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审计智能化应用不仅能够保障审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还能提高审计结果分析决策水平,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当前,不少企业审计智能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应用仍面临挑战,如信息安全保障的难度增加,审计人员的技术应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等。对此,本文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和战略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审计智能化应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智能化
DOI:10.12433/zgkjtz.20232711
大数据时代下,审计工作离不开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支持,审计智能化已成行业发展主流趋势。基于此,企业需要牢牢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从智能化发展方向探索审计工作路径。
一、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审计智能化发展意义
(一)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审计智能化,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本模式所开展,企业在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调整具体建设框架设计,不断完善内部机制与技术革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能够为企业审计工作提供较大便利,提升企业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可以省去一些重复性工作,便于企业垂直管理与审计监督。特别是内部组织机构复杂的企业,审计工作难度较大,而审计智能化可以促进多部门紧密联系,推进业务高效、顺利开展,有效减少工作失误次数。企业审计智能化推进事后审计转向事中审计,审计人员依托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核验信息,进一步加强风险评估,提高企业紧急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速度。
(二)提升审计结果分析水平
企业审计智能化革新审计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审计结果分析水平,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全面、充分的信息支撑。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通过完善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量信息不同角度的分析。如果企业实现了将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提升信息分析的处理效率与结果分析,还可以帮助发现经济活动、经营业务中的潜在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企业审计智能化发展促进审计工作模式从抽样审计转向详细审计,审计人员依托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审计工作,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完整、有效,进而推断出更加全面的总体特征,降低审计误差,提升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提升审计信息真实性
传统模式的企业审计工作是以人工为主,审计的独立性较弱,容易受到外力因素干预和影响。例如,一些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又无法及时上报给上级部门时,会选择采用一些不妥当的方式处理,隐瞒实情。而企业审计智能化能够有效解决审计工作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问题。企业审计智能化将审计工作迁移至系统平台,工作流程透明,企业基于技术应用设定好程序,用技术代替人工审核,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项目合同、原始票据、发票等重要凭证的完整性与有效性,还可以追踪管理与信息溯源,有利于审计监管工作开展,充分保障审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审计智能化促进人机协同,革新审计工作模式,实现审计细节测试、实质性分析,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审计智能化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更新较快,并且在审计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拓展,相关技术基于实践检验与完善不断走向成熟化应用。但是,从整体应用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审计智能化实际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审计人员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局限于某些工作,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实现在企业审计工作中的全面覆盖。另外,还有一些内部审计工作,截至目前并没有实现充分整合,以至于审计人员难以利用技术优势深入挖掘问题,无法保障内部审计模式转型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或者在审计模式转型过程中,审计人员无法动态化发掘漏洞、排查风险。企业审计智能化发展需要把握三大重点技术:云计算平台、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区块链技术。但是,如果审计人员的技术素养水平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难以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则无法顺利推进企业审计转型升级。
(二)缺乏完善数据中心平台
数据信息资源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审计智能化发展同样需要数据信息资源的支撑,智能审计平台需要相对独立且完善的数据中心,以保证审计工作开展依据具体业务需求实现高效处理。企业审计工作涉及行业发展动态、行业相关政策与执行准则等方面的数据信息采集。简单来说,智能审计平台衔接数据中心,要能实现最新数据信息的快速录入与分析应用,以及内部的信息流畅与共享互通,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时效性与有效性。但是,从现有的成果来看,一些企业基于业务的特殊性,审计程序相对复杂,以至于针对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审计平台和数据中心搭建,还处于摸索阶段,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限。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存在“财审一家”等现象,对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在推进审计智能化发展方面并不积极,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存在空白区。
(三)信息安全保障难度增加
信息安全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革新,社会各界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再一次提升。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能否保证信息安全,决定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价值。而审计信息的安全保障,关乎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效益增长。企业推进审计智能化发展,虽然可以借助技术优势优化内部设置,实现审计人员能够快速查阅信息、核验信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智能化审计平台具有可复制、开放性的特点,不仅会对审计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降低审计信任度,还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影响企业发展。
(四)智能化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为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推进审计智能化转型取得的成果。虽然有不少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内部审计智能化建设,但是真正实现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智能化体系的企业只占少部分。另外,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让智能化的审计工作模式落地。甚至一些企业坚持使用传统审计工作模式,以人工为主导,只在审计信息录入登记、信息传输与备份档案等方面使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此种模式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不能很好地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可靠性,还会为审计监督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而企业要健全审计智能化体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对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基于审计业务拓宽审计智能化建设范围,包括多部门协作保证事中审计工作的信息对称。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审计智能化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技术具体应用,加强人员培训
企业推进审计智能化发展,提升审计人员的技术素养水平非常有必要。这是企业提升内部技术应用水平,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结果可靠性的基本保障。对此,企业根据相关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员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操作水平。需要明确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在智能化审计工作模式中的具体应用,层层推进审计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平台做审计信息分析,企业从大数据技术的海量信息筛选和云计算平台的信息集中化处理两个方面,按照理论指导、操作模拟与讲解、个案演示、审计工作实践检验的思路,逐步对审计人员开展单元培训。企业尤其要注重对审计人员开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技术应用培训。审计人员利用相关技术做好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采集、调查与分析,有效减少审计工作开展面临的阻碍。
(二)完善智能审计平台数据库建设
企业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完善智能审计平台数据库建设,可以先从数据信息采集与存储的部分入手。企业将OCR技术融入审计信息数据采集工作中,通过对尚未实现结构化的审计信息数据转化处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结构化数据。然后,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选择是否利用TPC协议数据信息传输处理,或者在节点传输的基础上进行数据信息深度加密。另外,为了实现智能审计平台数据库的自动化采集功能,以及全网互通、衔接财务共享中心平台等,企业还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来促成若干节点的互联,基于共识机制保证数据信息的存储、互通、共享。对于智能审计平台数据库的存储功能优化,需要定期做好存储空间扩容。另外,基于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数据信息归类与分析处理,企业在智能审计平台数据库接入不同的传输渠道,按照不同的传输方式将数据库中的信息传输至不同的平台、端口。在此基础上,设置内部专属传输渠道,以及连接外部环境的沟通渠道。将重点业务信息、数据隐私等,通过内部专属传输渠道存储至智能审计平台数据库,对外涉及的信息则通过连接外部环境的沟通渠道进行传输至平台展示。
(三)优化智能审计平台安全系统功能
企业要优化智能审计平台安全系统功能,除了利用好区块链技术进行信息的加密传输,还可以选择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做好信息追踪,这需要做好通信网络的安全防御升级。在增强企业通信网络的安全防御功能方面,可以采用“内部检查+专业指导”的方法。企业需要做好通信网络的日常检测工作,定期运维检修,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通信网络的防御加固。同时需要增强审计人员的网络安全、防诈骗意识,尽可能排除审计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网络遭受恶意攻击与病毒入侵,影响审计信息安全。
另外,企业邀请专业技术团队对通信网络做安全防御性能检测,对于有条件的企业选择针对审计工作范畴进行专业检测,进一步查漏补缺。在专业技术团队操作后,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关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做好信息追踪,企业根据审计方案设计、审计程序执行、审计结果报送等环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做好信息记录与操作反馈,对于不合规操作设定触发警报,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部系统封锁,以防信息泄露。
(四)企业健全审计智能化体系
企业健全审计智能化体系,首先需要加大技术投入。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单单是人才资源与创新产品服务的竞争,技术水平也是增强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其次除了根据审计智能化的实际需求,引进多种技术并结合财务部门业务进行部署,还要注重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例如,基于审计监督管控工作引进自动化技术,将智能化审计监督的范围扩大至原材料采购、车间生产等环节,实现全过程信息溯源与动态化追踪。企业基于审计工作透明度,引进较为先进的远程监控技术等,提升智能化审计工作的可视化程度。总的来说,企业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资源投入,以保证智能化审计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拓宽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范围,以保证智能化审计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审计智能化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信息安全保障、审计人员的技术应用水平提升等方面。对此,企业需要从统筹规划的角度逐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智能化转型升级,尤其要把握好审计业务范畴内的多平台衔接、多部门协同,全面发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与优势。
参考文献:
[1]邓红辉.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智能化:架构思路·现实基础·路径选择[J].商业会计,2021,(18):56-59.
[2]赵颖,高绍福.智能化视野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转型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08):67-69.
[3]张婷.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研究
——兼议内部审计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J].中国农业会计,2022,(04):44-46.
[4]周秀芳.论企业审计如何响应智能网络新时代的召唤[J].上海商业,2023,(04):125-128.
[5]欧阳齐越.A金融集团内部审计智能化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11):56.
[6]蔡玲嘉.基于SVM机器学习技术的企业智能化审计建模优化[J].粘接,2023,50(05):139-142.
作者简介:祝红路(1981),男,江苏省连云港市人,硕士,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化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