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化,人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例,对培养学生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具体措施展开了探讨,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 关键能力 培养策略
引言: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与成长特点等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更新理念,注重激发学生潜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愈发重视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小学科学是一门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学科。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教师也应该注重完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致力于激发学生潜力,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让学生享受亲身发现、探索并最终解密的过程,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联系自然、教学自然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是他们的天性,也正因此精力难以集中。教师需要做的便是增强教学的生活化气息,联系教学与现实,通过现实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1]
如在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材《鱼》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见到过鱼吗?”这时很快就会有学生回应说“见过”,因为鱼是大家都会接触到的动物。随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鱼”,并向学生提问:“那你们知道鱼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吗?”此时便会有学生对此感到好奇,因为大家都吃过鱼,也见过鱼,但对于鱼的结构却并未有过详细的了解,这一提问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随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不同种类的鱼的身体部位,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锻炼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这样一来,不仅通过与实际相联系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课堂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有效地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2]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小组合作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潜力以及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与教师直接进行讲解,学生们往往更加倾向于与同班同学相互交流、探讨。与此同时,小学科学本身属于贴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学科,科学实验较多,小组合作的方式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组队实验,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如在学习《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章节时,需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突出“速度”这一变量。在该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学生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器具,如秒表、钩码、小车等,并分别采用不同的力度推拉小车,以给小车不同的加速度。在实验过程中,每组学生只有相互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在这样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都会有所显著提升。
四、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生天真烂漫,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旺盛的好奇心。而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对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力。
如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做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相较于理论教学往往更加直观,同时也更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更加活跃。例如在学习《设计小台灯》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小台灯的制作。在实验开始前准备好纸杯、灯泡、开关、导线等物品,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清楚灯泡电路图的具体原理。随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制作。学生制作完成以后,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遵循鼓励的原则,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并耐心引领学生改进、完善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收获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3]
结束语: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自然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应注重主动创新、完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生活化气息,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引导,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芬.试析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2021(2):0322.
[2]孙月孝.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J].2021(2020-43):30-31.
[3]吴涧石.在教学设计立意中落实小学科学关键能力培养[J].名师在线,201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