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相玉 李丹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壤污染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土壤污染不仅会导致粮食减产,还危及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因此要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将该技术引入土壤污染治理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将重点分析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优势
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相对明显,不仅修复效果较好,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问题,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污染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较多,不仅包括动植物修复技术,还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合理化运用生物修复技术,确保污染治理效果良好,如何在土壤污染治理中运用生物修复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工程项目建设数量随之增加,由此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导致土地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此外,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汽车的数量增加,导致尾气排放量剧增,汽车尾气中含有一定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通过大气传播和植物吸附等方式进入土壤,导致土壤的污染程度明显加剧,因此,首先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二、土壤污染类型
(一)有机物污染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化肥用药的使用缺乏合理性或使用过量,导致农田土壤有机物的污染。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等,受污染的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含量远远高于相关标准值。
(二)重金属污染
对于重金属污染来说,其来源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的产生原因相对复杂,不仅与工业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重金属密切相关,还包括空气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颗粒,且这些颗粒会随着降水不断沉淀在土壤中,重金属的流动相对困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会导致重金属污染现象。
(三)病原微生物
分析土壤污染的类型可知,病原微生物出现频率较高。病原微生物会寄生在排泄物中,当排泄物无法得到妥善处理时,被直接施加到农田里,增加土壤被污染的概率。此外,生活污水和医院用水中也具有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性,如果这些污水未得到规范化处理,直接排到土壤中,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会大幅度增加,致使土壤以疾病传播根源的形式存在。人接触到这类污染物时,被感染的概率也会明显增加。
三、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一)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凭借植物的功能性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具体原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有效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对污染物质起到一定的富集效果,转移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将植物修复技术应用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优势将最大化呈现,治理污染的成本较低,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但是,植物修复技术存在局限性,只能对特定对象实施修复,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且该技术的修复周期偏长。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充分吸收,随后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土壤污染治理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该过程要保证处理恰当,尽量不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植物修复技术的修复方式如图1所示,具体采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植物提取。此时,需要合理化筛选植物品种,尽量选择长势良好且富集力强的品种,保证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充分吸收。随后对该植物进行获取和妥善处置,有利于科学治理土壤中的污染物。
第二,植物挥发。植物利用根系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必要的转化吸收,产生具有明显挥发性的物质,向空气中释放,确保土壤污染治理得以实现。
第三,生物挥发。植物吸收污染物,通过自身的生物转化功能,确保污染物向无毒无害物质有效转化。
第四,生物固定。根系活动是植物具备修复功能的基础。植物通过吸收吸附的方式,使其自身具备一定的过滤功能,可以在去除土壤重金属物质方面发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通常以草类或乔木类植物为主,这类植物的根系发达,有利于保证修复效果。
(二)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土壤动物群吸收、转化和分解等方式,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改善,有利于增强土壤肥力,为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养分。针对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可以利用生长在污染土壤上的植物体或靠果实饲养的动物,通过对动物生长情况,对土壤污染状况展开全面分析。另外,可以将动物直接饲养在污染的土壤中,并对动物的生理基础开展研究。生理基础不仅包括生成某种金属硫蛋白,还涵盖与重金属结合形成的低毒或无毒络合物。土壤动物修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的动物修复技术研究偏少,通常将焦点集中在有机物和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动物修复技术依然在不断探索中。
(三)微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中含有部分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体积较小,但繁殖能力和代谢能力非常强。基于这些特点,在土壤污染治理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方面,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涉及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吸附。当采用吸附原理时,通过微生物表面的负荷,有效吸收带电离子,同时吸收营养元素,保证自身的吸附性功能,以此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质。
第二,降解。在细菌真、菌功能得到充分应用的基础上,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不仅可以吸收降解有机物,还能有效去除重金属络合物。
第三,溶解和沉淀环节。土壤经过生物代谢,使有机酸作用得以生成。结合该作用,对土壤污染中的重金属实施溶解或沉淀,达到土壤污染治理的效果。在目前的土壤污染治理过程中,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原位修复技术,主要以生物搅拌和投菌法为主;另一类是异位修复技术,主要以土地填埋为主。当实际治理时,技术人员分析探究土壤污染的类型和程度,并将此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
总而言之,对微生物修复技术来讲,土壤微生物具有较高的活性和可降解性,便于更好地抑制土壤污染。当土壤污染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时,想要完成微生物投放工作,则需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借助微生物的作用,去除土壤污染物质。该技术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能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
(四)其他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中所采用的修复技术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时,很多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状态,继而影响土壤的净化效果,因此要不断深入分析和研发植物修复技术,尽可能提升研发水平和治理效果,也可以对“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进行联合应用,该技术集两者所长,全面强化净化效果。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植物生长中释放的营养物质滋养微生物,使微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态势。微生物处于不断活动的状态,使土壤的发育和肥力显著增强,又可以营造良好的条件,为植物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引入该技术,可以使该技术的优势充分凸显,以此取得良好的效果。技术人员科学、合理的选择菌株,有效保证该技术在土壤污染中的修复效果。
四、土壤污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要点
(一)做好土壤污染程度评估
土壤本身就是生态系统,动植物需要依托于土壤才能够良好生存。如果土壤被污染,生态系统也会随之被损坏。如果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植物生长所受的影响也较小;如果污染程度超出植物所承受的极限,则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在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下,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会向植物的果实转移。因此,技术人员应科学评价土壤的污染程度,并重点分析污染对土壤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有助于后续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合理选择降解微生物
生物修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污染物和生物间的相互反应,确保有效去除污染物。因此,在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时,需要全面强化微生物的降解效果,以此提升土壤整体修复效果。技术人员在对微生物合理筛选时,应该对土壤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等展开充分考量,选择更加合理的降解菌。
(三)科学选择降解植物
植物降解过程存在滞后性,污染程度和植物吸收效果之间存在反比的关系,即污染程度越高,植物的吸收效果越差,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因此,技术人员要以土壤污染情况为出发点,为降解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施浇一定的生理盐水,确保植物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为植物生长提供保障。另外,选择多种植物搭配运用,使土壤改善时间变得更加可控,同时起到隔断污染源的作用,保障土壤治理效果。
(四)遵循绿色环保原则
要使土壤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需要全面贯彻绿色环保原则,尽量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由于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生物修复技术能够使土壤污染治理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防范措施未得到全面落实,会产生二次污染问题。因此,技术人员在生物修复技术方案时,应该对绿色环保原则全面贯彻,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五)筛选高效降解菌
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时,技术人员不仅要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相关微生物展开合理化运用,还要合理筛选降解菌,提升生物修复效果。另外,技术人员在选择微生物时,应重点关注微生物的污染物适应性,确保微生物的合理性。同时,应彻底分析土壤污染程度,并明确土壤污染的实际状况,从而为降解菌的正确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例如,当污染类型是有机氯农药污染时,需要应用大量的芽孢杆菌,以保证土壤治理效果。
五、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
(一)恢复农田土壤
我国的耕地面积总量较大,同时人口基数较大,这样使得人均占比偏低,部分农田存在被污染的风险,使耕地问题更加严峻。农田污染现象的产生原因较多,不仅与环保意识不足密切相关,还与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息息相关。另外,无法降解的塑料薄膜会对农田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农田被污染,相应的生产能力也会大幅下降,此时将生物修复技术引入其中,对有机物污染展开治理,确保被污染的土壤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这是生物修复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难降解有毒污染物的治理
生物修复技术的降解和溶解能力有一定的极限。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或溶解的难度较大,会使污染治理难度大幅提高。
对于难降解有毒污染物,需要采用多种修复技术,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这是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修复技术引入土壤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保证土壤治理效果,使土壤肥力得到修复,而且能够避免二次污染,符合当前的环保理念。因此,技术人员应当把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当作重点进行探究,确保该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冯雯,邸文瑞.土壤污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初探[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03(20):137-138,141.
[2]赵冬梅.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2,13(14):70-72.
[3]李耀隆.土壤污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02(18):107-108.
[4]代凤.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上的应用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21,09(08):98-99.
[5]徐振华,张伟.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的运用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1):29-30.
[6]高昕.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上的应用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3):124-125.
[7]秦力斌.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上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02):68.
[8]孙莹.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上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9,31(08):103,105.
作者简介:尹相玉(1987),男,山东省日照市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保工程及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