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青年公益组织数字化困境的治理研究

2023-04-29 10:33:58徐明李珮
学习论坛 2023年3期

徐明 李珮

[摘要]在数字技术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新兴技术及多媒体手段更好地将青年公益组织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是政府面对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为剖析当前青年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研究借助资源依赖理论,在调研679家青年公益组织的实证问卷调查基础之上,从资源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管理、互联网协作、数据分析、宣传倡导和公信力提升等七方面对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进行评估,发现青年公益组织在原材料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合法性支持资源等层面存在困境,由此进一步提出政府应引导合理运用数字技术服务社会建设、聚合社会多样资源参与公益场景合作和强化资源共享完善公益事业管理制度等治理路径提升青年公益组织的数字能力。

[关键词]青年公益组织;数字化困境;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资源依赖

[中图分类号]  D63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3-0101-08

“青年者,国家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2022年,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的意见》指出,青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已成为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团的基层组织的重要形态[1]。当前,青年公益组织分布在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各业态,呈现群体分众化、分布流动化、生活网络化和角色社会化等特征。在数字技术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新兴技术及多媒体手段更好地把青年公益组织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政府在新时代面对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2]。

一、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公益组织的数字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而青年公益组织越来越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和社会治理参与度的提升离不开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如何定位青年公益组织,如何更好地提升青年公益组织的数字应用能力,成为给社会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的关键。

(一)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目前,学界对青年公益组织的定义并不完全统一,根据对青年在组织中的主体角色和地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定义。第一类是“服务对象说”,强调青年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是青年群体[3]。第二类是“参与主体说”,强调青年公益组织的参与主体是青年。例如,董悦等[4]、罗敏等[5]认为青年公益组织是以青年为参与主体,承担慈善公益职能的社会组织。也有少部分学者将两者结合,认为青年公益组织是以青年为参与主体或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承担慈善公益职能,不以营利为目的、有保障性、社会性特征的社会组织[6]。本研究经过文献调研和实际情况采用第三种定义,即青年公益组织是以青年为参与主体或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

网络的兴起和普及是青年公益组织迅猛发展的基础性技术条件[7]。青年公益组织在历经公益服务、公益文化和公益创业[8]等阶段后逐渐壮大力量。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促使青年公益组织在组织建设、行动模式和社会参与上产生数字化转型的动态变化。在组织建设上,传统公益组织对系统性、持续性筹资战略管理的需求较高,相比而言,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减少了青年公益组织管理费用,降低了组织运营成本,有助于青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9]。青年公益组织可借助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工具和以钉钉、腾讯会议为代表的在线项目协作工具建立起自组织框架。在行动模式上,借助互联网平台,青年公益组织广泛公开招募会员、组织活动、扩大宣传,以实现运行信息化和发展多元化。在社会参与上,开源、低成本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组织得以扩大社会倡导和司法参与[10]。青年公益组织借助网络平台建言献策,在突发公共事件、公共权力监督、公民权利保护等方面积极性增强,成为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动员力量。

在数字化过程中,部分青年公益组织也因行政化凸显、经费短缺、专业化程度不高和服务范围局限引发志愿失灵[11]、慈善失灵[12]的问题。基于此,为发现青年公益组织在互联网数字化生存中面临的困境,本研究借助资源依赖理论,在调研679家青年公益组织的实证问卷调查基础上,对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进行评估,由此进一步提出青年公益组织面临的数字化困境及提升策略,以期为政府促进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提供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理论基础

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聚集和使用,一般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既强调本地资源的整合利用,包括本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本地方案的实施,也重视跨界合作的功能与作用,包括多元渠道所获资源的推动和使用。

1.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组织无法生产自身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因此,组织必须在他所处的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13],也就是说,组织的核心诉求归纳为生存,生存的关键则是获得并保持资源的能力[14]。具体而言,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网络和更大权力的结果;组织权力的来源基于资源的取得情形,因此,组织必须和外部环境互动、交换或获取资源,以扩增组织的权力[15]。由于青年公益组织是具有开放性系统特征的产物,为了获得维持生存的必要资源,就必须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进行交易。依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专业化分工和组织独立性增强,依赖也会变得不确定。解决相互依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典型方法是增加公益组织参与者的行为联系,而正是互联网提供了公益组织增加相互联系的工具和平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以青年为参与主体或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青年公益组织具有年轻化、项目化、差异化、联盟化、网络化[16]的特征,加之其依赖的志愿者队伍组织的边界与互联网边界高度契合,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联系各种资源与团队,迅速组合成新的巨大组织形态。但是,当前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状况尚不明晰,因此,借助资源依赖理论研究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有其必要性。

2.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指标

根据马贵侠等提出的草根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包括资源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管理、互联网协作、数据分析、宣传倡导以及公信力提升等能力[17]。资源获取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是青年公益组织获得外部支持的衡量指标,对组织的活动开展、对外交流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知识管理能力是衡量组织的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所产生的指标,如在线会议、在线文档以及网络资料搜集工具的使用可满足此类需求。互联网协作能力指的是使用在线协作工具实现相同的目标,允许处于不同位置、地区的志愿者或者组织成员能在同一公益活动中协同工作,包括协调、合作、沟通和共享等方式。数据分析能力指标指的是对组织产生的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筹款等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以提升整体行动成效。宣传倡导能力指标包括青年公益组织在媒体交流、对外形象展示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传播能力的体现。公信力提升能力指标通过官网、社交媒体、公共媒体发布组织项目信息以及接受国内公共媒体的邀稿或专访等能提高组织的社会影响力的方式体现(见表1)。

借助于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指标,对当前青年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进行评估,可以呈现当前青年公益组织在数字化发展与资源依赖上现状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有何解决路径等情况。课题组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与NGO2.0项目组共同执行的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数据,对青年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进行评估。

二、青年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评估

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团队在2022年2月—2022年6月期间对679家青年公益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公益慈善论坛、公益中国网等网络平台发布调研问卷,同时,利用公益组织网络交流工具,如微信群、QQ、钉钉等将调研信息传达给更多的公益组织。课题组自2009年对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进行调研,在文献调研和指标体系构建上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调查过程和数据真实可信。在获取数据后,本文对当前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现状进行了数据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总体特征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运营的大多数青年公益组织在服务项目上呈现地域化特征,在服务领域跨度较大,而在运营主体和运作形式上则呈现多元化趋势,其活动机制较为灵活,形式丰富,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较为有效。

1.区域集群化,服务领域众多

青年公益组织按照所属区域划分,分别在三大区域,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中,东部地区数量为91家,占比13.44%;中部地区数量为333家,占比49%;西部地区数量为255家,占比37.56%。相较而言,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青年公益组织相对较少。

青年公益组织的服务领域涵盖医疗卫生、农村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助学、文化艺术、政策引导、社区建设和灾害管理等多方面。相对而言,西部地区青年公益组织从事教育助学的数量最多,其次为综合志愿和农村发展;中部地区青年公益组织从事综合志愿服务领域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教育助学和环境保护;东部地区从事综合志愿服务的青年公益组织数量最多,其次为教育助学和社区建设。

2.运作主体内生与外包并存

青年公益组织的运作主体体现在“内生”与“外包”并存。一方面,“内生”指的是靠自身发展,靠内生动力发起活动、组织活动。在现有青年公益组织中,97.35%属于民非注册类型组织,工商注册、机构挂靠的组织占比1.62%,尚未注册的组织占比0.74%;此外,青年公益组织中出现了2家虚拟组织。70.4%的组织发起方为民间自发,其余为政府、企业、基金会或其他大型公益组织发起。另一方面,“外包”指的是青年公益组织在技术、人员和资金上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支持。技术上,在青年公益组织的互联网系统开发模式多选择采购成熟产品或外包团队开发,自建团队开发和自行开发比例较低。人员上,青年公益组织依赖庞大的志愿者队伍,69%的组织拥有10人以上的核心志愿者。资金上,接受过资助的青年公益组织资金来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和投资机构等。

(二)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具体分析

互联网技术在青年群体中高度普及。借助于充分运转的互联网平台,青年公益组织建立了有效、便捷的沟通和合作渠道,使得公益组织与社会、政府以及普通大众的需求和供给得到一定程度的对接与满足[18]。但是,当前青年公益组织在互联网实际使用与传播上是否表现突出?资源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管理、互联网协作、数据分析、宣传倡导和公信力提升等能力是否存在短板和问题?本文根据调研中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和传播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

1.资源获取能力

互联网是青年公益组织获取公益慈善信息的渠道和平台。调研发现,59.95%的青年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起过公开募捐。常见的公益平台包括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阿里巴巴公益、水滴公益、新浪微公益、京东公益、微公益、中国社会扶贫网、易宝公益、轻松公益等,40.05%的组织从未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起过公开募捐。被调研人员认为“缺乏经验”“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创新精神”“组织规模较小”是青年公益组织未在互联网进行募捐的常见原因。

2.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的高低对青年公益组织能否获取服务对象和外界反馈意见具有决定性作用。调研发现,97.06%的青年公益组织拥有官网或者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和小红书是获取行业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或平台。在服务对象的沟通方式上,面对面沟通(85.71%)、电话联系(78.65%)、微信(75.99%)是最常用的联系方式,短视频、QQ、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电子邮件、线下活动或展会等渠道也被用于公众与青年公益组织的日常交流活动。在志愿者沟通方式上,微信(89.84%)、电话联系(74.67%)、面对面沟通(69.66%)是最常用的联系方式。青年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获取公益行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但需要说明的是,当前组织更依赖于通过一对一传播进行信息获取。

3.知识管理能力

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开展在线知识管理,是提升组织及成员的专业能力、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调研发现,在知识管理能力上,97.05%的青年公益组织有官网或社交媒体,77.03%的青年公益组织使用过多人网络会议,61.71%的组织使用过在线文档工具实现协同编辑,44.18%和40.35%的公益组织曾经发起过互联网公开募捐或者使用过项目管理工具,但仅有18.85%的青年公益组织有新的信息系统或者数字化业务。

4.互联网协作能力

互联网协作能力对组织的信息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具有显著意义。调研发现,61.71%的青年公益组织经常使用在线文档工具,经常使用在线日历工具、项目管理工具和多人网络会议工具的青年公益组织占比分别为11.12%、9.57%和7.36%。由此可见,一方面,青年公益组织在线上工具的使用上还较为薄弱,且工具使用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文档编辑等基础线上工具上,引申工具和相对高技术门槛工具使用较少,如项目管理工具等;另一方面,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工具使用比例存在着较大差别,其日常工作流程中的数字化率并不高,数字化工作体系还未建立。因此,在数据系统化、共享化上,青年公益组织有待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协同合作。

5.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判断组织的业务能力。调研发现,青年公益组织经常对筹款数据、短视频平台数据、微信数据、微博数据和官方网站数据进行分析的比重为10.16%、10.46%、9.57%、6.48%和7.26%,整体表现有待提高(见图1)。

6.宣传倡导能力

宣传倡导能力的强弱影响着组织的项目影响力和活动效果。调研发现,36.96%的青年公益组织从不或很少通过公共媒体发布组织项目活动信息,49.44%的青年公益组织从不或很少倡导参与式公益、举办活动时进行在线现场互动,72.46%的青年公益组织从不或很少举行公益直播。除此之外,5.15%的青年公益组织没有被报道过,26.95%的青年公益组织被报道的次数在0~5次之间,36.23%的组织被报道的次数在6~10次之间,31.57%的组织被报道的次数超过了20次。不同青年公益组织之间的宣传倡导能力差距较大。

7.公信力提升能力

公信力可直接影响青年公益组织的筹款能力。调研发现,55.38%的青年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公开了工作目标和使命宣言,48.16%的组织通过互联网发布年度工作报告、年度规划,51.55%的组织有固定的公共媒体合作伙伴,48.31%的组织定期使用社交媒体吸引捐赠人关注。

三、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的数字化困境

资源依赖理论提出,更多攸关组织生存的稀缺和珍贵的资源都包含于组织的外部环境中,有学者提出外部资源包括原材料(资金和人力)、信息和合法性的支持[19]。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我国公益组织在登记管理、慈善立法、资金筹集渠道和捐款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现状, 导致公益组织在资金资源、合法性资源上需要依赖于政府[20]。加上数字技术背景下,公益组织对互联网产生信息存在依赖。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在对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了原材料资源、合法性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视角对青年公益组织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进行讨论(见图2)。

(一)原材料资源困境

原材料即核心生存资源,包括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指的是开展活动所必需的资金收入,人力资源指的是专业的青年公益组织的从业人员及志愿者团队。根据调研的总体特征数据和数据分析能力指标可以发现,青年公益组织在原材料资源层面呈现数字化需求面临投入不足和马太效应加剧等困境。

1.数字化需求面临投入不足

青年公益组织数字化需求面临投入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技术性人才。调研显示,51.84%的组织技术人员来自外包、志愿者或兼职人员,18.26%的组织无专业技术人员,29.90%的组织会采用自有专职人员。青年公益组织的核心是专职人才。技术型人才缺失既有制度结构层面的原因,也有薪酬激励层面的原因。青年公益组织多采取外部引进的方式。第二,数字化投入预算低。40.35%的组织无数字化投入预算,仅有3.53%的组织数字化投入预算超过组织发展投入预算的10%,此现象意味着多数组织囿于传统公益组织的发展模式,缺乏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意识(见图3)。第三,缺乏互联网技术培训。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需求持续旺盛,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上培训需求强烈,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相当多的组织很少或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河南省南阳市晨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表示:“我们对大数据的认识很浅,对服务对象进行保护需要从大数据获取经验分享、知识分享,需要得到有关公益基金支持公益服务的信息。”

2.数字化水平差异显著加剧马太效应

青年公益组织间的数字化水平差异可能会加剧马太效应。根据对青年公益组织的信息系统或者数字化业务调研发现,36.38%的青年公益组织无信息系统或者数字化业务,47.57%倾向于采用采购成熟产品或者外包团队开发,16.5%选择自建团队开发或者自行使用无代码/低代码开发。青年公益组织之间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使用相当不均衡。多数组织无数字化发展规划,也存在部分组织表示希望尝试技术上的创新,如福建省福至心灵助学服务中心的业务是捐建智慧教室和AI人工智能编程课程空间,并为乡村学校输入相关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设备会自动提供课程数据。组织间发展差距逐渐增大,部分组织资源汲取能力不足,忽略了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由此难以推动青年公益组织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信息需求困境

信息需求是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的有力保障。根据资源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互联网协作能力等指标发现,青年公益组织在信息需求上呈现“数据孤岛”、线上组织管理机制不足的困境。

1.组织内外部联通不足形成“数据孤岛”

青年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在提高的同时也在引发数据联通问题。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使用项目管理、在线会议、文档协作、联系人管理、传播和筹款等互联网工具的青年公益组织不断增加,显著提升了组织效率和行业效能。数据显示,77.03%的青年公益组织曾使用过多人网络会议工具,而混合使用多种工具容易形成组织内部的“数据孤岛”。青年公益组织多使用微信群、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支付宝、抖音、QQ等社交媒体工具,以及诸如钉钉、灵析、志愿云、石墨文档等在线协同工具。工具的多元化导致组织内部的数据缺乏关联性,数据库彼此无法兼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组织内外部的沟通成本。

2.缺乏科学有效的线上组织管理机制

互联网内部治理机制是组织管理的有效保证,但青年公益组织线上组织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首先,组织内部未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完整治理结构。调查发现,青年公益组织常见于微信群和QQ进行交流,开展活动,通常需要决策重大事项时才采用见面方式,线上交流普遍缺少监督机制。滥用自治权力、损害公共利益的风险较高。其次,青年公益组织的治理需要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保证,如日常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用人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但是大部分青年公益组织依赖组织领导人的工作经验和志愿者、兼职工作者的自律意识,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流于形式。

(三)组织合法性困境

在互联网合法性需求上,青年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需要获得政府支持和社会公信力,以建立起组织及志愿者共生的社会价值。政府和社会对组织身份合法性及运作合法认可的程度对青年公益组织的行动成效起着显著作用。根据调研的总体特征数据和公信力提升能力等指标发现,青年公益组织在组织合法性需求上呈现组织注册困难以及社会公信力遭受质疑的困境。

1.组织合法性难题

青年公益互联网组织合法性面临困境。数据显示,仅有1.47%的青年公益组织已经完成工商注册,其余为民非注册组织、机构挂靠组织或者虚拟组织。究其原因,在青年公益组织管理条例中存在“准入门槛高”“双重管理与多头管理并存”“制度空间小于实际空间”等现象[21],尤其是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要求“民间组织的设立首先需要得到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同意,然后需要得到登记管理机关的审核批准”,然而,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往往很难找到愿意为此承担责任与风险的业务主管单位,这也是许多民间组织无法在民政部门获得合法身份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注册门槛中各种显性和隐性条件,青年公益组织面临交税、获取捐赠性收入时无法提供捐赠发票等一系列难题,而未注册的组织,则会存在“非法”活动的风险,或因无法提供合法票据而无法接受捐赠。同时,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态势下,青年公益组织开始从线下转入线上,法律与制度所定义的“合法空间”也难以对虚拟组织进行认定。

2.社会公信力遭受质疑

社会公信力指的是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社会公共关系事务中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影响能力。为广大青年群体提供了组织化、制度化的社会参与渠道和手段的青年公益组织是连接青年和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青年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关系着社会组织体系、社会政策实施以及其他社会性活动的普遍认同感、信任度和满意度。青年公益组织较少通过公共媒体、社交媒体或平台进行活动宣传,宣传方式过于单一,直播、互动交流的缺乏易导致社会公众对其认识不足,公信力遭到质疑。此外,部分青年公益组织尚未形成信息公开制度,不规范、不透明的运作与管理也易引起公众对捐款的担忧,捐赠人无从知晓自己的捐款是否被合理使用,也使青年公益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进一步下降。

四、政府对青年公益组织数字能力提升的治理路径

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的评估有效体现了青年公益组织的数字化困境和资源依赖状况。研究发现,青年公益组织在原材料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合法性支持资源等层面困境显著。进入公益高质量发展时期,青年公益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先行者,需要政府借助和引导各方面的资源与结构性调整以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青年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需要其在掌握数字化的基础上调动更多潜在资源,可持续地解决资源、信息和合法性问题。

(一)引导合理运用数字技术服务社会建设

科技正在成为推动公益变革的力量,面对信息资源困境,政府应适时引导青年公益组织善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公益并融入用户生活的各种场景。首要的是应当树立技术公益的理念。公益已经从以往的简单救助式,呈现“人人可公益、随手做公益”的时代特征,科技给公益组织带来的远不止于社会大量的捐赠,而是全民参与模式的改变。

延展到技术公益角度上,一方面,政府可以重新定位青年公益组织的功能,强化青年公益组织区块链、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重新构造公益行业的流程,使青年公益组织更加平台化、标准化、透明化,如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不可篡改信息、公开透明、可溯源的特性。资金进入区块链系统后可被自动记录在区块链上,如被篡改就有迹可循,能够有效解决公益组织资金流向追踪问题[22]。另一方面,政府可适时适当增加对公益组织的数字技术支持,不断引导探索公益组织发展新模式,借助各种线上场景增加公益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如腾讯公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人类五官的成长规律,根据数据分析推断出幼儿成长以后的模样,首创了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可用于协助政府解决寻人场景中妇幼拐卖案件。未来,政府需要鼓励更多青年公益组织去探索尝试,将更多的数字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农村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助学等多方面。

(二)聚合社会多样资源参与公益场景合作

中国青年公益组织在数字化方面的认知、能力和投入都在提升,但公益数字化的建设依然面临着合法性难题。增强青年公益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需要政府、组织平台、相关行业和跨界力量共同建设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环境。

首先,政府需要在公益活动和项目中强化同青年公益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青年公益组织的公共和公益属性,引导青年公益组织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充分发挥青年公益组织联系青年、社会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次,政府应加强新闻媒体等相关渠道的宣传。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需要发动公益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去写出、拍出自己所看到、所感动、所要表达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场景。青年公益组织可发挥青年群体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优势,通过有吸引力的宣传形式,如以直播、图文、视频记录的形式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再次,政府应为青年公益组织与公众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在公益活动中鼓励青年公益组织运用多样化的数字技术,整合分析公众的公益需求,更多地关注公众反馈信息,利用政府官方网站、主流媒体采访等形式同青年公益组织加强信息共享合作,促使更加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公益事业。

(三)强化资源共享完善公益事业管理制度

当前,青年公益组织出现数字化程度差异大,在数字化投入与应用方面程度较低,在项目管理、执行等方面效率滞后等多重问题。面对原材料资源、信息资源和合法性资源等层面的困境,青年公益组织摆脱现有桎梏的关键在于政府从制度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推动青年公益组织探索实现资源共享的多元路径。

政府可完善青年公益组织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制,建设开放互助、共创共享的公益数字化生态平台,促进青年公益组织发动社会中更多的力量,以更可及可信的办法参与公益。例如,青年群体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与爱心企业搭建对接平台,通过平台资源的合理调配,达到公益资源使用与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积极拉动社会力量参与,在满足企业、个人参与公益事业、树立公益品牌形象需求的同时,为青年公益组织的公益活动、公益项目提供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并对志愿者提供关爱和扶助,努力孵化新的公益项目。

五、结语

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青年是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更成为社会组织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当前,中国青年公益组织在广泛动员公众、参与形式、创新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成果,在资源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管理、互联网协作、数据分析和公信力提升等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上表现突出。面对互联网传播的技术要求和数字化转型的瓶颈期,青年公益组织应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加强同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发挥政府对青年公益组织在筹集和分配资源上的优势,在数字转型和业务培训上下功夫,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数字人才数据库,重视利用数字化工具,善用区块链、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资源,聚合组织、平台、行业和跨界力量等社会资源,通过公益数字化生态平台强化资源共享。只有在数字化过程中不断提高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传播能力,才能加强青年公益组织数字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助力国家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塑造一个崭新的社会公益慈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2207/P02022071254819866972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

[3]陈蓓丽.青年公益组织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上海S区六家青年公益组织的资源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2(7):51-54.

[4]董悦,李凌云,唐洁秋.青年自组织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3):5-12.

[5]罗敏,胡礼鹏.组织社会学视角下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特点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2(1):11-15.

[6]赵光金.中国青年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37.

[7]王慧琴. 草根青年公益组织运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29.

[8]谭建光.中国青年公益组织“众创时代”的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6):41-46.

[9]Kelly Garrett R.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06, 9(2): 202-224.

[10]McInroy L B, Beer O W J.Wands up! Internet-Mediated Social Advocacy Organizations and Youth-Oriented Connective Action[J].New Media & Society, 2022, 24(3): 724-740.

[11]冯春,周军.青年公益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究:以重庆市M青少年之家为例[J].学会,2022(8):28-33.

[12]周军.多重失灵与优势整合:跨部门合作网络何以创造公共价值?[J].学海,2020(3):66-73.

[13]Pfeffer J, Salancik 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35-37.

[14]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理论的历史演进[J].社会,2004(7):33-38.

[15]汪锦军.浙江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9):31-37.

[16]谭建光.中国青年公益组织“众创空间”的构建[J].青年探索,2015(5):17-24.

[17]马贵侠,谢栋,潘琳.草根公益组织互联网传播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9):47-53.

[18]曾凡木.移动互联网、线上分享与青年自组织的互惠机制:以S市新庭小区80群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8(8):64-70.

[19]费显政.资源依赖学派之组织与环境关系理论评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51-455.

[20]徐顽强.资源依赖视域下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3):14-19.

[21]嵇欣,黄晓春,许亚敏.中国社会组织研究的视角转换与新启示[J].学术月刊,2022,54(6):125-137.

[22]高歌.公益保险在女性精准扶贫中的应用:以“加油木兰”·关注贫困女性保障项目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1):76-83.

[责任编辑:赵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