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 周贤君
摘要:在当前“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战略背景下,鉴于我国各地区渔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内陆渔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远低于沿海地区的现状,基于《中国水产统计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结合贵州省渔业发展近况,估算了2016-2020年的渔业碳汇强度,分析了贵州地区碳汇渔业的发展潜力。结果表明,2016-2020年贵州省渔业碳移出量年均1.4万~1.7万 t,平均值为1.5万 t。贵州省水产品捕捞产量和养殖产量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和湖库养殖等生态渔业模式,2020年稻田养殖和湖库养殖面积占全省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4.2%和19.2%,二者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稻渔综合种养和湖库养殖成为贵州重要的生态渔业养殖模式,未来这类具备碳汇功能的生态渔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是贵州地区转变渔业养殖模式和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碳汇渔业的全面推广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碳汇渔业;双碳战略;淡水渔业;碳移出量;贵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S9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23)03-0079-07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及其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Solomons, 2007)。碳汇渔业指能够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渔业生产活动(唐启升等, 2022)。简而言之,凡不需要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可能形成生物碳汇,相应地也可称之为碳汇渔业(唐启升,2011; 杨健等,2012)。近现代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步伐逐渐加快,对资源开发和利用也日趋升级,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限(Vitousek et al,1997; Geores,2001)。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诸多严峻挑战,其中全球变暖是最急迫的气候变化问题之一,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和活动方式。因此,发展以“低排放、增碳汇、高效率”为特质的低碳农业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毛显强等, 2021)。中国是当今世界水产品产量最高的国家,2020年渔业产量高达6 549万t,发展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已成为我国渔业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方向(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021a;2021b)。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曾是全国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之一,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20年贵州省全面实现脱贫。“十四五”规划中,贵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刘蓝婴, 2022)。为谋划贵州省“十四五”期间的水及水产业发展,发挥水资源相对丰富、质量总体较好的优势,培育发展水产业,做大做强水经济,促进水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贵州省水利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于2022年牵头编制《水产业规划》,重点提及结合贵州水利改革发展实际,大力发展城乡供水、湖库生态渔业、水利旅游、天然饮用水等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鉴于渔业是支撑贵州省水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从贵州省地理特点和渔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碳汇渔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贵州渔业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1 中国渔业发展格局
1.1 水产品产量构成
在江河湖泊流域和沿海地区,中国渔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李星霖等, 2022)。《中国水产统计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水产品年产量增长迅速。从时间序列的水产品来源上看(图1-A),198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49.7万t,其中海水产品325.7万t,淡水产品124.0万t;2000年全国总产量为3 706.2万t,其中海水产品2 203.9万t,淡水产品1502.3万t;2020年全国总产量达到6 549.0万t,其中海水产品3 314.4万t,淡水产品3 234.4万t。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生产国和水产品出口国,渔业已然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民生产业。
从捕捞和养殖上看(图1-B),1980年全国捕捞产量315.2万t,养殖产量134.6万t;2000年捕捞产量1 469.3万t,养殖产量2 236.9万t;2020年捕捞产量1 324.8万t,养殖产量5 224.2万t。过度捕捞和生境退化导致鱼类资源衰减,捕捞产量增长幅度越来越小,2015年后捕捞产量开始出现下降,而养殖产量稳步增长;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类养殖模式的日益成熟使得养殖产量占比较来越高,目前已成为渔业发展的主力军。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战略以及海洋禁渔政策的日益强化,捕捞业被进一步压缩,未来10年的渔业捕捞产量将会进一步下降,尤其是淡水捕捞,渔业养殖成为支撑国民水产品消费的主要来源。
1.2 渔业分布格局
本文基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不含港、澳、台)分析了2020年中国水产品产量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表1)。以广东、福建、山东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省份占据了水产品产量前3名,浙江、江苏、辽宁产量紧随其后,中部地区湖北、江西、湖南位列前10,西部地区青海、甘肃、西藏3省(区)产量较低。水产品产量总体上沿海地区较高、内陆地区较低,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
1.3 淡水养殖水域类型
中国淡水养殖类型按水域可划分为池塘、湖泊、水库、河沟、稻田养殖等,1980-2020年中国淡水养殖不同水域养殖面积和产量构成情况见图2。在养殖面积上,2020全国淡水养殖总面积约为760.3万hm2,相比1980年养殖面积增长了约1.65倍;其中池塘、稻田、湖库养殖面积分别为262.5万hm2、256.3万hm2、214.2万hm2,自1980年以来总体上均有大幅增长,河沟养殖面积为14.7万hm2,有小幅度下降(图2-A)。从各水域产量构成上来看(图2-B),自1980年以来,池塘养殖产量均占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在淡水养殖产量中占比最高。稻田养殖产量稳步增长,从1990年的不到总产量的3%上升到2020年的10%,可以看出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生态渔业正在蓬勃发展;湖库渔业产量也稳步增长,但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严格把控水源地养殖以保护水质,多地撤销网箱养殖等活动,使得2015-2020年湖库养殖产量出现了小幅度下降;由于对水体的污染较严重,河沟养殖产量占比自1990年起逐年下降。从以上可以看出,池塘养殖是淡水养殖的主力军,我国越来越重视稻田养殖、湖库养殖等生态渔业养殖模式以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贵州渔业发展概况
2.1 地理特点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腹地(103°62′~109°55′E,24°59′~29°23′N),总面积约17.6万km2,海拔145~2 888 m,平均海拔为1 100 m,总体上呈东北向西南方向增高的趋势(图3)。贵州省是东亚喀斯特分布区的中心地带,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较大;位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上游交错地带,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6% (黄梅, 2021)。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孕育出了独特的水体类型,为一些特有鱼类的栖息生存和养殖提供了条件,贵州地区尚存很大的渔业开发潜力。
2.2 渔业现状
贵州渔业发展相对落后,根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约24.9万t,其中捕捞产量0.7万t,淡水养殖产量24.2万t,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4)。“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大力推广稻田养鱼,致力于脱贫攻坚带动地方经济,短短几年时间稻田养殖规模和产量大幅度增长;另外,贵州省近年来修建了大量水库,截至2019年,共有水库2431座,库容量为445.5亿m3,2019年水库库容量位居全国第7位(国家统计局, 2021)。在国家大力扶持和省政府的精心组织下,贵州省湖库生态渔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0年湖库养殖产量约为5.6万t,占全省水产养殖总产量的23.1%。
2018年贵州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以渔控藻、以渔净水,推动渔业高效益、高品质与高产量均衡发展;贵州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基调,推进渔业现代化,丰富的湖库资源和适宜的稻田养殖为贵州省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跨越打下了良好的过渡基础。计划到2022年底,力争实现水产养殖布局更趋科学合理、湖库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及其他生态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贵水黔鱼”的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产品优质、产地优美、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生态渔业发展态势(罗亮亮, 2021)。
3 贵州碳汇渔业潜力
3.1 渔业碳移出量估算方法
淡水水域面积虽然仅占海洋面积的0.8%和陆地面积的2%,但其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淡水水体不仅可以通过渔获物等移出碳,而且可以沉积碳(杨健等,2012; 岳冬冬和王鲁民,2012);此外,还可以通过水流将一部分碳带入海洋中(解绶启等,2013)。湖泊每年碳沉积量可达海洋总沉积量的25%~42%,且固定在湖泊中的碳极少能再次返回至大气中(刘慧和唐启升,2011; 孙军,2011;2013)。
我国在淡水渔业碳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碳移出量通常按天然捕捞量和养殖产量来分别进行估算(唐启升等,2013;吴斌等,2016)。捕捞鱼类的碳均来自天然饵料,故以其平均碳含量估算碳汇;而养殖鱼类中,通常假定不考虑施肥养鱼的碳输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 (Aristichthys nobilis)是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可以认为其碳汇均来自天然饵料(解绶启等,2013)。假设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等产量的20%来自天然饵料,而河蟹(Eriocheir sinensis)产量的50%来自天然饵料。天然水体和养殖水体的碳移出量计算方法分别为:
NWC = P×W ①
AWC = P×W×F ②
式中:NWC代表天然水体碳移出量,AWC代表养殖水体碳移出量,P为渔产量,W为鱼类碳含量(%),F为天然饵料所占比(%)。
3.2 近5年水产碳移出量
本文基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7-2021年),根据上述公式估算了贵州省2016-2020年淡水渔业碳汇强度。贵州渔业产量主要由养殖支撑,捕捞产量占比非常小(图5-A)。2016-2020年,贵州省水产碳移出量在14 000~17 000 t(图5-B),由于近5年贵州渔业产量变化较小,因此碳移出量整体上波动较小。受2016年开始整治网箱至2018年实现网箱全部清除的影响,贵州省2016-2018年的渔业产量存在小幅度下降,因此水产碳移出量也出现了下降趋势,渔业转型成功之后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3.3 碳汇渔业发展潜力
贵州省近年来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和湖库生态渔业,一方面以绿色养殖为基调保护了水质,另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贵州省2016-2020年不同类型水域养殖面积和产量及比例变化见图6。
贵州省渔业主要以稻田养殖和湖库养殖为主,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2020年稻田养殖面积占贵州省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4.2%,湖库养殖面积占19.2%(图6-A),稻渔综合种养和湖库养殖产量占渔业总量的50%以上(图6-B)。从贵州省2022年下发的《水产业规划》来看,湖库渔业的养殖规模在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一些未能投入养殖生产的水库尤其是一些搁置的中小型水库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不投饵、少投饵的生态渔业将成为贵州渔业的主流,而这种渔业模式具有很强的碳汇功能。在科学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贵州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在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战略政策下,贵州地区碳汇渔业将有非常强劲的发展潜力。
4 结语
4.1 重视内陆淡水渔业碳汇相关研究
渔业是水生态系统中可控的有效增汇产业,碳汇渔业是水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产业。在国际大环境和中国当前形势下,碳汇渔业将成为未来包括内陆淡水渔业在内的水产业重要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另外,中国内陆淡水渔业的产量几乎达到总产量的50%,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达到的指标。然而,国内外对于碳汇渔业的研究大都倾向于海水渔业,淡水渔业碳汇研究工作相对较少。目前行业内对于内陆淡水渔业的碳汇过程、形成机制、扩增途径和计量方法等与海水渔业的差别以及是否可以沿用并未明确,淡水渔业碳汇相关研究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采用目前的方法在计量淡水渔业碳汇强度时,并未厘清渔业过程中碳收支各个分量(如移出碳、储存碳和释放碳)之间的关系,最终估算出的结果可能产生误差,会比实际值偏高。因此,深入研究内陆淡水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碳汇/源的时空格局、内陆淡水渔业活动(养殖和捕捞等)相关的碳排放和碳循环动态机制对我国碳收支增汇减排的作用,并建立相应的长期监测观察工作站,进而制定适合的调控政策切实可行且意义重大。这些工作无论是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还是从渔业角度有效执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及“长江十年禁渔”等国家政策,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贵州地区来说,这是一个转变渔业养殖模式和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
4.2 碳中和背景下贵州碳汇渔业发展建议
贵州渔业长期受水产条件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养殖方式较落后、未形成科学体系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渔业一直处于小规模低速发展层次,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水生态环境(耿晓琴等, 2021)。近年来,贵州省建立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和从省到乡的四级“双总河长”体系,全域实现“零网箱养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将生态渔业作为十二大类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贵州省充分利用江河湖库水面、山塘、稻田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贵州地区依靠丰富的稻田和水库资源开启稻渔综合种养和水库大水面生态渔业等碳汇模式,在生态净水、控藻、固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实现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多山高原区,许多地方并未形成科学的养殖管理模式,导致渔业产出效率在全国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贵州省稻田养殖面积4.8万hm2、产量5.9万t,水库养殖面积18.7万hm2、产量7.3万t,这一产出效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稻田养殖4.5万hm2、9.1万t,水库养殖8.3万hm2、10.5万t)。因此,贵州省应该根据地理环境特点,扬长避短,加大各类养殖管理的投入,探究科学、高效、绿色养殖模式。
其次,贵州应大力宣传推广碳汇渔业的发展理念,淡水生态养殖的碳汇渔业具备低排放、增碳汇、高效率等一系列特点,在我国碳中和战略的大背景中,碳汇渔业对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需求。贵州作为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发展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除此之外,相较于发展较快的海水碳汇渔业,内陆淡水渔业碳汇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偏远地区。因此,贵州地区可以基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加大科研投入,申请构建相应的科研平台,进行碳汇渔业模式示范推广,开展碳汇渔业试点研究,这将有助于碳汇渔业在贵州的全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耿晓琴,陈恩磊,董成文,2021. 贵州渔业绿色发展路径探究——以“贵水黔鱼”品牌建设为例[J]. 江西水产科技, (3):5-6.
国家统计局,2021. 2021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黄梅,2021. 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观赏价值评价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
解绶启,刘家寿,李钟杰,2013. 淡水水体渔业碳移出之估算[J]. 渔业科学进展, 34(1):82-89.
李星霖,孙明雪,李耀国,2022. 现代渔业发展模式与思考[J]. 渔业致富指南, (4):13-18.
刘慧,唐启升,2011. 国际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科学, 18(3):695-702.
刘蓝婴,202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N]. 贵州日报, 2022-01-14(04).
罗亮亮,2021. 好水好鱼跃黔山——图说全域生态鱼产业链[J]. 当代贵州, (28):30-31.
毛显强,郭枝,高玉冰,2021. 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同研究[J]. 环境保护, 49(23):30-35.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1986. 1949-1985 中国水产统计资料[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1a. 1990-2020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1b. 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孙军,2011. 海洋浮游植物与生物碳汇[J]. 生态学报, 31(18):5372-5378.
孙军,2013. 海洋浮游植物与渔业碳汇计量[J]. 渔业科学进展, 34(1):90-96.
唐启升,2011. 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J]. 江西水产科技, (2):5-7.
唐启升,方建光,张继红,等,2013. 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与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J]. 渔业科学进展, 34(1):1-11.
唐启升,蒋增杰,毛玉泽,2022. 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辨析[J]. 渔业科学进展, 43(5):1-7.
吴斌,王海华,习宏斌,2016. 中国淡水渔业碳汇强度估算[J]. 生物安全学报, 25(4):308-312.
杨健,苏彦平,刘洪波,等,2012. 内陆渔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征及碳汇机制[J]. 水产学报, 36(5):794-800.
岳冬冬,王鲁民,2012. 中国低碳渔业发展路径与阶段划分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15-21.
Geores M E, 2001.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Carrying capacity[M].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Amsterdam: Elsevier.
Solomons, 2007. IPCC: Climate change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GU Fall Meeting, AGU Fall Meeting Abstracts.
Vitousek P M, Mooney H A, Lubchenco J, et al, 1997. Human domination of Earths ecosystems[J]. Science, 277:494-499.
(责任编辑 万月华)
Potential for Carbon Sink Fishery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
LUO Bin, ZHOU Xian‐ju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P.R. China)
Abstract:With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carbon strategies,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 fisheries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specially the inland freshwater fishery. Carbon sink fisheries are becoming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development. China has the highest output of aquatic product in the world, but regional fishery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and inland areas lag far behind coastal areas due to geography, climate and history. In this study, Guizhou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China Fishery Statistical Data" and "China Fishery Statistical Yearbook", we estimated the carbon sink intensity of fishery in Guizhou over recent five years (2016–2020) and analyzed the potential for a carbon sink fishery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study aim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fishery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estimates for fishery carbon sink intensity show that annual carbon removal by the Guizhou fishery was in the range of 1.4×104 t to 1.7×104 t from 2016 to 2020, with an average carbon transfer of 1.5×104 t. Development of the Guizhou fishery was relatively behind, and fishery production and aquaculture output were far lower than national average levels. However, Guizhou Province has been vigorously promoting ecological fishery models such as integrated rice field aquaculture and lake-reservoir aquaculture in recent years. By 2020, the area of paddy field breeding and lake-pond breeding accounted for 74.2% and 19.2% of the total area of aquatic farming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output of the two water body type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output in Guizhou Province, much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Integrated rice field aquaculture and the lake-reservoir ecological fishery have become important aquaculture model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brought opportunity for reversing the traditional aquaculture model and accelerating fishery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scale of such ecological fishery types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rice field aquaculture and lake-reservoir ecological fishery is importa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carbon sink fisheries.
Key words:carbon sink fisheries; double carbon strategy; freshwater fisheries; amount of carbon removal; Guizhou Province
收稿日期:2022-07-06 修回日期:2022-12-22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165);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2]一般129)。
作者简介:罗斌,1996年生,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渔业生态学。E-mail: 2601725085@qq.com
通信作者:周贤君,1978年生,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鱼类生物学和营养学教研工作。E-mail: cqxjzho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