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教师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建立知识框架,将学习任务进行多步分解,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利用知识框架体系完善和巩固知识要点。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高中化学 应用策略
“支架式”教学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带来了化学课堂的更新,使化学教学课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一、设置教学问题,理解支架
设置教学问题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关键和途径。通过设置多层递进的小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问题的设置必须是精巧和有一定的思考力的,能够和教学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问题的设置还需要具有引导性和启迪性,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由浅入深地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感悟知识。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中。先提问学生: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什么?根据学生的举例,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物理属性,像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等等。然后引出今天的授课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回顾钠、镁、铝、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与反应现象,最后总结出金属的化学性质。[1]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索,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支架式教学法的根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同时借鉴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培养。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提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构建,在知识的构架中继续向上。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氯气”教学中,教师能为学生构建这样的实验支架:写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对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收集方式、除杂等进行分析;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并画出实验图;标注相关注意事项,如酸的浓度、气密性等。在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设计中的不足点进行指正,然后让学生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掌握实验设计方式,理解实验原理、并会运用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论证等综合考量,促进了学生多维度发展。
三、创设图表支架,深化“证据推理”
图表支架是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图表支架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比较常见,它可以直观地显露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体分析后能够理清复杂问题的脉络。教师可设计多种金属元素与酸、碱及水之间分别反应,比如钠、镁、铝这三种元素的反应。学生完成实验之后,再根据实验结果设计一个简单的能够直观分析上述反应现象的表格,并将实验现象填入表格中。图表的多样式表达优势就在于,学生可以直观地面对知识点并能够很好地理解与掌握。[2]
四、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支架拓展延伸
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问题有了兴趣,就会投身其中,仔细研究。为使学生能融入支架式教学活动,学生要在教师准备的素材支撑下思考、探讨、求知,教师要创设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化学教学情境。例如,可以借助雾霾现象帮助学生明确物质分类体系,通过前后知识联动,综合应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硝酸、硫酸以及高中阶段学到的物质的量、分散系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入、准确地认识“雾霾”。最后可以将化学污染的治理作为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绿色的生活观念,也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原理以及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化学学习观念。
五、生活化的支架,提升学生科学精神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支架式”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从而调动学生进入到真实情境中去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在讲解碳酸钠时,教师可以从“洋灰”的名称来源入手,从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史入手,利用这段化学史,介绍侯德榜先生的探索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学生构建情境支架,分析索尔维法和侯氏制碱法在原理上的区别,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强国有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新课标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支架式教学理论和其价值,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并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提高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师通过支架的搭建,使学生达到自我的提升,实现知识的大跃进,从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振锋.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8):27.
[2]杨庆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研究[D].聊城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