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文
新课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及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指导方针之下,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方法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及兴趣,促进其自发的提高体育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就如何优化体育教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出了建设性策略。
中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为了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实现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学体育教育的实践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中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日常体育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以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体育核心素养概述
体育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文化水平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涵盖了体育知识的掌握、体育意识的培养及体育良好行为的养成、体育品德的塑造。就体育知识而言,其涵盖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了专业理论知识,还涉及到安全知识、人文知识等一些领域。体育意识通俗来说是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一种态度;而体育行为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种与体育相关的活动。体育品德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品德意识。总而言之,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除了传统体育知识的获取和体育行为的培养,还包括了良好体育品德和体育意识的养成。
2 初中体育教学开展中潜在问题分析
2.1 体育教学缺乏创新,内容供给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而言,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以传统式、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围绕大纲要求开展体育教学,从内容的组织形式来说,过于老套,缺乏新意。就目前体育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缺乏改革性、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与规划,各项体育活动的高效开展都不同程度的收到了制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且部分内容供给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契合,不能有效地塑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2.2 缺少人本教育理念支撑,难以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热情
从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来看,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都紧紧围绕精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这一实质性目标,忽视了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如果初中体育教师仅仅按照中学体育的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没有融入“人本”“生本”的教育理念,就会造成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对一些运动项目的反复操练,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有时甚至存在不服从指令的逆反情绪。因此,体育教师应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灌输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从“学”到“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的积极性,增强 “练”的主动性。
2.3 缺乏多元化教学手段,难以营造良好体育学习氛围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上进行革新。当前,大多数初中体育老师在教学手段上依旧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机械的灌输到学生身上,再把运动的动作进行示范,不断他们去重复性模仿,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不能让学生在心理上主动的学习体育,还会打压学生对运动的探究兴趣,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此,中学体育教师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形式科学化的开展体育锻炼,还要把体育核心素养和身体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4 体育教学中欠缺一定的品德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缓慢
新时代对于体育学科的建设要求已经从只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逐步扩展为学生体育品德素质的养成。然而,就当前体育课的实际教学来说,课堂中甚少涉及一些体育品质和品德教育,学生体育核心素质提高缓慢,急需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3 初中体育教学显著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中学体育的核心素质既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养成的各项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态。初中生情感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在体育核心素养的发现视野之下,创新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以创新性思维审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丰富课堂教学途径,并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结合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教学大纲要求,为体育课堂注入品质与修养,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不仅实现强健体魄的教育目标,还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与基本素养。
3.1 考虑外界条件变化及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初中体育教师设计规划每一学年的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上、下学期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重点,使各个阶段的体育训练有序衔接。比如,在夏季阶段,体育老师的重点是加强学生的力量训练和灵活性训练;在春、秋两季,体育老师可以考虑季节变化和身体机能的关系,将教学的重点侧重于田径、球类等以户外为主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在兼顾爆发力训练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弹跳力的训练,适当时可以以耐力训练培养学生毅力;部分体育项目的开展受季节限制,教师在冬季可以更多的采用一些室内体育训练,有条件的话可以增加相应的冰上项目,使学生掌握多种形式的运动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在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同时,提升其体育道德修养。另外,教师还可以制定周、月、学期三个阶段的定期教学训练考核以实现对学生体育核心能力的动态检测,并结合学生个人的体育基础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分层化教学方案,使其更符合其自身发展需求,为其体育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2 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热情,提升学生运动素养
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质,树立并增强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不断优化其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中学体育教师应深入剖析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改进,设计并开启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感,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其核心素养。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体育运动,更要注重学生在运动后的自我评估过程,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发现自己的动作问题,以便在以后的训练中有意识的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体育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排球这项运动时,在涉及击球姿势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采用亲身示范以拆解的形式给学生演示击球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对排球击球的动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后再由他们自己去做。在进行练习时,体育老师要注意每位同学的动作,并对他们姿势或动作中的不正确或错误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纠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训练中,使他們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排球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运动素质。
除此之外,实践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又一种形式,实践活动也是调动学生运动热情、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测试课堂学习的成效,又能使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体育课堂被动接受的弊端,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实际,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体育锻炼形式,在提高学生体育热情、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良好体育品质的养成,在需要团队协作的运动项目中,教师不仅仅要给予其技术指导,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根本上展现体育运动的价值,为良好体育品质的形成及核心素养的提升创造前提。
3.3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体育健康安全意识
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可以使学生能够从健康的运动方式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健康安全知识教育,使其具备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首先,在安排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之前,应引导学生在运动前自觉进行热身活动,为即将到来的体育锻炼作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热身运动,既可以降低运动伤害,又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其次,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既要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基本动作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有关运动损伤及预防保健知识的拓展普及,强化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安全保护意识。第三,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生理发展迅速的一个时期,单纯靠体育课来进行体能训练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应以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片段化的课余时间,参与到跳绳、引体向上等活动中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体育意识。从中学体育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以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采用微课形式,引入生动的视频资源,增强学生对健康安全教育的认识,为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做好后备保障。
3.4 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道德教育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首先,增强学生规则意识和课堂纪律意识是体育课堂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各项体育活动,积极地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并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体育的魅力,端正其体育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体育学习观。其次,集体活动的开展也是体育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参与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勇于拼搏、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在日常学习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比如,体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拔河竞赛,在比赛中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
3.5 加大体育知识宣传力度,营造全民体育的良好环境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内在优势。就学校这一大环境而言,体育社团要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宣传,使师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理念。另外,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生本思想出发,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学校体育设施情况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科学有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体育教师应结合校园文化,将体育运动文化融入其中,创新文体,全方位地推进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体育教学。比如,每个月举办一次“体育黑板报设计比赛”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再比如,举办“运动项目设计”比赛,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项目的设计及比赛规则的制定中来,并在校园宣传栏的板报上发布有关运动联赛信息,使学生的体育热情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创校园体育风采展示论坛,让同学们在网上加强学习、交流,形成“全员体育”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提升自身体育核心素养。
3.6 积极开展比赛,培养体育品德
体育比赛是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意识培养、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前提。初中阶段的学生竞争意识强烈,爱争强好胜,所以举办体育比赛活动,无疑是提升学生运动水平、培养其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比赛是一项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运动,比其他教学方法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定期安排一定规模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切运动都有其规律,公平竞争是一切运动的基本原则,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喊数抱团”这种游戏类的比赛,也可以开展“拔河”“扔沙包”等一些简单的竞技类活动,让他们在比赛中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与合作中塑造其正确的体育竞技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如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一般来说,这种竞赛的参与者数量多,比赛时间较长,对学生运动技能要求较高,通过这种形式的竞赛,既能提高学生的竞技精神,又能夯实并提升运动技巧,强健体魄,在比赛的全过程中,还可以调动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热情,突破现阶段体育课堂效率低、学生抵触厌学、核心素养提升缓慢等长期瓶颈。在初中体育“以人为本”的教学中,以学生体育综合素养提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体育学与运动学知识,又可以促使其在运动中形成良好的运动品质和运动道德。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碧痕镇碧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