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乾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寻求古诗词教学的提效策略,能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投入到古诗词学习内容的探究环节,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同时,深入地感受诗词文化的内涵所在,从中推动学生实现个人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小学阶段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切实对古诗词教学体系进行集中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新课标明确定位诗词教学目标,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与认知发展规律做好课程优化策略的研究工作,推动现有课程机制的整体优化,切实为学生后续的古诗词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教育
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应及时地更新个人的教育教学观念,能更多地聚焦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建立全新的目标导向对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这正对应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学习空间,促进个体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做好古诗词教学模块的优化策略研究工作,则是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环节中能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古诗词内容理解、形式感知以及文化鉴赏需求,做好课程环节的多元优化与结构调整工作,使课程能更好地对应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目标,推动个体深入到诗词文化的探究环节中,真正巩固素质教育改革成果,最大化地发挥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教育优势。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简要论述教师应如何推动古诗词教学模式的优化,总结课程实际的提质策略。
一、利用数字资源,强化诗词表现
在数字化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首先将数字资源与诗词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推动现有课程表现机制的优化与创新。古诗词内容往往能以短短几句话勾勒出十分完整的意境,通过相对凝练与抽象的表达方式建立起综合的语境,从中传递出古代文学的美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环节中,为了学生能准确地完成对诗词内容美感的鉴赏,教师应尝试以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诗词意境的具象呈现,为学生的诗词理解活动提供具体的支点。[1]
例如在《山行》一首诗中,作者以简短的几句诗便将山中美不胜收的秋景勾勒出来,而为了学生能真正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优化个体对诗词美感的理解,教师即可通过对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与《山行》一诗对应的绘画作品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能使学生初步结合对照诗词绘制的作品更具体地看到诗词所勾勒出的景观,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鉴赏意识。而后通过对媒体设备的利用,教师应将实际拍摄的山林秋色照片与视频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其对真实的景色进行观察,并结合对事物的观察对作者所作的诗句进行进一步具象的分析,以更强的表现力带动学生感受诗词中情景一体的美感,真正代入作者的写作视角,实现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组织创意实践,优化学习体验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对应诗词的创意实践活动,丰富并优化学生在课程中的实际体验,使学生能建立更多元的诗词鉴赏视野,感受诗词。[2]
如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中,作者以平实的文字记录下了田园生活中所见到的乡村景观,其所表现的内容相对具体,于是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结合诗词进行绘画实践的创意活动。在该活动模式下, 学生将依照对诗词语句的理解绘制出一幅村景图。这将帮助学生建立另一种鉴赏视角,使其更具象地感知诗词所体现出的美感,通过这种方式协调个体实现诗词鉴赏体验的优化,在创意活动中得到文学鉴赏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建立拓展意识 ,构建延伸专题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应建立拓展视角,有意识地延伸当前课内的诗词资源,搭建群文阅读专题, 引导学生对我国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建立更丰富的理解,为其更好地感知诗词的形式与文化内涵奠定重要基础。[3]
例如在《示儿》这一首诗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搭建以诗人陆游为专题的诗词群文阅读任务群,将陆游所作的其他诗词引入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集中的分析与阅读。这能在课程中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诗词学习视野,使其接触更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并且通过专题整合的模式,学生将在课堂中对陆游诗词的风格进行总结与归类,并对其诗词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进行整合,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著名诗人的写作风格,建立对表现形式的理解,同时深入地感受诗词中呈现的诗人情感,提升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这将真正推动学生在课程中实现个人诗词鉴赏与阅读能力的最大化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为学生未来的诗词阅读与传承实践奠定重要基础。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切实基于核心素养对诗词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审视,分析其教育结构所对应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从而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推动课程结构与教育方法的创新优化,促使学生从中更多地感受诗词学习过程,实现个人语文综合素养的最大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霖.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用途[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13):1.
[2]吴丽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天津教育,2022(9):3.
[3]朱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2017,000(009):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