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祥 冷文豪
[摘要]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这一重要历史经验的生成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孕育于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拓了“以苏为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开启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既是党长期奋斗的宝贵经验,也是实现独立自主的根本保证、必由之路、理论之基、重要保障、动力之源。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中国道路
[中图分类号] D2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3-0025-0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1],把“坚持独立自主”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2]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凝练形成的党性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钥。探赜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逻辑理路、历史演进与实践遵循,对于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更好坚持独立自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逻辑理路
作为现代合成词,“独立自主”通常可以理解为国家或民族不受外来势力的支配与控制,自己做主本国或本民族的各项事务。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坚持独立自主这一宝贵经验,必须审视其深刻的逻辑理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孕育于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殊的精神标识。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连绵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值得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可以批判继承的进步思想和其他各种文化遗产。以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兼容并蓄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涵养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文化基因。
首先,自强不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底蕴。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一直推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并逐渐塑造出独立自主的优良品格。无论是先秦时期老子“道”中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孔子眼中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还是近代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发出的“振兴中华”时代强音,抑或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的“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3]、习近平指出的“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4],无一不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坚定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前进,在逆境险境中绝处逢生,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其次,忧国忧民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动力。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在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下滋养出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它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林觉民的“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也是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还是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些名言佳句彰显了这些仁人志士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实践者,在近代中国社会摇摇欲坠之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再次,兼容并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不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而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态度学习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曾断流、延续至今,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不仅能与外来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而且能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元素,进而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寓意为人只有像大海吸纳无数江河一样,具有博大胸襟和宽广视野,才能成就一番大业。同样,一种文化要想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就必须兼容并蓄、革故鼎新。中国共产党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容并蓄精神的杰出代表,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形成和创立了一系列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不断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树起了思想旗帜。
(二)孕育于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6]。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孕育于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灵活运用,是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精髓学说的原则遵循,是对内因和外因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度把握。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是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内在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在主观意识的指导下具有主动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特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独立自主探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规律奠定了哲学思想基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通过不断摸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规律,把民族复兴伟业向前推进。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深沉的责任担当意识,秉持独立自主的精神状态,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规律的认识。
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是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精髓学说的原则遵循。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任何矛盾都有某些相同的方面。正如列宁指出的:“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7]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哲学学理支撑。一方面,无论中国国情如何特殊,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之中,这就决定了党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独立自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奋斗中,始终遵循独立自主、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
再次,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是对内因和外因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度把握。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内因和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内因和外因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中国内部矛盾异常复杂,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民族复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依靠自身的力量,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外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种优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辉煌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彻独立自主精神,领导人民取得了彪炳千古的伟大成就。当然,坚持独立自主绝不是要走“关起门来搞建设”的老路,而是要走出一条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之路,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稳定与福祉。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历史演进
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8]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道路的历史,坚持独立自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一)独立自主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何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从而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张现实考卷。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对中国实施军事和经济侵略,而且还披上“文化交流”的外衣,进行文化输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在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绝续之际,旧式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接连而起,但这些具有启蒙意义的救亡运动要么天马行空,脱离中国具体实际,要么水土不服,不符合中国基本国情,最终都被历史和人民抛弃。实践已然昭示,仅从器物和制度层面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没有立足本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出路,是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就在国人彷徨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9],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灵丹妙药”来治疗中国革命中的“疑难杂症”,中国共产党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拘泥于僵化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不囿于被神圣化了的共产国际指示和俄国革命经验,而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土地革命初期,毛泽东从秋收起义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果断率领部队前往井冈山这个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这一时期,毛泽东总结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充分论证了中国革命的独特规律,提出了与“城市中心论”截然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遵义会议更是党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紧急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历史会议,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组织和军事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正如后来毛泽东所指出的:“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10]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在维护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与国民党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11]这种策略既保证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又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使党赢得了对统一战线及抗日战争的领导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得到升华。
(二)独立自主开拓“以苏为鉴” 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国情,从而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张崭新考卷。
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一体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实,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向全党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但对于何时过渡、如何过渡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逐渐复苏,新生政权得以巩固,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因势利导早日过渡到社会主义。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这是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的原创性实践。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采取“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方人员的改造结合起来”[13]的方式,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又一个伟大创举。1956年底,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精神,开拓出一条“以苏为鉴”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缺乏成熟理论指导和鲜活实践经验,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软硬兼施,图谋将新中国扼杀于襁褓之中,中国共产党不得不“以苏为师”,学习借鉴苏联经验。然而,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模式的弊端彻底暴露,例如,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农轻重三者比例严重失调等。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指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可以说,这份报告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宣言书。这一时期,党从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经济上,提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等原创性思想,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政治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积极发展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各项权利。在外交上,倡导并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抵制大国沙文主义,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战略一极。在国防上,从依靠“小米加步枪”作战到“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取得实质性突破,从单一陆军发展成为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合成部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独立自主开启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何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从而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旗帜鲜明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摸着石头过河”中的独立自主精神。党领导人民对内进行改革,在农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城市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有力地激发了市场的作用和活力;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从设立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到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设各种自由贸易区,中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下,一以贯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勾勒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宏伟蓝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谱写了世纪之交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江泽民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15]这充分说明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历史作用和特殊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始终弘扬独立自主精神,正确处理独立探索道路与借鉴外国经验的关系,正确处理立足国内市场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办好自己的事情”与关注人类命运的关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胡锦涛强调:“坚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高歌凯进,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始终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道路。
(四)独立自主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而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统筹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洞察全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篇布局。在经济建设上,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世界经济出现衰退、滑坡之时,中国经济展现强劲活力和高度韧性。在政治建设上,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在社会建设上,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除此之外,习近平还在国防、军队、外交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正在深刻变革,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群体性崛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兴起。但与此同时,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思潮抬头,去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文化偏见、种族歧视、地区冲突现象比比皆是。同处波谲云诡、错综复杂的世界大舞台,为何出现中国“风景这边独好”,而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经济衰退和发展困境呢?究其本源,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新局,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包含着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共同特征,又蕴含着植根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条件的中国特色;既突破了以集权型为鲜明标识的苏联现代化模式,又打破了资本宰制和以工业化发展程度为主要衡量指标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为世界上那些渴望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走出贫困、走向现代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践遵循
追昔抚今,鉴往知来。回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辉煌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重要现实启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独立自主的根本保证、必由之路、理论之基、重要保障、动力之源。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独立自主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17]概览中国共产党跨越百余年的奋斗史,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石”,放弃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能沦为空谈。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翻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屈辱史;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能完成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改革开放后,才能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迎来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更加昂扬自信、稳健有力的步伐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要一以贯之坚持独立自主,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一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二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机制,实现党的领导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二)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独立自主的必由之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而成功开创的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光明发展前景的伟大实践成果。当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毅然破除对走中心城市暴动道路的迷信,在广大农村开辟出一条指引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当面临“苏联把专家撤走,撕毁了合同”的艰难局面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党和国家处于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之时,中国共产党把准航向,不走邪路、不走老路,不理会西方的制裁、打压和各种诱惑,旗帜鲜明地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交织影响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深刻昭示:只要我们独立自主沿着中国道路砥砺前行,就必然能够披荆斩棘抵达光辉的彼岸。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发扬独立自主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中国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坚持中国道路,坚定道路自信,一要坚决同试图把中国道路“污名化”的错误思潮做斗争;二要保持战略定力,只有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理想信念才不会崩塌,政治立场才不会动摇,实践行动才不会随波逐流。
(三)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独立自主的理论之基
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强大真理力量的学说,始终是引领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旗帜。要使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8]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既是党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道路的历史,也是党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创立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伟大理论。毫无疑问,这些理论的创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独立自主的理论之基。新征程上,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要坚持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和思考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创造性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二要传承文化基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四)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独立自主的重要保障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坚持胸怀天下,不仅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而且还以“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责任担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既改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又有力鼓舞并支援了世界范围内被剥削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世界人民大团结,促进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援助、相互支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不仅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还促使中国与其他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世界进步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彪炳史册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坚持胸怀天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独立自主的重要保障,也是破解“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的关键一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胸怀天下,一要坚持独立自主,办好自己的事情。只有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党和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基本前提。二要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取代文明隔阂冲突优越,将世界各国的核心利益融入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各国主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实现独立自主。
(五)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独立自主的动力之源
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随着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强势崛起,西方对丧失霸权地位的恐惧越来越强烈,它们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进行打压、遏制和封锁,想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伐。为此,中国共产党“乱云飞渡仍从容”,沉着冷静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近年,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9]。这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已经领先世界。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离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习近平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20]特别是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国际形势下,坚持开拓创新,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独立自主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要坚持独立自主,就必须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在实体经济方面,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防止经济发展脱实向虚;在科技创新方面,聚焦“卡脖子”清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瓶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粮食安全方面,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参考文献]
[1][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7、67.
[2][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8.
[3][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5、1470.
[4][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10.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5.
[7]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06.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9.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0.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13]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8.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
[16]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0.
[17]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8.
[责任编辑:王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