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

2023-04-29 06:59雷舒然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梁鸿樟柯余华

雷舒然

贾樟柯导演说:“我真正地获得故乡,其实是因为我离开了它。”故乡之于生命、创作的意义,在话语、情感的不断开掘和释放中浮现出来。

在谈到关于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何种态度时,贾樟柯导演说:“我想解开这个谜,老人、同龄人、年轻人,我们这些人都经历了什么,经历过什么。”故乡是人生的起点,是艺术的永恒母题,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最初的原点。“回望”也是这部影片的姿态。本片几位作家以“回归者”的身份重返故乡,讲述了他们从边缘的村庄与小城出发,之后通过文学进入中心城市的旅程。借助作家超强的叙述能力带出含有中国社会独特信息的当代发展史,讲述都有一个叫做“故乡”的时间节点,捕捉时代变化深处的烙印。影片中可以看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几个美学特征,以基层人物对话社会历史,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对边缘人群情感体验的呈现;它以“故乡”为界,讲述了人的归处和故乡变迁的意义,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了切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所探讨的“家乡”从贾家庄到西安市,再到海盐县和梁庄,“家乡”的定义更加广义,影片采用了跟文学相关的方式——章节,来串联剧情,采用板块式的结构通过十八章节解构中国人一直在处理、面对的问题。从开篇围绕作家马烽展开讲述的“吃饭”“恋爱”,到作家梁鸿讲述自己家庭中的“母亲”“父亲”“姐姐”以及“儿子”等篇章,通过18个代表每个人的生活关键词接力叙述,形成一个讲述“中国往事”的整体结构,以宏大叙事和板块式结构的结合运用,看似每个板块毫无关系实则相互链接,起承转折之间极大程度上深化了主题“家乡”,暗合了导演对故乡的热恋,并结合以纪实风格,兼顾了电影与文学的特性,共同编织出诗意、凝重的乡土交响乐。

一切细节,都是关于人生命的密码。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巧妙,以不同程度的特写、长镜头等方式来吸引观众眼光,在马烽篇章“吃饭”这一板块中,以这一板块中一老人脸部的特写镜头,呈现出岁月的痕迹,让影片气氛逐渐压抑,显现出中国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迁。近景将人物的一言一行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在荧幕上,像宋树年老人用方言述说过去,将故乡的美好都呈现在脸上。其中特写镜头是电影创作中最具主观性的意识手段,像影片中的雕塑,暗喻文学已融入了农村。镜头通过对村里老人脸部神态的捕捉,呈现出老人的无奈以及孤独的一面,将时光荏苒展现在大荧幕上。

因为出走,有了故乡。作为一个严肃的文学作家,余华在电影里展现了自己的另一面。黑白交杂的短发,穿着标准的中年人的黑夹克、黑短袖、黑裤子,和余华作品气质截然相反的是,他动不动笑呵呵的状态。坐在小餐馆里看球赛,背后墙上大喇喇地贴着菜单,窗外是车水马龙,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从牙医到作家的经历,戏谑的语言下埋藏的是余华对人生深刻的理解。比如,太平间里的午睡让他思考的意义,就像他笔下命运多舛的小人物。长大以后,他读到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说这就是他儿时在太平间午睡的体验。余华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很轻松,但诗句的后半句是:生命是闷热的白天。对于余华来说,关于儿时乡村的记忆,藏在他随性大方的笑容中,也藏在诗的后半句。他在故乡海边思考的那些问题,都是隐喻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这部电影是一次生命的“寻根”,不是作家回到家乡才能写出来,而是他们在家乡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根基,找到了自己想要向世界表达的语言,找到了自己和其他人之间最牢靠的联系。

“故乡是血地”,所以无论生在哪里,血液里仍是有故乡埋下的种子。贾樟柯有意安排对梁鸿读中学的儿子王亦梁的采访,年轻的、成长于城市且接受着普通话教育的儿女一代。影片最后,王亦梁对着镜头说不出来河南话,梁鸿就坐在他身边,一句一句教他,年轻一代,家乡语言的缺失,从小在大城市长大,在外说到自己的家乡和方言羞于启齿,内心又觉得这是对故土的背叛。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对年轻人的意义也就在:对于家乡,不加任何矫饰,不怕因此而看轻,这种坦荡的心境,就是海水变蓝的地方,是终其一生要抵达的地方。

张清华说:“最靠近我们当下的记忆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它是模糊的、浑浊的、不成形的。”当我们慢慢与故乡历史产生时间距离的时候,当我们认真去追忆、回顾、挖掘和整理的时候,故乡就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了。就像游泳一样,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故乡、认识自己。

猜你喜欢
梁鸿樟柯余华
嫁人当嫁梁伯鸾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梁鸿尚节
东汉凤姐如何成功逆袭嫁给“国民老公”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贾樟柯:走西方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