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薪
1. 前秦军南下势如破竹,显示出一举歼灭东晋的气势,没想到遭受始料未及的大败,由华北五族各族合并混编而成的前秦军马上失去控制,陷入一片混乱。与此相关的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2.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国以前,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但也出现过几次短期的统一。下列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曹魏 ②前秦 ③西晋 ④北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李凭在《北魏平城时代》中记载:“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为此,孝文帝决定()
A. 通婚姻 B. 移风易俗
C. 易胡服 D. 迁都洛阳
4. 河南洛阳市区以北至邙山一带,分布着许多北魏墓葬,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元宏墓、元恪墓、元乂墓和元邵墓等。从这些墓主人的朝代、姓氏及墓葬规模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应该是()
A. 鲜卑族皇室、贵族
B. 女真族皇帝和贵族
C. 汉族大臣
D. 蒙古族首领
5. 北魏后期,一位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北魏不可轻视。此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A. 原因 B. 内容
C. 经过 D. 影响
6.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增强了北魏实力
7.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A. 民族交融加强
B. 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C. 民族政权并立
D. 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8.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总人数多达千万。这主要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
A. 措施多样 B. 方式灵活
C. 领域广泛 D. 规模庞大
9. 下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A. 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 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 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 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10.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摘编自《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孝文帝)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少数民族旧俗)……卿何为而违前诏?”
——摘编自《魏书》
材料三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在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只有文明的内容与程度的相对接近才是国家统一昌盛的真正基础。
——摘编自李凭、袁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两项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法是如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是哪一民族的君主及留京官员违背了他的哪项诏令?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摘编自《魏书·卷二十一上》
材料三 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后中原地区胡、汉各族的生产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概括其措施。
(3)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历史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见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