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飞,王俐,管静
疼痛是由某些组织变化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牙痛是口腔科最常见的主诉之一。据报道,疼痛是患者厌恶和停止治疗的首要原因[1-2]。因此,在口腔科提高疼痛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口腔科两种常用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疗效进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1 纳入标准 (1)研究类型:在口腔科比较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镇痛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二者给药途径不限,语种限中、英文。(2)研究对象: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正畸、拔牙患者等;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3)干预措施:布洛芬组给予布洛芬治疗,对乙酰氨基酚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4)结局指标:给药后2、4、6 h与晚间及1、2、3、4、7 d时的疼痛评分(MD±SD)。
1.2 排除标准 (1)原始研究数据无法利用,联系作者也不能获得有用数据的文献;(2)文献研究中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禁忌证者;(3)原始研究不包含结局指标,或疼痛评分时间点不包括2 h、4 h、6 h、晚上与1 d、2 d、3 d、4 d、7 d中的1个或2个时间点。
1.3 文献检索和筛选 检索策略:以ibuprofen、acetaminophen、analgesic、pain、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镇痛、疼痛为英、中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布洛芬对比对乙酰氨基酚在口腔科治疗疼痛的RCTs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2月。
1.4 资料选择和文献质量评价 由两位评价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3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MD及其95%CI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先对各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若异质性较大(I2>50%,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如不存在异质性或异质性较小(I2≤5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2.1 检索结果和纳入文献特征 共检得文献2 797篇,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2项研究[3-14],825例患者。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图1为文献质量评价。
图1 文献质量评价
2.3 分析结果
2.3.1 用药2 h后疼痛评分:9项研究报道了2组用药2 h后的镇痛评分,各研究结果间存在轻度异质性(I2=38%,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8,95%CI(-0.28,0.11),P>0.05],见图2,提示用药后2 h布洛芬的镇痛效果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
图2 布洛芬对照对乙酰氨基酚用药2 h后镇痛效果森林图
2.3.2 用药4 h后疼痛评分:3个研究报道了2组用药4 h后的镇痛效果,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9,95%CI(-0.37,0.20),P>0.05],见图3,提示用药4 h后布洛芬的镇痛效果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
图3 布洛芬对照对乙酰氨基酚用药4 h后镇痛效果森林图
2.3.3 用药6 h后疼痛评分:5个研究报道了2组用药6 h后的镇痛效果,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2,95%CI(-0.21,0.18),P>0.05],见图4,提示用药6 h后布洛芬的镇痛效果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
图4 布洛芬对照对乙酰氨基酚用药6 h后镇痛效果森林图
2.3.4 当天晚上的疼痛评分:3个研究报道了2组用药当天晚上的镇痛效果,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3,95%CI(-0.18,0.44),P>0.05],见图5,提示当天晚上布洛芬的镇痛效果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
图5 布洛芬对照对乙酰氨基酚当天晚上镇痛效果森林图
2.3.5 用药1 d后疼痛评分:8个研究报道了用药1 d后的镇痛效果,各研究结果间存在中度异质性(I2=71%,P<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8,95%CI(-0.52,0.17),P>0.05],见图6,提示用药1 d后布洛芬的镇痛效果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
图6 布洛芬对照对乙酰氨基酚用药1 d后镇痛效果森林图
2.3.6 用药2 d后疼痛评分:7个研究报道了用药2 d后的镇痛效果,各研究结果间存在重度异质性(I2=90%,P<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40,95%CI(-1.04,0.24),P>0.05],见图7,提示用药2 d后布洛芬的镇痛效果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
图7 布洛芬对照对乙酰氨基酚用药2 d后镇痛效果森林图
2.3.7 用药3 d后的疼痛评分:6个研究报道了用药3 d后的镇痛效果,各研究结果间存在重度异质性(I2=94%,P<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86,95%CI(-1.95,0.23),P>0.05],见图8,提示用药3 d后布洛芬的镇痛效果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
图8 布洛芬对照对乙酰氨基酚用药3 d后镇痛效果森林图
2.3.8 用药4 d后疼痛评分:5个研究报道了用药4 d后的镇痛效果,各研究结果间存在轻度异质性(I2=43%,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6,95%CI(-0.45,0.33),P>0.05],见图9,提示用药4 d后布洛芬的镇痛效果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
图9 布洛芬对照对乙酰氨基酚用药4 d后镇痛效果森林图
2.3.9 用药7 d后的疼痛评分:4个研究报道了用药7 d后的镇痛效果,各研究结果间存在轻微异质性(I2=12%,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2,95%CI(-0.17,0.62),P>0.05],见图10,提示用药7 d后布洛芬的镇痛效果与对乙酰氨基酚类似。
图10 布洛芬对照对乙酰氨基酚用药7 d后镇痛效果森林图
本研究共纳入了12项RCTs,其中3项国内研究和9项国外研究,6项正畸镇痛研究和6项拔牙镇痛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在2、4、6 h、晚上与1、2、3、4、7 d的镇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口腔科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镇痛效果相似。
牙科治疗通常是痛苦的,有证据表明,在最初的24 h内,与手术拔牙相关的术后疼痛的强度从中度到重度不等[15-18]。外科拔牙通常与软组织的创伤有关,这种创伤通常伴有疼痛、肿胀[19-20]。正畸治疗中的组织变化是由牙周膜的压迫和牙齿血流的改变,从而释放出前列腺素等化学介质引起的[21-22]。固定正畸治疗期间疼痛从第4~24小时逐渐增加,在第7天返回到正常程度[23-26]。布洛芬属于芳基丙酸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不属于非甾体抗炎药[27];两者均通过抑制环氧合酶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作用,而对乙酰氨基酚通常认为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外周组织对环氧合酶无明显作用。学者们认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影响破骨细胞的活性,而破骨细胞是牙齿移动所必须的,因此使牙齿正畸的速度减慢[28]。而对乙酰氨基酚不影响正畸牙齿移动[29-30]。
本系统评价中,有些研究偏倚较大,直接影响了结论的客观性,分析偏倚存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1)部分研究设计方法不规范,无公开的研究计划书,如随机分组方法和盲法无具体描述或正确实施、未能做到分配隐藏等,有些研究无失访及病例脱落的记录,可能有选择性报告结果的风险。(2)有些文献采用了术前镇痛,这种方法是在传入神经冲动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之前进行阻断,因此,治疗是预防性的,而不是有症状的,通过给予术前镇痛药,术后疼痛强度可减轻和延迟,因为释放到损伤部位的前列腺素数量减少[31-33];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组织释放的前列腺素的积累增加,导致疼痛强度增大,从而疼痛评分的时间可能存在不一致[31-34]。因此,建议进一步规范实施临床RCT并提高报告的质量,为循证医学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