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精讲精析

2023-04-29 00:44
《学习方法报》历史七年级 2023年16期
关键词:孝文帝平城鲜卑

课标导览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________

结果: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

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意义:①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③并为_____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难突破

1.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②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2)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与否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从地理环境看

①平城偏北地寒,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且自然灾害频繁,致使粮食短缺。要解决粮食供应,急需迁到农业发达、运输便利的地方。

②洛阳地处中原,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2)从巩固政权来看

①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北方的柔然逐渐强大,屡次攻击云中一带,威胁平城安全。

②迁都洛阳能获得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3)从民族交融来看

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②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能获得成功的原因及认识

(1)原因

①顺应时代的潮流: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对当时的生产力有促进作用,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②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③冯太后的支持,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特别是改革中坚定不移的态度、大义灭亲的行动、率先尝试的精神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④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2)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交融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拓展延伸

北魏都城——平城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6年之久。经过6帝(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7世的开拓与经营,平城成为人口上百万、商旅云集、使者络绎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改为恒州。北魏末,先是柔然进逼,继而六镇之变,恒州陷入长期战乱。526年,一代帝都平城,在战火中沦为废墟。

北魏平城历史文化的精华,遗存至今。如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交融的进程……

参考答案

淝水之战:东晋 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 洛阳 汉服 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减少 大交融 中华民族 隋唐

猜你喜欢
孝文帝平城鲜卑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讨
鲜卑神话考实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古道西风别样薰
孝文帝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