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林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鲜明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根本问题,有效回应了国内外的关切;郑重选出了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奋发有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深刻阐发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为党的指导思想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奠定了牢固基石;系统论述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实践经验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为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大会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并为完成中心任务提出了原则要求。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重大使命;突出贡献;原则要求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2-0005-09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新时代党的工作进行科学总结,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做出重点部署,对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党的二十大的重大使命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中国共产党密切相关。中国未来五年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与党的二十大密切相关,是因为这一切都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特殊背景密不可分。
从世情看,当今世界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地缘政治态势、综合国力竞争发生重大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呈现深刻调整态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金融危机频发、经济持续低迷、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复杂变化。同时,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安明显上升,中国不可避免遭遇围堵、遏制和打压。这些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斗争本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国情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农业基础不够稳固,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坚持立足国情与遵循规律相统一、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统一、要素投入与创新驱动相统一、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党情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全球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肩负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党还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些考验和危险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党能不能科学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不能切实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能不能持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能不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胜利完成党在新时代的庄严使命。这客观上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立足世情、国情、党情,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期待党的二十大。一是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社会都非常关注一个强大的中国的政治走向和内外政策。二是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的同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三是在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努力,国内外都十分关切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具体部署。四是中国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飞跃的关键时期,世界发展史表明,越是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越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引领时代潮流,正因为如此,党内外都期盼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政局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要从政治上、组织上、理论上、实践上解决一系列关乎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二十大的热切期待,也是历史赋予党的二十大的重大使命。
党的二十大没有辜负人民的期待,圆满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一是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在深入总结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基础上,从新的时代条件出发,针对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做出规划和部署。二是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在正风肃纪反腐方面的显著成就予以充分肯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任务和新目标,以便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三是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纳入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以适应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四是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机构的平稳过渡。
二、党的二十大的突出贡献
党的二十大透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全面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新时代党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政治上、组织上、理论上、实践上解决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大事,必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里程碑而被载入史册。
(一)在政治上,鲜明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根本问题,有效回应了国内外关切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这既是大会的灵魂,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
这一鲜明主题,宣示了我们党要高举的旗帜和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就必须树起一面能够引领这个国家的人民团结奋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旗帜。在当代中国,这面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开辟的一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成功之路、胜利之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这一鲜明主题,宣示了我们党要体现的精神状态,就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的事业。这种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使命、宗旨和作风的生动体现,是激励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力量源泉。从历史方位看,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具有超乎想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面对艰巨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我们只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所担负的使命才能完成,所确立的目标才能实现。
这一鲜明主题,宣示了我们党要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实现的奋斗目标,就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基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圆满实现,我们党适时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一心向往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意味着具有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懈奋斗,要彻底改变近代遭遇的落后挨打局面,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各民族前列,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在组织上,郑重选出了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奋发有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诞生以及中央领导机构的平稳过渡,为我们党始终不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如期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正是在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党和国家才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一批经验丰富、德才兼备、年富力强、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进入中央领导机构。我们党兴旺发达、充满朝气、富有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这充分反映党心所向、民心所盼、众望所归。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能够担当历史重任、赢得党和人民高度信赖的坚强领导集体,一定能够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无论是什么时期,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发展,这一切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有一位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真诚拥护、高度信赖和衷心爱戴的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习近平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在艰难曲折经历中、在长期斗争考验中成长和确立起来的卓越领袖。作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路人,他以恢宏政治视野谋划战略全局,以唯物辩证思维应对矛盾风险,以勇于担当责任推进改革创新,以正风肃纪反腐消除政治隐患,以倾力扶贫攻坚解决民生问题,以心系永续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践表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既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也是完成新时代各项使命任务、赢得更大荣光的根本保证。
(三)在理论上,深刻阐发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为党的指导思想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奠定了牢固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深刻阐发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完美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实践创造与理论创新的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统一,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报告作为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一个重大历史时代和重大历史实践,都呼唤并产生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恢宏气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果敢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毅的担当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谓新意迭起、亮点纷呈,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重要的思想保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原创性贡献;创造性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思想智慧、文化精髓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之中,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做出历史性贡献;创造性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找到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世界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自身特点和优势的重要标识,是中国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社会认知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经验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科学的思想伟力和磅礴的实践伟力,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必将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四)在实践上,系统论述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实践经验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为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分析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使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使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及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异彩纷呈。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稳步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科学制定顺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愿、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适应党和国家工作新任务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报告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文化强国、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一流军队、和平发展等普遍诉求转化为实施方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旨在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些工作部署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办法,体现了顶层设计、战略谋划与实施步骤、具体举措的有机统一,为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党的二十大的原则要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他同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4]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5]。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和政治运行的枢纽,是中国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发展战略的设计者、重大决策的定夺者、国家治理的统领者。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整体意志,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通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排除各种干扰、经受各种考验,确保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推进。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推动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党依据客观实际,不仅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而且将其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
在当今世界的坐标中,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环境复杂的大国,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艰巨程度可想而知。在当今中国,能够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实践表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中国建设道路的拓展,中国改革道路的探索,这一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0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历史昭示人们: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6],才能保证国家机器高效运转,集中全体人民力量办大事,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强大合力,使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得到切实贯彻,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才能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奋斗。
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集中统一、众志成城,从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到小康富裕、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波澜壮阔的曲折历史,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风雨沧桑。如果说中国之治得益于中国之制,那么中国之制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正确的建设和改革道路,在中国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今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引领者和推动者,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历史昭示人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类美好的未来,始终与道路探索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之路的历史。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逐步开辟和拓展的,其要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基本路线、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和宏伟目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根本任务是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总体布局是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形式;宏伟目标是蓝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结果。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全面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艰辛探索的重要成果和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鲜明的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根中国沃土,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融入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不仅保持了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而且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今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只要我们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昂首阔步向前迈进,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人,而且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党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因而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运用于具体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方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一切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党性原则,表明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党的理论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使命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使命,党的目标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的高度凝练,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素质与能力、满足人民的需要与愿望、尊重人民的价值与尊严、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关爱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增进人民的幸福与美满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追求,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依法保障人民享有的各项权益,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能切实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体现出来。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也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有者、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者,人民对切身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把人民的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历史主体地位贯通起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架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切身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确保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到全面开放的历史转折,推进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敢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打响了改革攻坚战。我国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的崭新局面,重大改革方案、重要改革举措风生水起,各领域四梁八柱的改革主体框架日渐清晰。从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再到系统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实践启示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回顾过去,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步伐。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时代科学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建立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从中获取更多推动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和机遇,是实现我国经济双循环的内在要求。我们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实质是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既立足国内发展,又善于从外部环境变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条件和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立足国内,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使我国的资源优势发挥最大效能,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通过互利互惠获得国际资源要素。
(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社会是在矛盾中发展的。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切都离不开伟大斗争。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敢于斗争始终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我们要进行的伟大斗争,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言行、损害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腐败现象、妨碍改革发展的各种顽疾、危害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各种行为、破坏世界和平和扰乱国际秩序的各种势力做毫不妥协的斗争。其要旨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我们党从来不讳言斗争,始终秉持直面斗争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8]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斗争信念、弘扬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如今,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各种矛盾不断累积甚至集中显现。这要求我们必须具有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镇定和自信、面对问题勇于破解的刚毅和果敢、面对挑战勇于应对的魄力和胆识;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继续保持战天斗地、英勇顽强的血气和横刀立马、所向无敌的锐气,挺身而出、敢打必胜的勇气,忠贞不渝、向死而生的骨气;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进取精神、奋斗姿态和无畏气概,努力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实践表明:弘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讲究斗争艺术,是在斗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进入新时代,我国遭遇的风险和挑战的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同贫困落后做斗争,我们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同环境污染做斗争,我们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坚持同党内腐败做斗争,我们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也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如今,我国发展进入机遇和风险并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准备经受惊涛骇浪的考验,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只要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在挑战面前迎难而上,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参考文献]
[1][2][3][4][5][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4、21、26、26-27、26.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19-220.
[责任编辑: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