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娟
良好的预习可以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独立思考也符合三年级学生渴望独立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进行预习,为了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预习环节必不可少
我们知道,三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弱,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要想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在大脑中树立课前预习的意识,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以前,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前预习当做一项重要的作业来完成,必须严格规定、严格执行。让学生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去体会,意识到课前先自己学习新知识,课堂上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也能及时发现问题探讨和交流,自己学得更轻松有趣,学得更快更好。学生通过预习取得进步,达到学习效果以后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自信,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那么学生也会慢慢喜欢上课前预习。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后面的主动学习,从思想到行为上都会逐渐转变,预习习惯也逐渐养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也要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设计预习作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以某一课为例带领学生做课前预习。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例,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标注读音,组词。再引导学生找出里面的多音字,说一说怎么组词。接下来让学生标好自然段,画出课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找一找文中都有哪些叠词,比如:湿漉漉、亮晶晶、闪闪发光、金黄金黄、很远很远、很慢很慢,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尝试自己写一两个这样的句子。最后,让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两个完全相同的句子,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整个预习过程循序渐进,从基础的字词入手,再到句段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的预习有章可循,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语文新课标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布置预习作业或是让学生简单地查写字词,这样不但达不到预习的效果,也会让学生难以对预习产生深刻的认识,预习也很有可能会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预习方法,既要兼顾基础的字词,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做到科学有效的预习呢?老师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学习字词。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因此预习要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基础开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生字表认读本课生字,一定要做到没有拼音也可以正确认读。然后再让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把和这些生字关联的词语圈出来,并尝试组一个新词。学生要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字词,不理解的做好标注,上课时重点听老师讲解,已经理解的也要和老师的讲解作对比。如果课文中还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也要自己查阅标注。这一步就是扫清字词的障碍,是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的准备工作。
(二)标自然段。在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标注自然段来提高阅读效率。学好一篇课文不只是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而是要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提前标自然段更方便老师课上讲解,学生也更容易跟上老师的节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问题引导。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提出相应问题,或者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读课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抄写词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抄写下来。小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经历尚浅,创作力不强,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抄写优美的词句是一个有效的积累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三、在监督指导中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向高年级过度的转折期,他们渴望独立又缺乏自控力,因此,教师要及时监督检查学生的预习结果。在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初期,教师要多关注自律性弱的学生,看看他们有没有按时完成预习作业,完成质量如何,有没有应付的迹象。如果有一定要及时找出原因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自律性好的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力量,及时展示他们优秀的预习作业,以此激励带动其他学生。其实,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以及沟通交流也能反映出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逐渐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预习结果。比如,可以选出小组长,让小组长检查自己组员的预习情况,并向老师进行汇报。老师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任意抽查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总之,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老师的监督指导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很多学习方法,开拓了语文思维,也让学生体会到课前预习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喜欢预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