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许多文人常常借古事来讽今,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借鉴。本课的两篇文章,《过秦论》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被鲁迅评价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所作,叙述庄宗前胜而后败的教训,点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两篇文章各有特点,但在论证上都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对比论证,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人物、事件、观点,或同一人物、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评价人物、阐述事理、表达观点。通过对比,将人物之间品质的共性、个性,情感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事件之间的继承、发展、影响、意义,观点之间的差别等鲜明地揭示出来,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过秦论》主要有四个层面的对比:一是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胜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二是秦国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三是秦王朝与陈涉的对比;四是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主要呈现了四层对比:一是完成父亲遗命时的“忧劳”与得天下之后的“逸豫”对比;二是得天下之难与失天下之易对比;三是“盛”与“衰”对比;四是作者对庄宗忧劳兴国的赞赏与对庄宗逸豫亡身的叹惋对比,“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一盛一衰,既扬又抑,交错成文。通过盛衰之比,作者意在昭示忧劳兴国、逸乐亡身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教训。两篇文章都以对比凸显差异,以对比引发疑问,在对比之中,主题得以彰显。
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也要会用对比,善用对比。使用对比论证一要注意选取的材料在人物形象、品质、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最好是同中有异的材料;二是要有明确的对比目的。一个完整的对比论证,由“对比对象+对比点分析+结论(对比目的)”这三部分构成,选材、分析过程中,应该牢记“对比目的”,否则,就会使对比陷入盲目。
对比论证的主要方式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