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成功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接近、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抱负水平时体验到的自豪、喜悦、满意等情感。近年来国内关于学习成功感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对学习成功感的内涵、现状进行详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可以探讨的方向,有利于成功教育这项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与发展。
关键词:学习 成功感 学习成功感
如今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期,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要求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与理念,为培养合格、有担当、能创新的新青年作出努力。成功教育作为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应运而生。成功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指导、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终使学生在任务中实现自主成功的教育方式。随着成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渐摒弃了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容器的观念,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其中,杨秀君提出了学习成功感这个概念,他认为学习成功感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在我国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本土化研究主题,学习成功感受到的关注日益递增,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明确学习成功感的重要作用,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学习成功感的内涵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成功感定义为个体感到自己达到或超过抱负水平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主要包含认知和情感两部分。[1]在此基础上,杨秀君对学习成功感进行了系列研究,他认为学习成功感是个体意识到自己接近、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抱负水平时所体验到的自豪、喜悦、满意等情感,是一种复合情绪体验。成功感的获得有几个要素:第一个是预期,即个体必须在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项考试之前对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有一个预期;第二个是倾注时间和精力,即个体完成这项任务是主动性的、并投入了一定时间和精力;第三个是自我比较,即个体对自己达到的目标与自己的预期进行比较,如何接近、达到或超过自己的预期,那么他就能体验到满意、成功感。[2]
二、学习成功感的现状
(一)学习成功感的影响因素。对学习成功感的影响因素有清晰的认识,能够为更好地进行成功教育提供理论基础。目前探讨学习成功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抱负水平、归因两个因素,与学习成功感有关的理论,如目标设置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认为目标设置与学习成功感密切相关。基于此可以将学习成功感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自身有关的因素。积极的课堂情境和家庭情境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功感,而在学习交往过程中,周围人的评价也是影响学习成功感的一个重要因子,而学生自身的抱负水平不同也会导致体验到的学习成功感有所不同。同时,与随机地接受一项任务相比,对任务加以选择会降低个体的成功感和能力感。[3]
(二)学习成功感的相关研究。一些研究探讨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成功感,但大多还是以中学生为主。而小学生学习成功感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各个学科上的学习成功感,研究的较多的学科是数学。葛清清从正确成功观、数学的积极情感、关注学生成功后的感受三方面对培养数学学习成功感给出建议。[4]测量学习成功感的工具主要包括中学生学习成功感量表、大学生学习成功感量表、硕士研究生学习成功感问卷,来探讨学习成功感与归因、完美主义、学习投入、学习方式等的关系。[5]
三、总结
首先,除了杨秀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学习成功感量表”“大学生学习成功感量表”以外,其他学段的学习成功感测验工具还比较欠缺,未来可以编制不同学段学生通用的学习成功感量表。 其次,目前主要探讨中学生的学习成功感,而鲜少有研究探讨中职生、成人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习成功感,未来可以扩大研究对象范围,比较不同群体学习成功感是否有差异。[6]再次,关于学习成功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学习成功感的培养与提高,未来可以将学习成功感的研究扩展到不同学科。最后,主要探讨的是抱负水平、归因对学习成功感的影响,未来可以更加深入系统地探讨学习成功感的影响因素,如家庭情境、父母教养方式、班级环境、同伴关系等对学习成功感的影响,为学习成功感的培育路径提供更多参考。[7]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杨秀君,孔克勤.学习成功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06):1291-1295.
[4]葛清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成功感培育探究[J].教书育人,2018(07):45.
[5]杨秀君.大学生学习成功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03):718-720+717.
[6]高显文.硕士研究生学习成功感、学习投入和积极完美主义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7]卢春丽,谢腾.中学生积极完美主义和学习成功感的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6):157-158.
作者简介:汤亚兰(1998— ),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