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方
几何图形部分的知识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想要提升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能力,几何图形这部分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实践要求进行创新探索与研究,基于此,笔者结合小学数学具体教学案例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几何图形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这一点对于小学几何教学尤为重要,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善于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球”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从家里拿“牙膏盒、药盒、酒盒、乒乓球、桔子、苹果”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物。在课堂上分类、说名称。这样,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尽量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操作时间,引导学生用心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通过折叠,剪、拼、长、正方体,画球体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亲身实践远比只是看一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图形“洞察”。因为操作是探索图形性质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观察等得到的猜想进行验证,还能加深对图形及其性质的理解。
二、认真观察,形成几何图形空间观念
学生要想学到“图形与几何”方面的知识就必须认真观察,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观察活动,通过观察,学生才有可能建立有关图形的形状特征,并形成清晰正确的空间观念。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很多,(一)直接观察直观对象,通过对对象的直观观察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象的形状特征的认识。如通过观察长方体的实物,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由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组成,每两个“面”是相对的,每4条“棱”是同方向的,如此等等。(二)观察直观的几何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观察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象的性质特征的认识。如,通过对圆柱体模型的侧面展开,学生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而圆柱体的底面则是一个“圆”,这就为学生了解并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三)观察对几何模型的操作演示。通过对对象的多种组成要素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构建对对象的本质以及对象间性质关系的认识。如,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割补过程的观察,让学生发现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将一个图形转化为另一个图形。
三、结合生活,感知几何图形概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认识三角形》一课时,由于三角形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就会先让学生针对三角形的概念、形状和特征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并对三角形进行简单区分。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概念,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等学生讨论完,我提出问题:“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那么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学生回答道:“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不一定是三角形,还可以是不规则图形。”这就说明学生已经学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之后我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更深入的三角形概念:“将三角形按角分类,有多少种?按边分类又有多少种?”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就会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了解到三角形按角分类共有三种,即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也有三种,即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最后我再组织学生观察红领巾和小三角旗等物体,让学生将其进行归类,进而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四、动手操作,再现几何图形
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桥梁。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实践活动。在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手操作要讲究方法,注意从细节入手。例如在教学直角、锐角、钝角这一课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个角。有的学生用纸折叠了一个角,有的用把水杯上的线一拉形成一个角,有的学生用课本打开形成一个角,还有学生张开两只小手形成一个角。 看着他们的演示,我笑了,我知道他们真正理解了角的概念,也认识了三种角。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以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就真正理解了。确实,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经历数学演绎和论证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的基础上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概念。这样获得的数学知识也能让学生终身难忘。
总之,几何图形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并且还要结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有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几何概念间的区别,建立现实世界和头脑感知之间的联系。通过动手操作,逐步认识几何图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物体、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