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友平
新课标是国家对课程基本纲领性文件的创新与完善,显示了国家推进教学改革的决心,为教师优化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目标与任务。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可以有效增强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意识与习惯,但是目前价值没有充分释放。为此,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任务、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考评五个角度,深入说明小学体育的高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师创新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立足新课标的有效尝试,还是解决当前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方法单一局限以及教学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对此,教师以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设置的标准与目标,明晰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多重影响,设置以下五个方面的教学策略:首先,挖掘网络中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规划的科学性;其次,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创新课后任务形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运动习惯;另外,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在感知到乐趣的基础上产生学习兴趣;最后,科学考评学生,针对学生在体育素养中的短板与问题设置教学策略,加快学生体育能力全面提升。
1 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一局限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基本元素之一,会直接影响教师讲解效率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率。目前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多采取方法讲解、动作示范以及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展开教学,虽然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显现出单一性与局限性,无法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其消极对待体育课程,从而体育教学推进受阻。
1.2 教学衔接不够紧密
紧密衔接的教学环节可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但是因为体育科目不是主要考查科目,所以教师以及学生均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与价值,导致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学和学习重心都放置在课堂讲解这一环节,没有从其他环节寻找优化的方法,从而教学环节之间无法有效衔接,进而教学效果无法获得整体性提升。
2 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2.1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新课标提出后,作为教学引领者的教师对其进行研读与分析,明晰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改变过去“重讲解,轻培养”的教学观念,同时认知到了核心素养发展对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不再将教学重心仅仅放置在教学这一环节,而是着手多个角度探索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方法。由此教师全面更新了自身的教学理念。
2.2 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教师在运用新课标指引小学体育教学后,不再将课堂讲解的结束作为教学的结束,而是明确了转变学生运动意识与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注重以推动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可以在设置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从更多角度、更多环节思考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方法与路径。
2.3 全面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概念,其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转变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价值,同时要充分挖掘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运用高效性的教学媒体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可以针对四个要素全面优化教学结构。
3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高效教学策略
3.1 挖掘网络教学资源,科学教学规划
新时代下,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数据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并且网络是承载以及传播此类资源内容的重要平台。基于此,教师应该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从网络中挖掘多样具有教学价值的资源,打破教学内容的局限与禁锢,并且开阔自身的教学视野,为提高教学规划的科学性提供支撑。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网络中搜寻多样的新颖体育活动形式,如花样跳绳、体育舞蹈等,随后将其中的动作拆分成多个易操作的简单动作,并且在制定每一课的教学规划时,依托拆解后的动作,设置“放松环节”,带领学生学习好玩又有趣的新动作,以此为教学规划增添新的活力元素。再例如:教师从网络中搜寻获奖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设计,学习与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思路,引入其中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实例,制定自己的教学规划,以此降低教学的枯燥感。由此教师通过网络平台“集思广益”,借助多样的资源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且辅助自身制定更具科学性的教学规划,从而逐步提高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3.2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途径,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依托,所以教师在将新课标要求落实在教学中时,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创新,从而加快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从借助信息技术以及重视提问引导这两个角度,阐述创新课堂教学环节的具体方法。
3.2.1 借助信息技术,讲解难点知识
教育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是必然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具有高效性与便捷性,将其运用在课堂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篮球上篮”这一技巧时,首先,运用展示上篮连贯动作的视频作为教学导入,促使学生在观看中知晓整个动作的流程,同时视频具有动态性,可以促使学生集中在课堂中,保证教学有序推进;其次,教师在带领学生具体学习动作时,运用幻灯片逐步展示每一个动作步骤的要点与难点,此过程相较于教师直接讲解理论以及运用身体展示的方法,更加具有直观性,同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针对性讲解重难点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来到篮球场上,要求学生依据其从视频以及幻灯片中学习到的技巧进行实践,并且告知其在遇到问题时,来到教师处再次观看视频,强化动作记忆。
3.2.2 重视提问引导,激发求知意识
提问与回答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为主要的形式之一,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从而驱动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主动学习。基于此,教师依据不同教學环节的内容与目标,设置差异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的指引下,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接力跑”这一体育形式时,首先,设置问题“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看过接力跑比赛?接力跑一般有几个人?”随后要求学生思考以及回答问题,此过程相较于教师平铺直叙讲解知识,更加具有趣味性;其次,教师展示接力跑过程中的交接棒动作,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说出应该注意的要领,从而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保证教学有序推进。由此教师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对知识的学习效率。
3.2.3 引导自主探索,感知体育魅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重要要求,其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意识与态度,打破学生在教师强制性要求下学习的模式。与此同时,学生被动参与教学往往会展现出一种消极敷衍的态度,不利于其高效理解与吸收知识。对此,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有效活跃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其中全面感知体育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學习“高抬腿跳”这一动作时,首先,引导学生依托生活中“骑自行车”的经历进行自主尝试,随后教师只需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纠正其错误的动作即可;其次,教师展示规范的“高抬腿跳”动作,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进行模仿,并且思考其与自己动作的区别,推动学生在自主反思中查漏补缺。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与印象,另一方面推动其从主观角度感知多样的体育魅力。
3.3 创新课后任务形式,培养运动习惯
课后任务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以及巩固知识记忆的重要途径,同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设置课后任务,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技巧并且增强其对体育知识的熟悉度,从而推进其在持续性的练习中形成长期习惯。为此,教师从推行小组合作以及引入家长监督这两个角度,阐述如何在课后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3.3.1 设置小组合作运动形式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重要要求,其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以外,在课后任务这一环节引入小组合作形式,既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团体体育活动的魅力,又构建起一种隐性监督机制,避免学生消极敷衍对待课后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足球射门”这一体育技巧后,要求学生在课后结成五人小组,每个人轮流扮演守门员的角色,其他四名学生每人有5次射门机会,以此教师运用小组,构建起真实的攻防情景,提高学生在课后任务中的投入度,同时促使学生在有效的练习中提高对体育技巧的掌握度。再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50米短跑”后,要求学生两两结成互助小组,运用课后时间进行练习,以此推动学生互相帮助纠正错误动作,促使其在与伙伴的快乐互动中,加深知识记忆。
3.3.2 发挥家长监督引导作用
长期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这一专业力量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家长加以协助,从而可促使学生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此同时,引入家长监督这一力量,可以保证学生认真对待课后任务,提高学生课后练习的效率与质量。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掌握“花样跳绳”的方法与技巧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所学的动作编在一起,以此既推动学生有效回顾课程知识,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告知学生寻求家长的帮助,与家长商量如何将动作编得更流畅更自然,随后建议家长将学生编好的动作运用视频录制,以此教师设置出课后亲子任务,创新课后作业形式,促使学生在家长陪伴与监督下高效完成。由此教师在课后任务这一环节发挥家长的监督与引导作用,保证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3.4 开展多样体育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形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并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参与中自主体会学习的乐趣,并且产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对此,教师构建体育比赛以及设置趣味游戏,通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慢慢喜欢上体育。
3.4.1 构建体育比赛
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活动中最为主要的两种形式,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基于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构建体育比赛,促使学生在良性竞争氛围中产生争优进取的意识,并且在团结合作中感知体育的人性化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羽毛球”这一体育运动后,在班级内设置个人赛以及团体赛两种形式。首先,教师依照学生对羽毛球技巧的掌握程度将学生两两配对后实施个人赛,促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感受竞技体育的乐趣,并且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其次,教师按照学生个人赛的表现,将班级划分为多个能力相当的两人小组后,开展团体赛,随后要求学生在组内讨论对战的策略,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由此教师构建体育比赛,促使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全面感知体育的吸引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4.2 设置趣味游戏
游戏化教学是近些年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运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促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掌握更多的知识。就此,教师在构建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设置趣味性的游戏,避免学生由于长期学习知识而产生枯燥感,满足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欲。如教师在锻炼学生的弹跳力时,依托“蛙跳”这一基本教学形式,构建“蛙跳绕杆”的游戏,设置10米的赛道,并且在途中竖直插上两根杆子,要求学生从起点跳到终点,并且在过程中必须绕过杆子且不能触碰到杆子,随后给予最先到达终点的学生一次“跑操豁免权”,以此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同时运用实际奖励,激发学生的游戏热情,促使其在快乐游戏中提高弹跳力。由此教师借助趣味游戏,活跃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3.5 科学考评学生,针对提高身体素养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最后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明晰其在学习中的短板与问题,并且为教师提出科学性的学习建议以及设置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为此,教师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综合考查学生多种体育素养。首先,教师丰富评价标准,将只在期中以及期末考试中关注学生体育成绩的考评体系中,纳入考查学生主动运动的意识与习惯、体育课堂中的表现、课后任务的完成度、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及能力等过程导向性指标,以此从学习意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保证学生可以收获全面性的教学评价。其次,教师要保证教学考评的频率,每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注意在期中以及期末纳入考试结果,以此实现“考”与“评”的结合。最后,教师落实积极教育理念,在肯定学生优势与长处的基础上,指出学生的短板与不足,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促使其拥有更多动力参与后续学习。由此教师科学考评学生,准确评估学生学习表现,有针对性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综上所述,新课标围绕着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问题与短板提出了新的方向与任务,所以教师若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依据新课标的内涵元素,加快教学创新。小学体育是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并且其可以促使学生在持续且科学的体育学习与练习中,不断增强体质,从而保障学生健康学习与生活,但是目前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有效性亟待提升。为此,教师参考小学体育的新课标要求,多个角度、多个环节探索教学创新策略,加快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持续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刘亚楼红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