶囊能改善患者的尿液成分。这是因为仙黄胶囊中的麻黄可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提升GFR,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发挥利尿作用;威灵仙具有增加尿酸盐排泄的作用,因此麻黄与威灵仙配伍使用可改变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的尿液成分,抑制结石的形成,降低结石复发风险。本研究中发现,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仙灵胶囊的安全性尚可。
综上所述,仙黄胶囊能加快上尿路结石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结石排出、排净,改善其肾功能与尿液成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但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所选的研究对象仅为在本院就诊者,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不仅可能会对疾病造成一定影响,还可能影响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因此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