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红
摘 要:师范生职业能力是在师范生培育共识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热点。以1992—2022年中国知网发表的773篇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剖析三十年来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轨迹。结果表明,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可划分为初步发展期和关注增长期两个阶段;尚未形成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合作研究不足;主要呈现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取向之争、内容之辩和路径之探三大研究焦点。研究认为,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深化的三重路向: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融合;二是知识体系完善中深化研究内容;三是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走向科学。
关键词:师范生职业能力;三十年研究;CiteSpace;焦点;走向
Trajectory,Focus,and Direction:A Thirty-Year Study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Xie Yanho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Shandong 256600)
Abstract: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have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based on the consensus of pre-service teacher cultivation.By analyzing 773 papers 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ublished on CNKI from 1992 to 2022,this study dissects the research trajectory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the initial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period of growing attention.There has not yet formed a core group of authors in the research on pre-serv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s lacking.The main research focuses are the debates on the orientation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the content,and the exploration of pathways.The study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three directions for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pre-serv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1)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search;2) Deepening research content in the perfection of the knowledge system;and 3) Steering the research on pre-serv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owards science.
Key words: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Thirty-year study;CiteSpace;Focus;Direction
师范生职业能力是未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一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能否顺利完成教师身份的转换。过去几十年,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内容及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随着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我国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所突破,但仍存在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研究内容时代性弱化等问题。因此,梳理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脉络,关注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的热点并反思现存问题,对于推动我国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和提高师范专业对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方法选取
为直观描述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的样态,运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检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及焦点分析。分别从论文作者、关键词两方面绘制知识图谱,运用中国知网统计发文量并绘制发文趋势图,借助文献分析梳理研究脉络,总结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的整体特点。
(二)样本来源
学界对师范生职业能力概念的认识具有广延性,在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中,师范生职业能力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两个名词均有出现,且内涵一致。为检索全面,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界面分别输入“师范生职业能力”或“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年12月1日,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814篇,剔除会议征稿、书评、资讯介绍等44篇无效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773篇。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研究阶段划分
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的整体情况往往通过相关论文发表的数量反映出来。通过整理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的年度发文量(见图1),发现自我国确立教育现代化任务后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无疑为师范生职业能力未来发展提供一种良好的契机。
1.初步发展期(1992-2007年)
1984年,于钦波发表“论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文,揭开了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的序幕。从高等教育改革来看,1978年至1992年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启动期,主题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注入强劲力量。这一阶段,尽管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在教育管理方面,对人才培养的强化措施并不多。因此,这个时期对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关注度不高。从论文数量增长趋势分析明显看出,1985年至1989年师范生职业能力论文发表数量为零,1990年以后论文发表数量出现增长,尽管1991年和1997年发文为零,但平均每年在1~2篇内波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3篇用调查法研究师范生职业能力的文章,实证研究意识开始觉醒;研究群体上,除高校教师外,硕士研究生和师范学校教师陆续加入,出现了研究群体多样化;研究内容上,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增多。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办好师范教育”。师范生培养在国家层面得到应有的重视。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一系列加强师范生培养举措的出台,激发了学者对教师职业能力的探索,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也得到恢复、发展。
2.关注增长期(2008年至今)
2008年,国家继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深入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健全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制度。尤其是教育部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后使得对大学关注由数量转向质量,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进入繁荣阶段,论文数量猛增,年均突破30篇。2017年10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启动全国范围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2018年1月,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规定“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师范教育建设推向前台。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于2021年达到最高峰,发表论文101篇;研究力量、研究视角都发生了变化。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提出新时代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思路举措,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在全面兴教的背景下,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成果产出将不断增加。
(二)研究队伍状况
研究队伍是促进学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发现该领域研究的最高产作者为余新武和缴润凯,发文量高达6篇。统计可知,发文两篇以上的核心作者36人,占总发文作者720人的5%,表明尚未形成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大多数作者发文数量1篇,说明研究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学者结构总体呈点状分布,研究队伍分布不平衡,起到突出作用的作者不多,但也预示着该领域后备力量雄厚,师范教育发展实现强劲回升(见表1)。
三、研究焦点讨论
研究关注点是在一段时期内该领域作者讨论的较为热烈和稳定的学术话题,反映了研究主题的发展方向。[1]CiteSpace软件计算得出的关键词是文献研究主题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为了把握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趋势,本研究对关键词的共现网络以及突现情况进行了可视化处理,结果见图2和图3。
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全面恢复教育事业后,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的关键词主要为“师范院校”“教学能力”“师范教育”“师范性”“能力”等,表现出对培养学校定位、师范专业发展、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尤为关注。由图3突显关键词可知,“人才培养”“中小学”“教师资格”成为近些年师范生职业能力的研究热点。“新师范”建设着眼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品质提升,即面向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未来教师。高质量的师范生是为未来教育做准备的,上岗之前应具备开展教育教学的职业资格。师范生培养质量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衡量指标之一。对高质量的师范生培养输送机制进行探究,将有助于推动地区优质教育事业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在关键词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研读论文,发现自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呈现出三大焦点:一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取向之争;二是师范生职业能力确定内容之辩;三是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之探。
(一)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取向之争:工作导向还是个体导向?
学界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取向问题研究可以分为两类观点。其中一方提出新时代的师范生职业能力要基于教学专业性特征,以技能为主。如有学者提出,师范生职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是入职为师的前提条件,职业技能训练应聚焦于培养工作需要的技能。[2]另一方则认为师范生职业能力是职业成熟度的标志之一,应侧重于个体胜任力培养。如有学者提出“师范生为未来能够胜任教师职业所做的能力上的准备程度越高,职业态度越明确”。[3]
归根结底,师范生职业能力取向之争的根源在于秉持不同的职业能力价值观。职业能力具备的社会属性随着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不断演变。起初,职业能力是指个体从事某种职业的个性品质。当教育发展走向正轨后,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职业能力的社会功能就显现出来。新时代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取向应该秉持“工作+个体发展”的能力价值观,其内涵应该跳出工作与个体的对立面,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师范生基本的教学能力,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两者齐头并进,从而发挥教师职业能力的最大价值。
(二)师范生职业能力确定内容之辩:关键能力抑或综合能力
关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内容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类观点。伽兹尔认为,“职业能力的内涵边界不断拓展的同时,影响职业能力的因素正从劳动力市场供给方向多方扩展,职业能力内容正从现实‘硬能力向潜在‘软能力深入”。[4]现代社会人才的“综合型”则是职业能力边界的延伸,除了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以外,还应包括技术集成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师范生能够熟练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现有职业问题,还有相应的专业创新能力。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既关注基础教育的现实发展,又要关注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厘清师范生职业能力内容的前提是如何看待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业能力是个体在特定职业环境中养成的胜任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职业岗位要求恰恰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特征的需求,那么职业能力内容与岗位要求自然一致起来。否则,职业能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备这样能力的师范生无法胜任教育工作。师范生培养定位最初偏向“会教”,职业能力内容以教学能力培养为主。受“教师是研究者”观念的影响,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注重“研究教学”,职业能力内容增加了教学研究能力。受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教师价值观偏离社会道德规范轨道后,职业能力内容把“师德践行能力”放在了首位。由此可知,师范生职业能力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受时代牵制,同时又反映教育发展。
(三)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之探:依附学校抑或依靠个体
师范生职业能力的路径探讨大都源于现实困境,彭宁关于目前师范生职业能力的现实困境,提出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实践教学、评价等问题,[5]其他学者观点类似。综合各学者观点,发现目前师范生职业能力主要面临培养落实被“虚化”为走过场,培养内容被“窄化”成教学能力,培养期限被“误化”为短期工程,培养本质被“空化”为技术等问题。基于此,研究者们着力于探讨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整理发现,学者们观点较为统一,大都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三方面寻求突破,其中在培养目标和教学方面的研究思想比较统一,但在课程层面意见纷呈。一种观点认为,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依靠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调整。如付丽萍指出,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来保证,通过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来实施。[6]另一种观点与之相反,认为职业能力有岗位性,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培养与职业对口的职业能力。如崔波指出,教育实践是推动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增进与一线教师的关系,会得到一线教师亲身指导,无论是职业能力的主体意识,还是教学能力都得到强化。[7]
就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本研究认为,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必要,且极为迫切。理由如下:其一,这类课程为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教学知识基础。自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开展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开始打破以往的知识至上从而转向产出导向。其二,教育实践能力更倾向于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落实,缺乏一定教育教学知识基础会出现“地基不牢固”。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决定了它是依附于教育知识的。
四、研究趋势预测
据国内师范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现状及学界的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
(一)整体视域: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融合
师范生职业能力更多处于经验总结或对策研究,理论视角下的分析偏少。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应结合哲学、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对职业能力发展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以期弄清职业能力与其他教育因素,比如与“五育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等之间的关系。师范生职业能力发展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推进理论创生的内在生命力,提高理论的品格,是深化理论的诉求。应意识到,师范生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研究需注重先进经验引领。一方面借鉴一些先行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实践案例;另一方面发掘本土典型样本,开创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区域特色。尽管师范生职业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逐步提升的,仅有实践研究根本无法实现其操作性。后续的研究应着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核心力量领衔,加强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教学者的信息共享。展开跨界对话,鼓励科研力量与一线教师开展师范生职业能力的教科研活动,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为研究持续深化而凝心聚力。同时,还应着力多学科协同研究,实现师范生职业能力探索中的多学科协同创新研究。
(二)时代诉求:体系完善中深化研究内容
新时代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应体现新时代的社会特征。教育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数字素养使得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外延发生重大变化,且不断生成新的教育知识。为突破传统议题,深化研究内容是目前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思考的任务。一方面,积极推进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化。职业能力研究应树立大教育观,实现课程的重新整合,形成中小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师范生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的格局。另一方面,解决信息化时代的师范生职业能力问题也提上日程。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取代很多重复性、无含金量的工作岗位,对新时代师范生职业能力改革形成倒逼机制。信息时代师范生职业能力到底该何去何从?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都要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探讨,将是今后及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的关注点。师范生职业能力是师范教育发展的时代产物,国家为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制度体系系统化是顶层设计的保障,推进职业能力政策研究十分必要,可把握教师职业能力的路向。
(三)健康发展: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走向科学
未来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职前教育,对师范生职业能力研究打破旧框,提高了研究成效。从研究方法上,关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的研究方法并不多,主要采用思辨研究、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从多个视角分析现存问题。职业能力的成因多样,在不同场景的成因不同,成因的组合关系也不同,需要对这些成因进行综合比较,并认识到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未来研究应系统研究这些成因及其相互关系,梳理出能够更好解释职业能力生成的因果链条,并为职业能力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论证依据。师范生职业能力领域确立问题影响到方法的多样性。从研究问题上,进一步拓宽师范生职业能力问题领域。比如,师范生职业能力评价问题。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需要对其职业能力测量,评价标准研制成为紧迫问题。高校和用人单位会通过媒体、调查网站、排行榜等表达对职业能力的感知和评价,这为研究职业能力提供了“富矿”。可以利用最新发展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利用。因此,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以更加新颖、多元的研究方法对师范生职业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周美云.轨迹·焦点·走向:劳动教育研究七十年[J].当代教育论坛,2020(3):106-113.
[2]洪早清.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探索与思考: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0):42-45.
[3]刘立立,缴润凯.高水平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师范生发展特点的访谈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84-188.
[4]张立新.欧美学术界关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4(6):85-90.
[5]彭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师范生培养机制创新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8(2):74-77.
[6]付丽萍.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5):33-35.
[7]崔波.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94-97.
(责任编辑 赵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