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学斌
考点概述
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主要指的是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理解,而小说是通过情节、人物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因此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题;而抓住主题,我们又可以更加清楚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的。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梳理概括情节,是小说考查的一个要点,这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一般有两种:①概括小说的部分情节,如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中某一部分的情节。②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这种试题有时候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有时候要求考生就某一角度对小说情节(情感变化)进行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关键,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分析环境描写也是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既要重视自然环境,又要重视社会环境。
解题技法
1.情节梳理的方法:①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②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③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胳,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2.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如果题目已经给定探究的角度,就按照给定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给定探究角度,就可从多元角度切入,如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或者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艺术特色。
【技法归纳】 探究情节安排“五考虑”:①考虑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②考虑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③考虑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考虑情节的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⑤考虑情节的安排对读者心理的感受,如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展开想象等。
3.分析小说环境的技法:①从“时”的角度分析。“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②从“地”的角度分析。“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③从“人”的角度分析。“人”指人物,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④从“事”的角度分析。“事”指事件、情节,主要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⑤从“景”的角度分析。“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
4.标题类探究题。标题对于一篇小说,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探究标题意蕴,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标题意蕴,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技法归纳】 小说标题的作用: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②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③设置悬念,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推动(暗示)情节的发展,衔接照应。④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⑤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⑥寄托作者情感,揭示(突出)小说主旨,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⑧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
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复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考点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然不能忘怀。
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地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
C.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对小鲁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解析
B项“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错误,小鲁此刻脸红是因为自己已经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却没有自己的枪,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从全文来看,他并没有感到委屈。
【答案】B
2.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枪”在这篇文章里被作者赋予了很多内涵,随着场景的变化,它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要先找到不同的场景,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于小鲁来说,他已经是一个战士,他认为枪应该是军人身份的象征,所以他才会脸红;而对于“我”来说,当“我”在战场上向敌人射击的时候,枪就变成了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而当“我”接过牺牲的营长的枪时,枪已经不是一般的武器,它已成为一种斗争精神的传承。
【答案】①小鲁为没有枪而脸红, 这时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②“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枪是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③在“我”接过牺牲的营长的枪时, 枪是一种斗争精神的传承。
其他题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B.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战士与孩子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
解析
C项“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错误,本文的情节虽然不是很曲折,但并没有淡化。对人物的塑造也不是全用简笔勾勒,尤其对“我”的形象的塑造,花的笔墨还很多。
【答案】C
4.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本文的叙事方式却与之不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涉及到两篇小说的比较,这两篇小说题材相同,但叙事方式却不同,要回答的是为什么不同。可先从本文的叙事方式谈起,然后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叙事方式,最后要点到它和《百合花》的不同。因为《百合花》的叙事方式和所要表现的主题在题干中已提到,所以回答时不需要再重复。
【答案】①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②这样的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③突出表现了勇于战斗的主题,与《百合花》不同。
或:①因为两篇小说表达的主题不同,本文突出表现的是勇于战斗的主题, ②所以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 ③强调过去与现实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