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智
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本文从“群文阅读”的内涵入手,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积极探索新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文章还就如何提高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群文阅读 中学语文 教学研究
一、群文阅读的理念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将相关材料组合起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性、综合性地研读与探究,从而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群文阅读强调的是“以学定教”,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把相关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感知、体验和理解,从而获得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
(二)群文阅读的特点
群文阅读可以将课内篇目与课外文章相融合,即把教材上的课文和课外书籍中的文章,根据其文体特点或内容性质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组合在一起。例如,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与冰心的《寄小读者》等几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组合成一组文章;将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丰子恺的《白鹅》《竹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猫》,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等十几篇散文,按照不同题材特点组合成一组文章。另外,群文阅读将多种文体结合阅读。即同一主题的文章,可以是记叙性,也可以议论性;可以写人,还可以状物。如,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冰心的《寄小读者》、曹文轩的《再见了,我的星星》、巴金的《秋》,以及柯灵的《苏州拾梦记》、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组成一组文章。这样多种类文章的结合,既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群文阅读理念下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要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材料,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与本单元相关的文章,为课堂上开展合作交流做好准备。总之,只有充分做好課前准备工作,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注意拓展思维
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注重知识积累,拓宽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要加强实践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讲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观察送别时的情景,让学生切身体会父亲那深沉的爱。又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人们对读书人的态度。如此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1]
(四)要注重学法指导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认真研究学情,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群文阅读理念下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将课内外相结合,把课文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群文阅读理念下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优化群文阅读理念下加强中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文本内容,合理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群文阅读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叙述或说明,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如果每篇课文都采用同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时间久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群文课程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有层次、分重点地对各篇课文加以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巧妙引入,让学生在轻松的对话交流过程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领悟作品内涵,掌握写作技巧。[2]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教师可以抓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或者最能反映中心思想的部分,以此作为突破口,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而对于一篇比较复杂的文章,则应该先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然后再逐层深入地进行解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3.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有所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教师在进行群文课程的设计时要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也更能体现学习的价值。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解决问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组组充满童趣的精美画面,营造出温馨而富有诗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热烈的辩论,并请学生分享各自的见解,从而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还适时穿插一些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欣赏美、创造美。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我通过让学生自读,找出课文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语句,然后,再由学生自由组合,分小组合作,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排出九文大钱”,又有哪些句子体现了“排出四枚大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2.注重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还要注意活动的层次性,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重视活动后的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如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适时、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学习过程和成果等进行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让学生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自信心,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3]
(三)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重视课内与课外结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作为师生交流思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实践能力的舞台。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接触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丰富知识,为课内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2.重视读与思结合。“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它能激发人的求知欲,使人产生强烈的探索精神,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应注重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并及时加以点拨。
3.重视精读和略读结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一些重要词语、精彩句子等,教师要要求学生在精研细读的基础上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以便加深理解。另外,在精研细读的同时,还应适当拓展视野,扩大信息量,做到博采众长。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补充形式和改进措施。但是,单篇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重视群文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群文阅读教学在议题选定、文章选择以及课堂驾驭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足,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U].人民教育,2017(12):35-36.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3]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