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1906年,清政府仿照西方设立陆军部,统帅全国陆军;设立度支部,宣布只有中央才拥有对外借款即铸造、发行货币权。这些举措意在()
A. 重塑中央集权 B. 发展民族工业
C. 全面学习西方 D. 缓和阶级矛盾
2. 下图是20世纪初年《申报》上发表的一幅时事漫画,其中文字分别是“立宪”和“专制”。此画作者意在揭示()
A. 维新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B. 清末政体改革的欺骗性
C. 捍卫民主共和的紧迫性
D. 批判封建礼教的必要性
3.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对应三民主义中的()
A. 民享、民治、民有
B. 民生、民族、民权
C. 民有、民治、民享
D. 民族、民权、民生
4. 下表所示是辛亥革命前的武装起义(部分)情况统计表。这些武装起义()
A. 遭到了列强的干涉
B. 均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
C. 推动了同盟会成立
D. 扩大了革命势力的影响
5. 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 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 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 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6. 近代某文献记载: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据此判断,该文献是()
A. 《民报》发刊词
B. 《钦定宪法大纲》
C. 《清帝逊位诏书》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这主要是指()
A. 推翻了封建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 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瓦解了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
D. 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8.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 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
B.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 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 实现了救亡图存目标
进阶训练
9. 如表是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报刊的有关报道,这说明()
A. 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B.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上海成为革命中心
D.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10. 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将新政斥之为“假维新”,清廷“见从前守旧的惹出祸来,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过是掩饰人的耳目”“满朝中,除媚外,别无他长。俺汉人,再靠他,真不得了!”陈天华旨在()
A. 抨击新政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限
B. 表达革命是国家民族的正确出路
C. 揭露清政府假立宪真专制的骗局
D. 强调清末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11. 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 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 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 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12.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这里的“失败了”是指辛亥革命()
A. 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B. 孙中山卸任了大总统
C.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造成了政局动荡不安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当选总统的一天,立即电袁。谓系暂时担承,仍虚位以待,请袁早定大计。袁答以国体尚待公决,不愿预闻临时政府之事。孙再去电,如由袁之力不劳战争而达成共和,总统必属于袁。袁转而质问伍廷芳以此次选举总统的用意,并争国民会议代表名额与召集权,及开会地点。伍谓选举总统与国民会议绝不相妨。唐绍仪单刀直入,诘伍以总统让袁,有何把握?孙明白回覆,如清帝退位,即推袁为总统。孙一意想由和平途径,使共和实现,袁定要确定总统能够到手,始赞成共和。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十年前革命的成功,就是民族主义成功。所以民族主义就是和民有的意思一样。革命成功以后,中国的土地和主权,已经由满清皇帝的手里夺回到中国人民的手里来了。但是,我们人民徒有政治上主权之名,没有政治上主权之实,还是不能治国。必须把政治上的主权,实在拿到人民手里来,才可以治国,才叫做民治。这个达到民治的道理,就叫做民权主义。
——摘编自孙中山《在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的演说》(1921年12月7日)
(1)据材料一,孙中山和袁世凯在由袁世凯担任总统、实行共和这一问题上有何分歧?这些分歧的“解决”有何后果?
(2)据材料二,在孙中山看来辛亥革命有何成败之处?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