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初中思政课立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29 00:00:00孙连勇刘东霞王莉朱慧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黑龙江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GJB1423129);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百年党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研究”(23JDSZK027)。

[摘" "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塑造,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新规律、新方法,着力推进中小学思政立体化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做法,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思政立体化;核心素养;学科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贯彻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要把提高中小学思政课质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努力形成全社会各方面支持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一、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思政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学中要统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共同性和差异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内容,保持初中各学段与小学和高中学段的有序衔接,同时为实现全学段的螺旋上升架设稳固的育人桥梁。

一方面,要真正实现课程内容的螺旋上升。思政课内容的螺旋上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各学段教学内容前后呼应、上下承接、逐层进阶,对简单重复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和整合。这样才能避免因课程内容重复出现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兴趣不足和对价值观的抵触心理,并激发学生对同一课程内容的追问和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否定之否定”的高水平重复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增加知识量、提升思考力,强化知识认同、深化情感认同、固化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严格按照初中各学段的核心素养目标,在统筹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梯度得当的课程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以一至九年级的四个学段进阶的形式呈现,形成了清晰的学段水平梯度,便于教师把握各学段的学业质量,体现了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一体化设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道德与法治”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国家等的关系问题,初中学段则侧重夯实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思想根基。根据以上特点,思政教师应注重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在目标设置上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政治立场鲜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二是价值导向清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三是知行要求明确。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特点对观念认知与道德品行进行科学的设计,制定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为例,在整体把握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适应社会。二是理解生命是有韧性的,体会挫折面前生命的韧性,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热爱生活。三是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学习榜样的力量,体会敬业精神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这样的目标设计,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渐进的阶梯。

二、教学方法的立体化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逐渐形成“立体化、专题式、多样态”的思政课教学体系,突出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时代新人。“理论为本、内容为王、问题导向、形式创新”,紧紧围绕这一思政课教学理念,立足“思政课”教学品牌,打造让学生有获得感的思政课,培育让学生有认同感的思政课教师,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思政课整体上要做到“有温度、有深度、有热度、有广度”,实现内容上科学解读、思想上有力解惑、价值观念上真正解渴,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初中阶段应以关系互动式的方法为主,注重在一些日常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明晰各种关系,在情感交流中打牢学生的价值观基础。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情境体验、启发引导等。如在八上“遵守规则”一课中可以设置“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案例分析活动,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主”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你认为该如何做到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这一串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探究成果,知识落实有效,素养达成水到渠成。在“关爱他人”一课教学中,可以设置活动“分享感动瞬间”:说一说:你印象中最深的受他人关爱的一件事或你关爱他人的一件事,当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在学生敞开心扉分享内心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感受关爱他人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宽容友爱的道德修养、热爱生活的健全人格、关心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做负责的人”一课中,可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落实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中学生不负责任的反面情景,学生小组讨论遇到以上情景你会怎么做?以表演的形式呈现。这样的环节设计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便能轻松地理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探索适合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学案,引领预习;聚焦时政,新闻播报;兴趣导入,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整体认知;合作探究,思想碰撞;点拨释疑,能力提高;以知导行,价值引领;巩固拓展,素养提升。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各自的学情,坚持灵活变通的原则和进阶式的教学理念。

三、课程资源的立体化

新课标强调,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注重发现、利用学生中间和本地区的先进模范等榜样资源,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

思政课的课程资源应源于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各种资源是课程资源立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具有观察生活资源的敏锐性和把握加工素材的素质和能力,善于捕捉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搜集与学生成长有关的各种生活案例和材料,用各种新颖的形式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参与有关的活动中。在2023年召开的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我们就可以捕捉到很多精彩的思政教育素材,如叙利亚代表团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可以联系到八年级上“维护秩序”一课,通过对比中国和叙利亚的社会秩序,让学生深刻体会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依托学校自身特色优势开发特色思政课教学资源,对提高思政课立体化水平尤为重要。以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学校立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第一校”的资源优势,附中自2022年1月开始筹备开设“航天思政课”,由11人组成课程筹备委员会和全校30余名思政教师利用一个寒假,完成了“航天思政”校本教材初期研发工作,“航天”要素下贯通课程建设已经初露端倪。这样做的初衷就是把“个性内核”作为思政立体化的自选动作,做到“统筹设计立体规划”“教学内容一体衔接”。只有讲好“小近实亲”自己的故事,才能让思政课“有料”“有趣”“有信”“有爱”。航天思政课题组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与哈工大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航天学院、马克思学院、小卫星所等单位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资源保障等方面无缝对接,积极打造“小初高大思政课一体化”样板。航天思政课内容丰富,将中国航天发展史与成就、航天事迹、航天精神与初中各学段知识相融合,结合航天名校哈工大的助力,培养学生从小了解航天知识,学习航天精神,勇于探索浩瀚宇宙,立志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

对于一贯制学校来说,建立思政课大教研机制,探索成立小初高跨学段教研组,采取网上教研的方式,促进思政课小初高不同学段教学一体化衔接,通过大思政教研,带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工作进阶升级,是综合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方式。

四、学科融合助推思政课立体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色,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关注知识点的解析和诠释。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融合势在必行。思政教师可以大胆地引领学生尝试学科融合的学习方式,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的知识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全面地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的立体化建设。

学科融合需要教师依据教材进行灵活的整合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尝试在校内组建跨学科、跨学年的学科融合实践团队,综合把握分析学科间的融合点,挖掘各学科各学段教材内容,探究学科间知识点的整合,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融合体系。

学科融合可以选择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政治教师可以将政治、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事件结合起来,以近期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设计各种形式的时政分析课,如“模拟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实践融合活动课、“模拟联合国大会”实践融合课等,实践过程包括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结合所学历史政治课本教材,浏览网络信息,查阅相关书籍等环节生成个人知识框架,再与历史政治教师在合作探究中完善内容,最后以汇报和现场互动的方式完成课堂学习。

学科融合需要关注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以思政课学科融合的重要评价标准不仅是知识的落实,更应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所以在进行学科融合效果评估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手段。如,知识测试、合作解决问题能力评估、搜集整合资料能力评估、人文素养评估、价值观评估等,根据以上评估方法,可以多角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收获,教师根据评价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跨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优化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思政融合课的效果,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适合未来中国发展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可以尝试与多种学科融合。语文学科不仅具有人文性,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素养,具有一定的德育效果。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必然的趋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语文教育的平台进行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还可以将地理学科与政治学科进行融合,在自然地理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感受爱国之情,自豪之感;在人文地理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为中学思政教师,应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强化教学引领、实现管育协同、加强实践培养,努力实现中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建设协同发展、立体化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学科融合一体化方面,做大中小学思政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推进者、忠实践行者,使之成为伴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引领、行为习惯、文化烙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马福运,孙希芳.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3,01-05(5).

[3]韩震.为什么要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国德育,2022(10).

[4]张成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点[J].辽宁教育杂志,2022(5).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考试周刊(2017年2期)2017-01-19 15:30:25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计算机教育(2016年9期)2016-12-21 00:27:06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1:29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考试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 14: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