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文化等相关概念及其逻辑联系,分析了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活动平台、打造特色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对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体育高职;体育文化
2021年8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中统计了2020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相比2019年增加45所。[1]高职教育的规模还在继续扩大,高职教育越来越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关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在逐年增多,主要是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文化及其建设,从其他的视角研究的很少。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2]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那就是从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入手,来推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这1468所高职院校中,约有24所为体育高职院校。它们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然和其他高职院校有所不同,本文针对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现状,试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寻找更适合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发展途径。
1 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1.1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文化的定义,人们众说纷纭,西方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3]
在中国,最早将“文”和“化”两个字联系起来的是《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天文”指自然的规律,而“人文”指社会的发展规律。西汉刘向编的《说苑》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以看出,这里的“文化”是和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文治教化,即以文教化,以文化人。[4]
通过中西方对“文化”的阐述可以看出,文化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于物质创造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前文所说的“以文教化”就是狭义文化的范畴。本文中所说的“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
1.2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文化的子系统,它的内涵与文化的内涵有着高度的同质性,通过对“文化”的界定,我们也可以对体育文化进行界定。本文采用卢元镇教授在《社会体育学》中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含被社会所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体育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审美情趣、行为准则以及设施设备等一系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5]
1.3 民族传统文化
发源、壮大于东亚大陆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世界上唯一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文物典籍等方方面面。[6]
1.4 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是文化不同分类依据下的两个子系统,两者互相包含,相互交融。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体育文化是其特征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识别标签。我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武术、摔跤、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盛行数千年。在知网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题进行搜索,截止到2022年4月,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832”篇,其中發表于2015年以后的文献占了总量的一半。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下的子系统,所以本文不打算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个整体,讨论将其融入学校体育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2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依托体育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体育高职院校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但相较于其他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文轻体”,体育高职院校却容易“重体轻文”,而且由于办高职教育的时间不长,还没形成能体现自身特色学校体育文化,而中华传统文化是建设自身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资源。
2.1 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现有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多都是从各省的体育运动学校升级而来,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有着浓厚的竞技体育氛围和“金牌战略”的传统。加之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所以体育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实用性。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素质课程因为和就业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不太“实用”,而成为边缘课程。体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单招考试和优秀运动队选拔队员,他们面对理论性较强的人文课程普遍缺乏兴趣。课程地位边缘化,师生思想不重视,课程内容不实用,这些都导致学生很难从课程学习中收获成果,体会快乐,更谈不上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久而久之,学生更加觉得人文类课程“无趣”又“无用”,学习动力进一步削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但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却通过体育、艺术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体育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和出色的运动成绩。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关注体育赛事,崇拜体育明星。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他们比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能更便捷地获得各种资讯而西方体育世界存在的兴奋剂、黑哨、假球、赌博、吸毒、暴力、贪污等现象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极大地阻碍了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体育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袭,养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同时具备高技能与高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的体育人才。
2.2 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突出体育高职特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学校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数量激增,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高职院校如何找准自身文化定位,提升自身竞争力就成了摆在每个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但查阅我国主要的几所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可以发现,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大多出现在公选课序列中,在专业课程中的比重都不太大。只有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等少数院校有成系统的武术、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教学。[7]作为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体育高职院校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体育项目师资不足、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教育和传播力度不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与创新不充分等问题。对于体育高职院校来说,体育文化是其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最大特色,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可以帮助学校打造自己特有的体育文化,从而走出具有自身风格的发展之路。
2.3 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西方体育文化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脚步,走遍了全球。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乐于竞争与冒险,崇尚力量即是美,提倡“天人相对”,这些文化特质使得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成为西方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运动中注重竞技能力的培养,注重自然科学在其中的作用,这些西方体育文化的积极面,也给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但另一方面,西方体育文化随着西方资本的扩张,在全球不断攻城略地,使得各民族原有的民族体育文化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进而严重威胁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壮大,有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有的甚至已经灭绝。在西方强大的经济、军事、文化的攻势之下,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为了获得社会资源,只能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指挥棒起舞,将整个民族体育体系按照西方体育的模式来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将民族体育西方化。[8]而西方化了的民族体育却并不一定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导致民族体育走进“死胡同”。当人们下意识或者自觉地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来审视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时,很容易推导出自己民族体育文化的“落后”与“不适宜”这个结论。这种对体育文化的不自信,非常自然地会引起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怀疑和不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体育类高职院校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优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出自己應有的贡献。
3 实现路径
3.1 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构建一个全方位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程体系。
所谓大课程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自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来,高职院校都陆续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将其定位为公共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一般为2学分,36学时。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哲学、史学、文学、科技、武术、医学、建筑、艺术、习俗等众多领域,如此博大繁复的内容,短短一个学期显然是不够,所以我们需要依据学校办学宗旨、课程目标、学情特点等各方面综合考量后,进行内容甄选。课程内容要在初步满足广度的前提下,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度身打造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同时,还需拓展课程教师资源,尝试将课程设计成专题的形式,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来讲授相应的内容,增加课堂体验环节,如汉字听写大赛、传统手工制作、古典乐器弹奏、民俗活动展示等体验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体育专业课的作用。例如结合学院当地体育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武术、毽球、摔跤、龙舟、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传统体育保健养生的教学比重,打造兼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学院特色的专业精品课程。并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具体项目技能的同时,思考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潜移默化地提高专业技能,增强人文素养,从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体育专业人才。
3.2 构建全方位活动平台
打通课内课外壁垒。整合校内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面授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教学平台和融媒体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如指导学生组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建立弘扬传统文化网上互动平台,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大赛以及经典诵读、茶艺表演、 专题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统筹校内校外资源。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挖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和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学院文化建设平台。体育高职院校作为依托体育行业办学的特色高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行业资源和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完全可以在体育相关行业内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为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了解民族文化创造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职业素养,并进一步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和传统底蕴体育文化。
3.3 打造学院特色文化环境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即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主要表现在学校具体的地理位置、校园整体布局、运动场馆建设、图书场所配备等,它是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物质保证。由于体育特有的实践性特质,学校场馆设施及运动器材质量,都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对于体育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拥有突出专业特色的训练馆、运动场以及其他的体育硬件设备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制度文化环境是物质文化环境的保障,它表现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体育高职院校要结合校情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并形成制定、落实、监督、评价、反馈、完善的良性互促機制,通过不断优化的制度文化环境来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发展。
精神文化环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由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由某种信念、思维、心理和行为态度共同构成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风气,它是学校环境中的软环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精神文化环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 它需要经过不断锤炼,不断培育,才能在文化传承中得到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正心笃志”的人格修养都是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通过对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找到自身文化定位,打造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2]中国政府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l.
[3]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
[4]于广智.学校体育文化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3-18.
[5]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28.
[6]周臻,黎莉,华雪春.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5:2.
[7]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官网.湖南体育职业学院2021级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http://www.hntyxy.net/jwc/2021jrcpyfa/10798.jhtml.
[8]毛运海.应对体育文化西方化倾向策略性探讨[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1,34(5):8-12.
作者简介:杨静,女,文学硕士,讲师职称,研究方向:中华传统文化及应用文写作。
(作者单位:湖北体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