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祎 干成俊
[摘要]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在生成条件上,伟大斗争的产生基于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矛盾学说的认识和运用,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在发展脉络上,伟大斗争的发展是在历史与现实的接续演进过程中展开,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要求。在逻辑关联上,伟大斗争寓于“四个伟大”战略系统,与系统各要素存在逻辑上的密切关联,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在展开方式上,伟大斗争以矛盾分析法为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能力,把科学有效的策略方法灵活运用于斗争实践,形成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斗争方法论。在价值意蕴上,伟大斗争以坚守初心使命为价值旨归,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表达,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论。
[关键词]伟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1-0097-08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习近平深刻认识到进行伟大斗争的现实意义,并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斗争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新的历史方位,结合世界大局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作出的科学研判,阐明了“为什么斗争”“靠什么斗争”“怎样斗争”等重大问题。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蕴含着丰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既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又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深入研究和领会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重要论述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对于科学把握伟大斗争的精神实质,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斗争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指导伟大斗争、以期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的意义重大。
一、伟大斗争的生成条件:矛盾与问题的客观存在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2]。按照唯物辩证法,世界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没有矛盾和斗争,一切都无从谈起。是否斗争并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在其生成逻辑上,由于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斗争的产生也有其客观必要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轨迹。“旧的社会斗争止息了,新的社会斗争又起来”[3],阶段性的斗争会有完成时,但斗争的整体态势始终是进行时。自诞生起就铭刻着斗争烙印的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斗争实践的指导。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历程中,党的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武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和把握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伟大斗争”这一重大的理论研判正是在中国社会现实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认为,矛盾兼具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属性,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由两种属性相互联结、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构成。在斩荆棘、奔光明的道路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合理运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明确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既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遭遇复杂多变的风险考验,进行伟大斗争既是目前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党内和党外的、国内和国际的、传统和非传统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4]诸多复杂严峻的矛盾问题。第一,从党内和党外来看,在党的内部,个人主义、本位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和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依然突出,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歪风邪气不断侵蚀党的肌体,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政治生态毒瘤尚未得到根本铲除;在党的外部,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长期复杂,危害、削弱、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时有发生,损害、玷污、丑化党的形象的手段愈加恶劣,一些领域易发多发的消极腐败现象加大了党的执政难度。第二,从国内和国际来看,在国内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民生领域存在短板,贫富差距明显,社会文明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治理尚有弱项,后疫情时代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国家安全面临复杂的新情况;在国际方面,世界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阴云不散,逆全球化浪潮暗流涌动,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个别国家单边主义、修正主义、新干涉主义愈演愈烈,甚至在科技、军事、贸易等方面公然挑衅我国合法权益,甩锅推责、恶意诋毁、转嫁矛盾,阻挠我国发展进程,严重扰乱国际秩序。第三,从传统和非传统来看,军备竞赛、军事威慑和战争等传统安全威胁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有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边界争端和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能源短缺、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疫情蔓延、疾病传播、难民危机、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武器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升温,对全人类生命安全和生存发展构成巨大挑战。第四,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来看,二者存在的矛盾问题,实际上就是全世界多种矛盾问题的集合,既包括国际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又涵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交织叠加的种种矛盾问题,决定了进行伟大斗争刻不容缓。根据事物的矛盾法则,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进行伟大斗争并非简单的较量、对抗,在一定程度上也孕育着某些新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认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特别是在处理斗争与和谐的关系问题上,要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于党和国家事业有利的因素调动起来,争取在斗争中谋合作、求共赢。同时,要特别注重培养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既要有对潜在风险的预判和防范风险的先手,以时刻做好进行一切斗争的准备;又要有抵御风险和化险为夷的高招,以降低或者避免斗争可能带来的破坏,甚至以破为立,把斗争劣势转变为机遇优势,力求“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5]。党的百年斗争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面对问题从不退缩,进行斗争从不惧怕,总能做到积极应对、有勇有谋。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6]进一步来说,在进行伟大斗争,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使命的曲折道路上,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科学运用于我国的斗争实践,才能妥善处理一切矛盾问题、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二、伟大斗争的发展脉络:历史与现实的接续演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指出,世界归根结底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必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斗争实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回望来时路,从炮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到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再到春潮澎湃的改革时代,中国共产党一路登山涉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斗争,并不断取得斗争胜利。但为何斗争、如何斗争,则要根据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为救亡图存,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为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为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团结带领人民同各方面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作了持续不断的斗争,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整个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溯历史,不是为了把过去的功成名就一劳永逸地记载于功劳簿上,对今天面临的矛盾问题无动于衷,甚至消极逃避,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把握规律、总结经验、探寻良方,助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伟大斗争也有了新的内涵,呈现出许多新的历史特点。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历史斗争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根据变化了的“事实”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确切地说,是党“有效应对‘严峻挑战、经受‘四大考验、破解‘四大危险、完成‘艰巨任务和改造‘复杂环境这些难啃的硬骨头”[7]而进行的重大斗争。习近平深谙辩证唯物论的精髓,一方面,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深刻意识到进行伟大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这一伟大斗争的形势判断,就是通过全面审视国内外、党内外、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面临的全新的、复杂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每一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注重用求实思维在实践中逐渐深化对伟大斗争的认识。体现进行伟大斗争动态发展过程的文字表述,即从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准备进行”斗争到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的“正在进行”斗争,再到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更好进行”斗争,就是把伟大斗争的变化发展之路当作一个“进度条”从具体实际去把握。
无论是历史发生过的斗争,还是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斗争,抑或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斗争,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以该原理为直接哲学依据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始终是夺取斗争胜利的重要法宝。进一步而言,进行什么样的斗争取决于客观存在的矛盾问题,矛盾问题有别,为解决矛盾问题进行的斗争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归根结底,任何斗争都是围绕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不变的总目标进行。正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中国这艘巨轮才能在经受大风大浪的洗礼之后,以更加伟岸的身姿驶向期盼已久的美好未来。
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行至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斗争之路,其轨迹犹如巨龙磐石,虽弯曲迂回,却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各个部位有机组合成一个“生命体”。换言之,过去、现在、未来的斗争是接续进行、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历史发生过的斗争,为当下进行的斗争和未来将要发生的斗争提供经验启示;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各方面斗争,是传承和发扬历史斗争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党深知来时的路不易,因此,不管前方道路如何蜿蜒曲折,甚至有洪水猛兽来袭,党都会带领人民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意志,向着伟大目标砥砺奋进。“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8]。“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9],是党和人民经过百年实践积累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必须把“坚持敢于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长期坚持下去,并在新时代斗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启示我们,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必须始终不忘过去,必须始终在新的斗争实践中坚持和发扬敢于斗争的宝贵历史经验。
三、伟大斗争的逻辑关联:系统与要素的协同共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幅由各种联系交织而成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是一个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事物和事物各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事物内部的各要素都作为子系统从属于整体,虽然每个子系统在其中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位置,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独特内涵和功能作用,却不能从这个有机整体中脱离开来,独立于其他子系统而存在。“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伟大斗争同样有着自己所属的结构系统,并在此系统中与其他要素产生逻辑上的密切关联。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首次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10]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战略系统,即“四个伟大”进行表述;而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对四者的辩证关系作了进一步阐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11],协调统一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部实践之中。认识和把握伟大斗争的矛盾运动规律,必须协调推进“四个伟大”战略布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
作为“四个伟大”战略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伟大斗争位居首位的排列次序也有因可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无论是伟大工程的建设、伟大事业的推进、伟大梦想的实现,都必须经由伟大斗争的进行而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但伟大斗争并不是高悬于前、孤军作战。正是在伟大工程的保障下、伟大事业的导向下、伟大梦想的引领下,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才有了现实可能性。因此,厘清伟大斗争与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科学把握伟大斗争的内在发展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伟大斗争与伟大工程的关系来看,伟大工程为伟大斗争提供政治保障,伟大斗争为伟大工程筑强建设堡垒。进行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12]。这就是说,确保党在斗争历程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关键,建设一支能够有效斗争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也是关键。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所选、现实所需、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主心骨,只有党团结带领人民奋力扛起斗争的盾牌,才能成功抵抗前方的险恶,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才有坚实的政治保障。因此,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3],在进行伟大斗争过程中就显得极为重要。然而,党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既包括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以及先进性纯洁性等多方面建设,又面临长期复杂的“四大考验”和尖锐严峻的“四种危险”。进行伟大斗争是加强党的建设,使党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重要战略抉择。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牵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时代重任,事关国运兴衰、人民福祉、民族复兴,需要伟大斗争为其披荆斩棘、保驾护航。如此,党才能建设得更为坚强有力,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发展得更为蓬勃兴盛。
从伟大斗争与伟大事业的关系来看,伟大事业为伟大斗争铺设正确道路,伟大斗争为伟大事业清除干扰障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新时代全部工作的核心要义。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中国这个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国家,要谋求发展,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4],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伟大斗争的必经之路。偏离这条正确道路,伟大斗争如堕烟海、彷徨无依。同时,伟大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伟大斗争的护佑。因为在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阻碍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仍然存在。例如,有人推崇西方价值观,贬低甚至无视中国主流价值观,认为全盘西化才是最为有利的发展方式;还有人高谈阔论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只讲经济,不讲主义,淡化主流意识形态;更有甚者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和国家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和领袖、人民英雄等加以攻击和抹黑,妄想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基等。为了反对和抵制上述负面现象,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亟待进行伟大斗争。只有“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防止和克服嗅不出敌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15],才能缩小和遏制不良影响扩大的范围和趋势,真正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伟大斗争与伟大梦想的关系来看,伟大梦想为伟大斗争提供目标指引,伟大斗争为伟大梦想注入强劲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是党和人民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宏伟目标。这期间为之所安排部署的一切战略措施,都是以实现伟大梦想为逻辑旨归。伟大斗争也不例外,正是在伟大梦想的引领下,伟大斗争才能承载清晰明确的目标去出击、去战斗。离开伟大梦想,伟大斗争的进行如同“闭塞眼睛捉麻雀”,毫无目标可言,遑论取得任何价值性成果。相对来说,伟大梦想的实现也需要伟大斗争的动力注入。伟大梦想不是轻而易举、不经过任何风吹雨打就能实现的。在向伟大梦想奔赴的途中,难免遭遇各种风险考验乃至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对此,必须依靠伟大斗争加以应对。伟大斗争的实质就是党带领人民奋力冲破一道道难关,力求取得一次次胜利的伟大实践。正是在无数斗争实践中,党和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得到鼓舞、斗争意志得到磨炼,斗争动力也随之不断激发。有了聚积持久的强劲动力,我们就更有信心和能力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伟大斗争的展开方式:策略与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是否需要斗争的问题上,由于矛盾与问题客观存在,人们并没有主观选择的权利。但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认识和把握斗争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斗争策略和方法。“斗争是一门艺术”“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16]。斗争不是逞匹夫之勇似的不讲变通、盲干蛮干,而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讲究一定的策略方法。策略方法好比过河的“桥”或“船”。“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7]。进行伟大斗争,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方法,特别是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斗争有轻重缓急之分,何时进行何种斗争依赖于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存在什么样的风险挑战,相应地,就有为应对这种风险挑战而进行的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把握客观形势的前提下,既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洞察斗争要害,明确斗争方向,又要做到统筹兼顾,多种斗争整体推进,紧急斗争重点进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习近平十分注重运用辩证思维能力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他指出:“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18]“三个相统一”,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一,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要求我们在进行伟大斗争时,保持清醒头脑,对不可预知的隐患抱有警觉之心,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前瞻性防范,居安思危,趋利避害。同时,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要有迎面直上的自信、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战之能胜的底气,稳稳站住脚跟,不畏缩、不动摇,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超强定力沉着应对。第二,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要求我们在进行伟大斗争时,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判断各项斗争的发展态势,精密部署斗争战略,精确采取斗争手段,精准掌控斗争火候。在原则性问题上,坚守立场、寸步不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斗争,该决断时绝不迟疑,该出手时绝不手软。第三,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要求我们在进行伟大斗争时,保持敏感,及时准确地把握斗争的形势变化,循规律、遵章法,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因时因势见招拆招、借力发力,坚持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同时追求斗争实效,力图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并积极对斗争效果展开评判,对照预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依照结果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将个别经验上升为普遍原则。
习近平的斗争方法论,对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途径手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呼吁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9]。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践行者,要切实响应党的号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伟大斗争实践活动中肩负的战斗员和指挥员身份。为完美演绎双重身份,还要求领导干部练就一身过硬的斗争本领。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想要具备高超的斗争本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力量,夯实斗争的思想根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是参天大树之根本、万里长河之源泉,只有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熟稔于心,才能在斗争实践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第二,自觉投身斗争实践,在重大斗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心智、增长才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进行伟大斗争空喊口号、不谈作为是无济于事的。越是情况复杂、形势严峻的时候,越要挺身而出;越是处境艰难、矛盾尖锐的地方,越要迎难而上。只有经受“火炉”的淬炼,才能真正锻造成为钢铁战士。第三,走进基层一线,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切身体悟。基层一线是与群众交流互动的最好平台,也是向群众学习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要接地气、贴民心,以肯干、真干、实干的工作态度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为群众解决大小事情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积攒经验、锻炼能力。
过硬的斗争本领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本领过硬,策略方法运用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团结带领人民夺取斗争胜利的概率也就更大。脱贫攻坚战、“打虎”“灭蝇”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等重大斗争的胜利,都离不开领导干部对策略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本领才干的有效发挥。领导干部无论身处哪个岗位、担任何种职务,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多方面的斗争。面对这些斗争,要时刻做好应战准备,在斗争来临时,找准对策有力反击,并注意观察时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稳稳占据上风,使事态向有利于自身这方发展。此外,由于伟大斗争是全国人民的斗争,领导干部还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个法宝。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坚守阵地,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凝聚共识,集中人民力量对抗一切风险挑战。
五、伟大斗争的价值意蕴:初心与使命的时代彰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历程,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无力到强大兴盛、从身处逆境到绝地重生、从艰难困苦到走向胜利,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进行的伟大斗争,不是纯粹为应对风险挑战而斗争,不是单方面为维护某种特殊利益而斗争,更不是毫无目的的胡乱斗争,而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国梦的实现而斗争。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方略,一切伟大斗争都是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不竭动力和价值旨归的。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少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终其一生也从未放弃为人类解放事业而斗争的坚定信念。对此,恩格斯评价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21]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斗争”一词的出现多达32次,这无疑是一本向全世界公开表明共产党人斗争决心、宣扬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宣言书。书的开篇之处,马克思、恩格斯便对整个社会历史的性质作出明确判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2]。在充斥着剥削、压迫的阶级社会,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23],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一切统治,无产阶级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统治,从而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身。马克思、恩格斯为求人类解放而形成的斗争思想,他们在指导和投身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中孕育产生的斗争精神,为我们党勇于化解斗争道路上的一切矛盾问题提供了强大动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虽不同于阶级社会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的阶级斗争,但都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最高价值追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24]这一论断,实质上是在辩证地吸收、历史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的基础上所作的科学研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25]的重大原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赓续传承。基于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矛盾的性质有所不同,因此,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应适时发生变化。新时代伟大斗争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斗争,其体现出的新的斗争思维、斗争方式、斗争策略等,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的精神内核。
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阶级斗争,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伟大斗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着眼于“人民”这个主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实践的人民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表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实践表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向好发展,在于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依靠人民干事创业,与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时代在变,但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守却跨越时空、历久弥坚。“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26]。新时代党的领导人,更加坚定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立场,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新篇章,为我们接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行动指南。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扬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是否积极拥护、是否鼎力支持、是否由衷高兴、是否真正满意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让人民真正成为“阅卷人”。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梦,人民是圆梦的根本力量。在进行伟大斗争、竭力成就民族复兴伟业的征途上,难免遭遇暗礁险滩,甚至身陷火山汤海,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凝聚人民力量,才能跨越重重障碍,赢得斗争胜利。然而,斗争的实际成效如何,只有依据人民的客观评判、依据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加以衡量。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向国人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7]的庄严宣示。时至今日,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平稳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距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越来越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也不断磅礴壮大。展望未来,只要党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在新中国的百年华诞之际,让新中国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盛装华丽出场,步履铿锵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开启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六、结语
习近平围绕伟大斗争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智慧。通过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促使伟大斗争生成的现实矛盾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斗争实践,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在发挥“四个伟大”战略系统各要素作用的协同互动中推进伟大斗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把灵活高效的策略方法贯穿于斗争的全过程,从群众史观的角度强调依靠人民力量与为了民族复兴伟业和人民美好生活奋起斗争,都是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重要论述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运用,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旧的“问题存量”和新的“问题增量”交织叠加、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下,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探明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对于增强党和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和信心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12][14][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1、411、30、3.
[2][6][11][13][15][16][18][20][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226、14、13、97、227、227、1、12.
[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N].人民日报,2021-08-27.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
[7]韩庆祥,王海滨.“伟大斗争”的基本内涵及新形式、新特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1):5-11.
[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21-03-02.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9.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9][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7.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
[22][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0、408.
[26]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N].人民日报,2014-03-24.
[责任编辑:张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