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以来,容量大而课时紧张的矛盾突出,如何克服知识碎片化的弊病,又能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具备顶层设计意识,从单元规划到课时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基于此,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思考,探讨如何在单元教学视域下进行课时优化设计。
一、缘由:以单元教学为纲引领课时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符合统编历史教材编写特征。统编历史教材按通史体例编排,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因此需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桎梏。单元教学整合碎片化的课时知识,搭建整体框架,深化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知,并能运用所学应对复杂真实的问题情境,以进一步把握历史教材编写的内在要求。
其次,有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而不少教师忽视知识内在联系,容易使教学停留于知识的表层。以单元教学引领的课时设计,使核心素养更具体深入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结构并进行迁移运用,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
二、思考:以单元教学对接课时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宏观与微观相协调
课时教学容易使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点本身,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协调好宏观与微观。宏观上立足单元整体设定教学目标,逐层分解细化到每一课时;微观上把握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搭建认知结构。以《纲要(下)》第五单元的第10课为例。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3.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及世界意义。
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资本主义时代的大背景,理解英国工业革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基于对工业革命成就和特点的了解,总结工业革命进程的规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辩证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与世界体系的影响,形成全面、丰富的认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二)逻辑与现实相平衡
统编教材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强调更高水平的历史认知,而现实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年龄规律,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知道、了解”的浅层认识。这需要教师把握知识逻辑与现实学情中的平衡,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任务和问题层层递进,引领学生形成具有历史逻辑的知识结构。
初中教材重点介绍了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史实,没有过多涉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时段尚未形成宏观认识。教师建构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逻辑体系,重点强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进而深化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解。
(三)理解与迁移相贯通
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教师恰当运用史料设定情境,解析核心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发展高阶思维,把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融入到认知体系中,在具体情境中实现能力迁移,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本单元与前文后续联系起来,理解各个单元重大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如结合欧洲前300年的变化加深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根据工业革命的影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实践:以单元核心任务为导向落实课时设计
核心任务是单元教学的基本抓手,是课时教学重点确立的重要依据。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纲要(下)》第五单元的核心任务为“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圍绕核心任务,本课设计了三个子任务,以单元核心任务为导向落实课时教学。
【子任务一】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合力作用的成果
材料1:纲要下P57【历史纵横】圈地运动
材料2:商业革命……提供了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要为工业革命建造工厂和制造机器……商业革命也提供了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资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3:约翰·温奇库姆的一处工场有200名织工织布……呢绒一经织好,立即交到50名剪毛工人和80名整饰工人手里。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设问:英国具备了催生工业革命的哪些条件?
从长时段分析,自新航路开辟到18世纪后期英国真正具备资金、市场、资本、制度、劳动力、科技等条件。其他欧洲国家或多或少存在上述条件,但只有英国社会全面集合了这些条件,从而率先启动了工业革命。
材料4:大事年表
追问:结合年表,其他国家为何没有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横向对比,并联系上一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如英国政府制定了专利制度以激励个体发明者的积极性,政局稳定提供了宽松和平的环境,保障、推动人们尽可能地发挥创造力。
设计意图:学生贯通所学,以时间为经分析英国具备的社会条件,以空间为纬探究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加深理解“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合力作用的成果”这一论断。
【子任务二】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转向高级形态的重要阶段
材料1:展示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示意图。
材料2:当时英国的工资水平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实际上1770年兰开夏郡的工资水平可能是印度的六倍。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设问:棉纺织业的重大发明之间有何内在关系?
通过史料阅读认识到市場扩大和需求增加推动新兴棉纺织业率先革命,同时工人高工资迫使资本家加速生产技术革新。同时系统梳理重大发明的技术逻辑链,理解棉纺织业如何实现“纺”“织”平衡。
材料3:《浙江省中外历史纲要下图册》2020年,P57图5—2“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4:呈现“瓦特蒸汽机”动画图以及蒸汽机车、汽船图。
材料5: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值得玩味的。
——姜洪等《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产业变革的进程》
设问:如何解决动力问题?工业革命如何辐射欧洲大陆和北美?
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诞生,但动力不足问题亟待破解。由图可知英国依托储藏丰富、便于开采的煤炭资源为推广蒸汽机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动力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汽船、蒸汽机车的出现,英国国内修建了运河和铁路,并将港口同铁路相连,工业革命加快辐射到欧洲大陆和北美。这些国家不仅有着与英国相同的社会和文化模式,而且大多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等,为工业革命奠定社会基础。另外,从发明来源、科技结合、国家范围等角度对比两次工业革命,认识到工业革命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的析图能力,层层铺设工业革命镜像,透过镜像抓主线——机器和动力。厘清两次工业革命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显现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力量的上升态势。
【子任务三】工业革命是社会变革和世界体系形成的驱动力
材料1:呈现《经济与社会生活》P24图“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P26图“英国伦敦哥伦比亚路市场”。
材料2:呈现《纲要下》P60图 “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
材料3:呈现《纲要下》P63图“宪章运动中工人游行请愿的情景”。
设问:小组讨论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工厂制度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新面貌——生产力极大飞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巨变——是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基础。在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精神需求也随之改变,如初等教育不断发展、女性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休闲娱乐和大众体育兴起等。
与此同时,从工厂制度到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变化,积聚大量财富的工业资产阶级发起政治改革的号召并取得胜利,推动了其在政治领域话语权的扩大。而相对立的工业无产阶级,饱受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政治权利有限等“城市病”折磨。为改变现状,工人阶级开始了激烈而长期的斗争。1842年恩格斯来到曼彻斯特,将所见所闻都写进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城市化如何促进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注意到工人阶级逐渐从“单打独斗”走向“联合”的发展趋势,为此他和马克思向工人阶级指明了未来的前进方向——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由此为第11课作了铺垫。
材料4:《纲要下图册》,P70图7—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
材料5:《纲要下》P61“问题探究”两段材料。
材料6: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指落后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并非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追问: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由于资本主义天生的扩张性,工业革命又为欧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军事实力,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以往的资本家阶级是由个人组成的,在一国范围内进行剥削;而帝国主义时期的资本家阶级则主要是由国家组成,在世界范围内加剧掠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以转嫁国内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此形成。非西方国家被迫与西方接触,大多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在这一体系中,落后国家应如何生存与发展?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落后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可以跨过资本主义这一发展阶段,充分吸收资本主义成果推动自身生产力发展,努力摆脱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地位,做到独立自主。列宁继承发展马克思学说,带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践层面为落后国家探索跨越“卡夫丁峡谷”指明了方向。
设计意图:选取精当材料形成对工业时代的整体认知,使学生全面认识到工业革命的成果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深远影响,加深理解“工业革命是社会变革和世界体系形成的驱动力”,并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单元教学视域下的课时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一线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例如,如何将素养落实到单元目标中,又如何在课时教学中直观体现核心素养。综上,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科书、学情等更深入研究,以落实“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的学习链。[2]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6页。
[2]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4期,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