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美红 李啸 田苏宏
摘要:加强高校年轻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是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贯彻落实、改革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文章尝试运用认知不协调理论解析新时期高校年轻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过程实质,结合现阶段高校年轻干部存在理论学习不深入、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相对淡薄等问题,通过加强主动预防、强化外部平衡力、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来调节年轻干部在政治领域中的“知”和“行”两个因素,使之达到平衡,从而不断提升政治能力。
关键词:不协调理论;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政治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1;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8-0065-04
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高校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就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内涵式发展的大势、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需要高校年轻干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锋力量。
认知不协调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自身的意志、态度、认知和行为总体应该是一致的、协调的,这种平衡是内在需要和本能。一旦两种及以上认知彼此不能调和或发展一致时,人就会产生心理冲突、感到不安,为消除这些不良情绪,就会自然形成内在动机来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其他认知,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使原有的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不同程度发生新的变化。
政治能力是一个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多层互动的综合有机体系。判断力、领悟力侧重于“知”,执行力侧重于“行”。政治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个人对“政治”这一概念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提高的过程。这五个方面自成一体,并非同步同向发展,有时甚至存在矛盾和冲突。
为解决认知不协调问题,费斯廷格指出可采取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和引进新认知元素这三个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尝试解析个人政治能力提升的过程实质。1)改变行为。比如某年轻干部深知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因忙于业务工作导致学习并不深入,于是开始制订学习计划并付诸行动,从而改变自身行为。2)改变态度。比如高校部分干部因不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导致网络思想宣传工作漏洞频出,失去舆论主动权,这就需要其首先改变态度,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3)引进新认知元素。比如即将赴基层挂职的某双肩挑干部内心纠结,知道挂职锻炼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管理能力,但又担心耽误学术能力的提升。这时如果增加“挂职能加强与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合作”这一新的认知后,即可使原来矛盾的认知达到新的平衡。由此可见,认知不协调理论是从“知”和“行”角度入手,达成消除认知失衡,实现新的平衡。
1.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战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列入“九个坚持”。只有政治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处在新历史方位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多重挑战,为完成高校自身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规划,需要一批又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年轻干部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道路上接续奋斗,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持续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年轻干部作为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实施者,若理想信念不坚定、规矩意识不牢固、斗争精神不强烈,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前途命运,更会带偏大学生。因此,提升高校年轻干部政治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3.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
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基础在坚持全面,重点在各级干部,关键在年轻干部。新时期,仍有个别干部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解不够深刻,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廉洁纪律等问题。年轻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正确对待权力,常怀律己之心,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保证。
1.理论学习不深入,政治学习能力有待增强
高校年轻干部有高学历的优势,却存在理论学习不深入、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年轻干部往往任务重、压力大,还有一些双肩挑干部需兼顾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工作,所以政治理论学习对多数年轻干部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往往采取零散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有的干部对支部组织的学习不重视,有的干部参加理论学习课程态度不端正。如何让理论学习成为高校年轻干部日常生活的一种兴趣、习惯和态度,值得深思。
2.政治站位不高,对政治问题重视不够
高校作为人才高地和思潮交汇地,始终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高校年轻干部尽管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但工作经历单一,缺乏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年轻干部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不断提高,他们中的少数人有时政治意识相对淡薄;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一些外来思潮可能会给一些年轻干部带来负面影响。有的年轻干部过于关注个人发展,对学校整体发展不关心;有的干部政治倾向模糊,一旦受社会负面信息影响极易产生不满情绪;有的双肩挑干部只关心学术水平的提升,政治意识淡薄。面对高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情况,年轻干部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
3.纪律意识淡薄,抵御廉政风险能力不足
高校具有权力高度集中和资源高度丰富的特点,尤其在科研经费管理、国有资产、考试招生、合作办学等方面,权力寻租及利益输送的风险极大。目前的高校反腐工作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存在制度空白。年輕干部在高校各项事业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另一方面有时会受到各种考验和诱惑,容易迷惑心神,忘记初心。高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不断向纵深发展,强化年轻干部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
政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然提高的,在政治领域中形成的认知和行为是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有时是矛盾的。如有些年轻干部发言表态时政治站位很高,但关键时候需要挺身而出做表率时则出现退缩行为。这就需要摸清年轻干部在政治能力方面的各种失衡情况,找出不协调的根源,分析主客观因素,通过政治训练有的放矢地改变矛盾状态,使其知、情、意、信、行达到平衡。随后又可能因时间、环境、经历等变化再从平衡到新的不平衡,正是这种循环而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能够使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不断提升。
1.摸清情况,坚持预防为先
人的思想发展一般经历萌芽、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往往具有隐蔽性,若这一时期错误思想未能及时纠正,从量变发展为质变,则将产生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这就需要摸清年轻干部的底细,及时干预他们的认知矛盾,深除其不正确的认知、错误的意识,防患于未然。要科学预测认知发展的方向,根据年轻干部的成长背景、工作环境、生活圈子等寻找和把握规律,运用合适的方式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不断提升其政治能力。
(1)分析掌握背景情况。一是全面了解并掌握年轻干部的成长背景、内心需求、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及人格特质,分析产生现有认知的原因,把握认知变化规律,进而化解认知失调。比如可以通过对年轻干部档案进行专项审核,了解其家庭背景、海外学习及工作经历等情况;可以通过座谈会、个人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其思想及生活状况,判断他们有可能受到国内外哪些社会思潮的影响等。二是深入了解年轻干部所处的环境特点。环境包含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环境是产生认知行为的诱因,尤其要关注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的思想意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这样,教育者才能把握先机,因势利导,把工作做在前头。
(2)加强政治素质考察。政治素质是干部思想最深处的东西,具有隐蔽性和变化性。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考察干部,才会从其行动上、作风上和口碑上逐渐掌握。比如可以通过干部在攻坚克难、面临复杂局面、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担当情况,看其是否立场坚定、敢于斗争,是否能抵制诱惑、经受考验;可以关注干部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会圈和休闲圈,了解干部的思想本质。另外,要坚持一时一事与一贯表现相结合,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年轻干部的变化和成长,全面评价其不同的成长阶段、工作岗位和环境条件下的综合表现。
2.内外强化,坚持外力为主
年轻干部认知不协调到协调的驱动力分为自我平衡力和外部平衡力,自我平衡力是运用原有认知元素的作用,通过个体自身思想斗争,使认知从失衡到平衡,从而达到解决矛盾的思想转化过程。外部平衡力是通过外力有意识地改变个体原有认知元素,使认知从失调变为协调。这两种平衡力往往需要同时发挥作用。自我平衡力在发生作用时,若没有正向外部作用加入,个体思想转化的结果未必都是积极的。因此,既要消除原有的消极性因素,又要强化原有的和融入新增的积极认知因素,促进平衡能力的发展,提高政治训练的实效。
(1)要善于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净化、自我革命的有力武器。批评可视作认知的外部平衡力,而自我批评是自我平衡力,两者是相互促进和转化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他人善意的批评会引起自我反思,即转化为自我批评,通过整改即行为的改进达到认知的协调。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前提是动机要正确、态度要诚恳,这样才能帮助被批评者纠正错误、完善自我。正确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助于年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抵御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不断增强党性。
(2)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机制。奖惩是利用外部平衡力对原有认知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激发、消极因素进行减弱的有效方法,使用得当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奖励能够激发个体行为积极向上的心理过程,有助于被奖励者及他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比如,高校开展“争优创先”活动,既能激励先进者,强化其已有的积极认知,激励其向更高目标前进,又能刺激其他受教育者,引发其羡慕心理,督促其追求进步。而惩罚能让犯过错的同志从思想深处消除原本错误的认知,认错悔改,从而达到新的认知和行为的协调统一。比如通过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及有效利用身边“活教材”教育“身边人”,通过反面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的思想根源和蜕变轨迹,可以对周边人员形成反向刺激的作用,使之产生警觉,消除自身已有的还未发生作用的消极认知,主动增强积极认知,从而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3)强化实践锻炼,增强斗争本领。从认知不协调理论来看,行动能改变认知,实践锻炼能强化内在的积极因素,纠正或消除原有的消极因素。高校要引导年轻干部通过投身各项实践活动,在各种风浪考验中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培养敢于斗争的精神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一是积极支援基层一线。高校通过每年选派年轻干部赴对口支援省市挂职和参加急难险重的岗位锻炼,能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政治能力,能让他们提高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统一、实现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意义。二是打好意识形态阵地战。高校办学育人的根本任务决定着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提高年轻干部政治能力是打赢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提保证。要引导年轻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在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积极投身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战,积极探索机制方式创新,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勇于担当、坚守阵地,坚决捍卫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3.创新模式,开展情境教学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方式内容单一、形式老套,缺乏丰富、便利的交互功能,难以适应当前年轻干部时间日益“碎片化”的趋势。利用认知不协调理论提高年轻干部政治能力的实质是帮助其态度由消极转化为积极,又由于态度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的,这意味着政治训练的方法可以且应该多样化。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情感,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来引发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使学习者的认知得到有效发展。
(1)利用实际案例开展情境教学。运用案例开展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法的一种,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强烈的特点。其中的反面案例容易让学习者入脑入心,案例素材可以从网络、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可以是国内外的历史事件或新闻热点。教育者可以根据案例内容,采用视频展现及学习者参与讨论分析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剖析事件发生的根源,如在腐败案例中分析之所以产生政治上的蜕变、经济上的贪婪和道德上的败坏,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崩塌、党性原则丧失。越是与学习者情况相近的案例如发生在高校的案例,其警示效果越好,可以让学习者通过深思和讨论把自己代入进去,达到自我审视、提升认知的目的。
(2)让VR成为政治训练“助推器”。虚拟现实技术助力思想政治工作是近年来创新教育方法的一种有效手段,如VR技术,它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觉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开放式、沉浸式和互动式的教学环境,让学习者突破时空限制,零距离感受历史的震撼和党的力量。比如通过再现当年的红色革命场景,让学习者亲身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行程,感受战争的洗礼,感悟过去的苦难,深化对中国共产党艰辛历程的情感认知。对年轻干部来说,深奥理论用可视化、形象化及体验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充满时代感和亲切感,能够使创新理论真正走深、走实、走心,从而激发年轻干部的爱国情、报国志,达到凝心聚力、锻炼党性、提高素养的目的。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年轻干部接续奋斗。提升高校年轻干部政治能力,目的是保证他们在奋斗过程中始終把准方向、坚定信念。新时期,各高校应加强年轻干部政治能力建设,善于利用个人认知和行为平衡的发展规律,深挖思想根源,创新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提升年轻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超群,钱浩君,张蔷蔷.新时代加强高校年轻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党建研究,2021(09).
[2]庞荣.深度学习理论视域下高校加强干部政治能力训练的实践策略[J].继续教育,2020(08).
[3]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探索年轻干部教育培训新机制[J].党建研究,2019(03).
[4]马超林,王月洋.年轻干部政治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和应对之策[J].领导科学,2021(04).
Exploration on the Promotion of Political Ability of Young Cad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Lu Meihong, Li Xiao, Tian Suho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capacity construction of young cad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mooth completion of the reform task.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to analyze the essence of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political ability of young college cadres in the new er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young college cadres at the present stage, such as the lack of in-depth theoretical study, the relatively weak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discipline awareness, the article adjusts the two factors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of young cadres in the political field by strengthening active prevention, strengthening external balance,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al models, so as to achieve a balance,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political capacity.
Key words: incongruity theory; new era;collegesand universities;youngcadres;politicalability;prom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