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珺
文本呈现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①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②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③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④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⑤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⑥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①简介当时形势。
②刘邦不杀秦王子婴,进入咸阳。
③刘邦在樊哙等的谏阻下还军霸上。
④刘邦同父老豪杰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⑤刘邦在垓下大败项羽。
⑥刘邦同群臣总结成功经验,认为自己善用能人是成功的关键。
“智读”文本
【传主】
汉开国皇帝刘邦。
【主要事件】
(1)刘邦心胸宽广能容人,不杀秦王子婴。(2)刘邦接纳善言,还军霸上。(3)刘邦同民众约法三章。(4)刘邦大败项羽。(5)刘邦同群臣总结经验。
【人物性格】
心胸宽广,不杀秦王子婴;善听劝阻,还军霸上;善体民情,约法三章;知人善任,善于总结。
【写作借鉴】
(1)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特点,比如选择不杀子婴、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等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表现刘邦的个性特点。(2)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比如略写还军霸上,详写约法三章和总结经验等事件。
模拟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B.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C.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D.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解析】
解答此题,宜先弄懂文段大意。此段文字在“法三章耳”之后,可知讲的是有关“约法”内容。“杀人者”和“伤人及盗”对举,可知“死”和“抵罪”之后都应断句。“余”是“剩余”之意,动词“除去”的宾语是“秦法”,其后应断句。“诸吏人”是“各位官吏和百姓”之意,其谓语“案堵如故”之后应断句。“凡吾所以来”即“我到这里来的原因”,其后应断句。“为父老除害”和“非有所侵暴”紧接上文讲“原因”,其后都应断句。“无恐”是不要害怕之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颈以组”与“系燕父子以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组”含义相同。
B.“欲止宫休舍”与“相如止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止”含义不同。
C.“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与“卒葬之”(《游褒禅山记》)中的“卒”含义相同。
D.“慢而侮人”与“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行》)中的“慢”含义不同。
【解析】
A项的“组”,都是“绳子”之意。B项的“止”,前句是居住之意,后句是阻止之意。C项的“卒”,前句是士卒、兵卒之意,后句是最后、最终之意。D项的“慢”,前句是轻慢、傲慢之意,后句是快慢的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的军队比其他诸侯的军队先行抵达霸上,秦王子婴降低身份乘白车白马前往迎战。
B.沛公西入咸阳后,因樊哙、张良的劝谏,未能停留在秦宫中休息。
C.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
D.高起、王陵的回答具有辩证思维:高祖虽然傲慢且喜欢侮辱人,但是能与人同享利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高祖说的那番话,揭示出什么治国道理?高祖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呈现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
严 羽①
【注】①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上官伟长:严羽的同乡好友。这次他们异地相逢,同登扬州古城晚眺,各有题咏。芜城:扬州的别称。②平芜:杂草蔓生的原野。堞:城上的矮墙。③历阳:今安徽和县。④雁边:泛指北部边疆。这里同上句的“鸦外”都暗含羁旅之意。⑤浦:通连大河的小河。
“智读”文本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这两句写登城。前句点明地点、时间。诗人登上广陵城头,映入眼底的是杂草丛生的荒野,正值日薄西山之际,一派萧条冷落气象。此时此地,一种“归思”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将与友人的离别,不禁黯然神伤。“黯未消”,兼有“归思”不得与伤别友人两重意思。既“送”,又“怀”,足见友情之深厚,真可谓“悲莫悲兮生别离”了。
颔联“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诗中以“寒烟鸦”“秋色雁”,寄寓诗人孤独凄苦和顾念相思之意。
颈联“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从听觉角度写景,将木叶萧萧而落之声与秋雨潇潇之声组合一处,把疾风呼啸之声与潮水澎湃之声联在一起,绘成一幅绝妙的秋声图,从草木摇落的“萧条”景象中,不难想见诗人的悲怆心境。此景语亦情语也。无怪乎李东阳赞赏这联诗为“真唐句也”。
尾联“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频极目”从首联“凭高”而来,也是对颔联、颈联的总括,“惆怅此时”概写诗人芜城晚眺的心情。最后,在无可奈何的叹惋声中止笔,言尽意无穷,饶有韵味。
模拟演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古城周围的萧条景色,显出冷落的气氛,给全诗定下“归思”的惆怅基调。
B.中间两联写登临所见,景色由近而远,写景中结合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得很有层次。
C.尾联写诗人的归思乡情难遣,虽明点“惆怅”,却不点破理由,显得含蓄而有余韵。
D.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虚实结合,写景既十分工致,却又不重在文词的雕饰。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文言文
1.C
2.C
3.A(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并非前往迎战,而是在轵道投降。)
4.(1)有的将领说应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楚怀王派我攻打关中,本来(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还要杀掉他,这么做不吉利。”(2)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耗费百姓的财物。”
5.(1)道理:为政者须善用人才。(2)意图:说明自己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同时表明自己的谦虚和对各位人才的感激之情。
【参考译文】
汉元年(公元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自己的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站在轵道边上投降。有的将领说应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楚怀王派我攻打关中,本来(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还要杀掉他,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驻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秦法规定)批评朝政得失的人要被灭族,相聚谈话的人要被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当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大家)不要害怕!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而已。”(沛公)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耗费百姓的财物。”人们更加高兴(沛公),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汉五年(公元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喜欢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就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很好地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古诗歌
1.B(“由近而远”说法错误。根据注释,可由颔联中的“雁边”以及颈联中“木落”和“风多”等词语推知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因此应是“由远而近”。)
2.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②诗人与同乡好友上官伟长异地相逢,在傍晚登上扬州城墙远眺,不免引起“归思”,③频频想念家乡,产生“路迢迢”的“惆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