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财政学》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探索

2023-04-29 14:21粘婉清
秦智 2023年9期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

[摘要]公共意识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导向,大学生在公共意识的养成上存在公共参与程度不高、公共规范意识淡薄、公共主体责任缺失三个痛点。文章从《财政学》课程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实现路径。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公共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43

一、公共意识的内涵及大学生公共意识的痛点

(一)公共意识的内涵

公共意识是相对于个人意识而言的,是个体对于公共领域及公共事务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具体体现为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公共道德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等[1]。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共领域,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于公共意识的提升有着更高要求,社会成员主动参与公共生活和社会监督,维护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每个公民身上“公共性”素养的高低,成为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加速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与之相对的,公共意识面临模糊化、边缘化的滑坡危机。

(二)大学生公共意识的痛点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指出。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也是社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青年乃至公民的公共意识高低。然而,当今社会,大学生公共意识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与社会的高期待不相适应,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总结现阶段大学生公共意识缺乏的表现,集中于公共参与程度不高、公共规范意识淡薄、公共主体责任缺失三个方面。

1.公共参与程度不高

“90后”、“0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于社会生活、集体生活缺乏热情和参与度,对自己切身利益以外的事情较不关心,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在班级集体事务中,除班干部外,其他同学往往是被动参与到班级事务中。在政治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开始淡化政治生活,认为政治生活是党员或者领导干部的事,对民主政治事件关注度不高,参与性不强。

2.公共规范意识淡薄

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的现象屡见不鲜:食堂窗口前的插队纠纷;将食物带进教室,抽屉里随处可见都是垃圾;夏天穿着背心、拖鞋进入教室上课;下课后,空教室里依然灯火通明、风扇空调仍在运行;图书馆占座问题屡禁不止;共享单车变成专人专车等等。这些现象以点带面地反映了大学生公共规范意识淡薄,为了个人方便或一己私利对公共利益视而不见的价值取向。

3.公共主体责任缺失

大学生是校园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和主人翁,不仅要遵守校园公共生活的准则,还要主动承担制止他人破坏校园公共准则的责任和义务,此乃公共主体责任的体现。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做到遵守公共规范和公共秩序,但在公共主体责任意识上有较大缺失,对于公共问题缺乏管束的责任和勇气,大多数学生对于公共问题表示反感,但能主动制止并上前说服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佛性、躺平等亚文化的流行,凸显了大学生公共主体责任缺失的危机。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政学》课程思政决定了培养公共意识的必然要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的育人作用,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是培养全面的人,不仅要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价值塑造。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课程思政应积极正面引导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2]。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财政学》自带课程思政的先天基因;公共意识的培养,意味着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研究公共问题、统筹公共事务、制定公共规则、管理公共之财的能力。

(二)《财政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公共意识的先天优势

财政学是一门“理公共之财,管公共之事”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是一门研究治国之道的学科,更是一门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从国家(或政府)的收支行为出发,全面宣传和阐述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目标。公共物品的提供——公共需求的满足——公共利益的达成,是财政职能的实现路径之一。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全球,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公共物品的提供、国际公共利益的满足亦建立在公共意识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国际税法的比较、中国对外援助、全球治理等内容,彰显大国担当、强化民族自信,也是财政学的思政重点之一[3]。因此,《财政学》具备培养公共意识的先天优势。

(三)《财政学》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公共意识的紧迫性

《财政学》不仅是经济学类各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也是财税类本科专业的必修专业核心课。其授课对象为经济学大类、财税类的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财税、金融等工作,其岗位通常具有职务不高但责任重大的共性特征,对从业者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有特殊的要求。现实表明,如果没有崇高的思想道德、严明的纪律和职业操守作为保障,容易出现渎职、贪污等问题,对单位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财政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的财税理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财政制度的基本理论,还要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增强公共道德、公共规范等公共意识以及反腐倡廉的思想觉悟,筑牢职业操守和底线,增强反腐拒蚀的思想觉悟和自制力。

三、以《财政学》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实现路径

(一)讲好治国理政的中国故事,依托国情教育“读懂中国”

回顾历史,我们走过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期,财政是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财政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财政学聚焦财政之治支撑国家之治[4],通过讲好治国理政的中国故事,启发学生加深对财政政策、政府行为的理解、认同,继而依托国情教育“读懂中国”。财政职能是《财政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三大财政职能。以资源配置职能为例,2020年,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出台了“六稳”、“六保”等多项积极财政政策,实现2.3%的GDP增长率,也成为了当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世界主要大国。不仅如此,再追溯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不难发现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财政学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延伸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简称“五位一体”,涉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因此,财政学课程教学必须突破经济学角度的局限,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多维视角,从单维式、扁平式教学向多维度、多渠道、立体式、系统式教学方法转变。在人才培养中将多个学科内容融会贯通,训练学生基于治国理政的中国故事、财政史实综合性、交叉性、全面读懂中国的思维能力,不断强化公共意识、复杂思维、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二)夯实家国情怀,筑牢“爱党爱国”的红色根基

社会伦理层面的公共心、公益心,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爱党心,爱国心。网络无国界,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场域不局限于校园,还包括广阔的互联网世界。当前,复杂的网络充斥着虚虚实实的消息,受西方资本操控的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有的放矢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归属感[5]。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复杂性、广泛性,做好应对困难局面的各种准备。大学阶段既是大学生迈向社会舞台的最后阶段,也是大学生三观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缺乏、辨别能力有限,在财政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显性知识和价值观传递的隐性知识正向引导受教育者,发挥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

《财政学》课程包含丰富的课程思政要素,例如在财政支出部分可以重点剖析我国在教育、医疗、三农、社会保障等领域在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变化,坚持唯物辩证法,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摆事实,析数据,辨现象”,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价值观,达到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公共意识和公共规范来源于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单纯的理论讲解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可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活动、专题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公共领域的一线,如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关注公共问题、关心民间疾苦、增加感性认识,树立为国担当、为民请愿、公利大于私利的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着眼公共视角、研究公共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进而增强学生对党的执政理念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从而夯实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筑牢“爱党爱国”的红色根基。

(三)立足公共利益,强化学生“经世济民”的责任担当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少西方国家忽视经济联盟内其他成员国抗疫需求,实行了口罩等医疗器械的出口管制。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理念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政府通过赠予和援助等多种形式,将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变成世界范围的公共物品。中国不以盈利为目的地向友好国家提供新冠疫苗,保障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充分履行了“国家公共职能”,承担了大国责任;尽力满足抗疫的“社会公共需求”,展现了大国气度[6]。

四、结语

“从摇篮到坟墓”的西方高福利制度曾让人艳羡,但随之而来的劳动懈怠及财政负担导致经济增长乏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二代、拆二代等一夜暴富的现象层出不穷,贪图享乐之风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毕业后消极怠工的啃老族、超前消费的女大学生裸贷现象屡禁不止,是好逸恶劳,一味索取不知奉献,无视公共利益的典型写照。通过以上案例的对比和剖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勇立潮头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做社会的索取者还是贡献者”,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拼搏奋进,激活大学生丰富学识、增长才干的内生动力,强化“经世济民”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樊丽明.财政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重点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20(9):4-8.

[2]茆晓颖.新文科背景下“财政学”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8-81.

[3]游振宇.课程思政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的应用——以铜陵学院《财政学》课程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1,20(6):112-115.

[4]赵和楠.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逻辑、困境及取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1(9):71-74.

[5]周琳娜,戴劲.以航天精神增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正面效应与路径选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6):53-55.

[6]周伟.《财政学》市场失灵理论的课程思政设计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5):164-165.

基金项目:闽南理工学院2022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财政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22-KCSZ2264)。

作者简介:粘婉清(1990.1-),女,满族,福建晋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猜你喜欢
财政学教学
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2021年年会暨第31次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学术研讨会综述
近代财政学教育和学术交流与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全国财政学界共商新时代财政学基础理论研究暨学科建设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培养财政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学基础
关于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