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下,审计监督面临新挑战,政治属性更加凸显,监督覆盖面更广,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审计成果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此,本文以苏州大学为例,总结内部审计实践经验,提出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高校内部审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审计监督;对策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审计工作,特别是对重要领域、重点项目、重大资金的审计监督”是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已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的常态工具。在教育系统中,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着基石和保障作用,全面认识审计的新变化,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前提下,本文对此课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为保障审计独立性,高校内部审计应独立设置,由高校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干预。高校审计监督的定位是组织机体的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运行,目的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方式是建立在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检查、分析、评估和报告的基础上,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向学校和管理部门提出管理建议。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内容涉及各类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和效益,包括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建设工程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政专项资金、内部控制建设等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政策环境和内部需求产生系列变化,审计工作理念、模式和职能定位也有了新变化。比如,陈乐提出内部审计应转变职能定位,在“管理+效益”上着眼,增加咨询、建议功能,为高校改革发展出谋划策;程家旗基于完善治理的属性特征,提出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在监督、评价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控制、服务、问责等职能。综合国内研究成果和审计实践,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面临以下新变化:
(一)审计监督政治属性越来越突出
新修订的《审计法》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47号)也明确,要加强本单位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刻影响着审计,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审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的审计工作新职责新使命,审计工作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等内容均凸显了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
(二)审计监督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2014年,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审计全覆盖的要求;2015年发布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强调要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新修订《审计法》则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要构建全面覆盖的审计监督体系。高校内部审计要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统筹内部审计资源,推进审计监督与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同发展,消除监管盲区,保障教育经费合规有效使用。
(三)审计监督对信息化需求越来越高
“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改革重要举措,国家审计推进“金审工程”,审计机关设置专职部门负责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的集中采集、验收和整理,推进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与其他行业相比,高校信息化建设程度参差不齐,业务条线管理系统多,兼容性差,审计业务数据收集、处理等工作压力巨大。教育系统不断推进数字化改革,审计部门依托管理一体化平台,以自动化方式取代传统手工索证,系统重塑决策流、业务流和执行流,提高审计监督质效。
(四)审计成果的运用越来越受关注
随着高校对审计工作期望越来越高,审计成果更好地满足学校决策层、组织人事部门、科研主管部门等使用者的需求是审计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决策层已将审计结果和审计整改情况作为相关决策、预算安排、干部考核、人事任免和奖惩的重要参考,并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校内巡察、年度综合考核、绩效评价范围。审计成果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外部检查风险。
二、苏州大学内部审计的经验做法
(一)制度建设是审计监督的根本保证
苏州大学审计处以“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为目标,先后出台了《苏州大学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暂行)》《苏州大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暂行)》等9项审计规章制度,同时完成了《审计法规选编》和《审计处服务指南》,既明确了教育内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又细化了各类型审计业务流程。2017年、2018年先后出台了《苏州大学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暂行)》和《苏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办法(暂行)》,进一步规范了审计结果运用工作,严肃财经纪律,强化审计整改的严肃性和有效性。2019年出台了《苏州大学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审计实施办法(暂行)》《苏州大学内部控制评价办法(暂行)》等2项制度,推动审计模式由传统业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
(二)创新工作模式是审计监督的恒久主题
苏州大学审计处不断创新审计监督的工作模式,提升审计监督质效。第一,创新审计思路,实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离任审计”到“任中审计”,由审“个人”到审“班子”,由“三种责任”到“两种责任”的审计模式转变,加强了对领导干部整体的监督。第二,创新审计内容,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关注学生经费的使用情况,并逐步向决策程序、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方面延伸;在工程审计领域,由过去的竣工结算审计向工程管理审计扩展,由造价监督扩展到全过程管理规范。第三,强化复核程序,在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中,加强对送审资料的审核,强化审计结果“三级复核”制,着力提高审计质量。第四,积极拓展审计业务类型,2017年率先在省属高校中开展基建工程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2019年完成老挝苏州大学基建项目境外审计。第五,开展审计“回头看”,重新梳理和监督以往年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及时向职能部门反馈整改进一步落实情况和审计建议。
(三)落实整改是审计监督的关键环节
2019年,苏州大学在江苏省属高校中率先建立审计整改对账销号制度,对审计整改工作实施动态管理。采取个别整改与集中整改相结合,实行回访制、工作约谈制;对重点项目开展后续审计,实现审计问题整改的闭环管理;落实上级“纪监巡审”联动的要求,在每轮校内巡察启动前,向巡察办公室提供被巡察单位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不定期召开苏州大学审计整改督查推进会、苏州大学审计工作会议,使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加强审计工作及审计整改落实的重要意义;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每年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上通报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并向校长办公会议报告工作。截至2022年底,苏州大学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销号率达90%以上,上级专项审计整改销号率100%。
三、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对策
对照《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在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加强审计监督工作。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审计监督质效
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最本质、最鲜明特征,也明确了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和宏观管理部门的全新定位。目前,各高校平行结构的内部审计机构仍占主导地位,对同级职能部门的监督难以全面开展,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是强化审计监督的重要保障。明确职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负责部署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对学校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和重要专项审计情况报告作出批示、指导;研究制定学校内部审计改革方案、重大政策和发展战略;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掌握学校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实施等情况所反映的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水平,强化审计监督独立性,凸显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二)多部门协调联动,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
建立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监督管理合力。实现信息系统互融、互通、互享,将监督关口前移,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前预防类似问题发生。第一,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与校内巡察联合开展,同时进驻二级单位,既可减少基层负担,又可集中纪检和审计力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以达到更好的监督效果。第二,在“三新干部”培训中开展审计案例警示教育,增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告知清单》。第三,对校属重点独立核算单位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导,从中加强审计监督,对从事经济活动的负责人不定期开展审计培训。第四,对校内外重点关注的重大经济事项或高风险领域,可以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形成监督措施,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第五,发挥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审计整改闭环管理,发挥监督整改的合力。加强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合作,通过分析问题原因,从根本上防范风险,达到治标亦治本、以审促建的效果。
(三)以问题为导向,确保审计监督精准发力
审计重在发现问题、防范风险。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计监督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审计业务基础上,这也是审计监督精准发力、高效权威的基础。首先,以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作为突破口,强化数据审计思维,增强数据审计能力,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业务中的运用,做好数据采集及标准化工作,努力实现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其次,以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作为组织保障。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在开展各类审计工作时做到同类业务“四个统一”,统一审计流程、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文书规范,统一质量控制,使内部审计工作不断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抓住对“审前”“审中”“审后”三个工作节点的管理,建立委托审计项目全程监管体系,考核与测评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以此提高外审项目审计质量。最后,以强有力的作风建设作为纪律约束。要强化政治建设,从政治上看问题、提建议,确保审计工作的政治方向。强化从严监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防止滥用审计监督权。
(四)深耕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审计监督提供智力支持
审计监督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建设一支坚持原则、业务突出和敢于担当的审计队伍。第一,立足教育与培训,培养“五师”专业背景的队伍。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鼓励激励制度,促进审计人才的成长,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淡化身份、引入智力。多种渠道引智用智,返聘退休审计人员,临时聘用经济类、工程类背景的见习生,适时招聘派遣制、人事代理制职员入职。第三,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利用学校建立社会审计单位资源库之际,与社会审计公司建立联系,外包审计项目或雇佣社会审计力量。深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审计人员优秀的品质和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四、结语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新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面临诸多挑战,彰显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并对审计监督的覆盖面、审计信息化及审计成果运用等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修订《审计法》的指引下,高校要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深耕队伍建设,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20(10):
4-24.
[2]夏颖.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思考[J].会计师,2021(05):86-89.
[3]赵美荣.政府会计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策略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9(12):75-76.
[4]刘凤姣.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分析[J].管理观察,2018(36):159-160.
[5]董丽虹.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购买社会服务的质量控制[J].审计月刊,2021(08):36-38.
[6]江莹,夏莉,孙宁.高校内部审计研究工作路径探析[J].审计观察,2018(02):44-49.
[7]陈乐.新常态下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3):18-22.
[8]程家旗.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与工作理念再思考——基于内部审计的本质属性和功能转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1):69-74.
[9]杨雪金.党风廉政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分析[J].财会学习,2022(17):112-114.
作者简介:李小娜(1987),女,江苏省徐州市人,管理学硕士,审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