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 2 1年春节期间,俄国伊兹麦依洛夫使团观赏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表演:畅春园西面的花园里,一道火光划破长空,犹如巨龙飞向天际。随后,火光爆裂开来,化作万千绚丽的星芒,照亮了漆黑的夜幕。
这是清朝宫廷的新年庆祝活动之一—放烟花。为了达到通商目的而来华的俄国使团,在畅春园所见到的无与伦比的演出让他们惊叹不已。伊兹麦依洛夫使团两次拜见康熙皇帝,都是在畅春园中,他们对这座宫苑的雅致赞叹不已。畅春园是康熙皇帝修建的园林,位于今北京大学西侧,原本是修身养性之地,后来成为听政之所。“宫馆御苑,足为宁神怡性之所”,正是对畅春园的恰当评价。其实,这座园林在明代就已闻名京师,当时它是明代武清侯李伟的私家园林“清华园”。可惜,明朝灭亡后,“清华园”也随之荒废。
清廷在畅春园之后,又陆续建造了许多皇家园林,形成了京西“三山五园”的格局。广义上,“三山五园”是指京西的皇家园林,而特指时,则是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三山,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五园。自金朝起,北京西山便开始了造园之风,至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在西山遥望云霄之间,日光照耀,山雪渐消,万道金光洒满林间,翠叶闪烁,深壑中的寒光与碧空相映。这便是北京西山雪后的著名景观,“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金代时,金章宗在西山修建了八大水院,逐渐演变成了诗情画意的园林。山势崎岖,峰峦叠嶂,一派皑皑雪色,熠熠生辉……目睹如此胜景,无人不会心生敬慕。
中国的园林文化历经千年,代代相承,金代的园林遗迹至今犹存。过去,中国园林以自然和不规则之美闻名于欧洲。1685年,在《论园艺》一书中,威廉·坦普尔爵士称赞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奇妙运用,以为在园林中谋篇布局是中国人想象力的极致;1797年,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在《忽必烈汗》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忽必烈登基后建造的皇家园林;1804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归来,对中国园林的评价是:这个东方遥远的国度已经实现了西方世界自古罗马时期以来一直追求的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除了马戛尔尼等人之外,大部分写下这些话语的欧洲人从未踏足中国,他们仅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中国园林的风貌,便对其大加赞颂。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园林本身的卓越美感,更与当时中国的强盛国力密不可分。这引发了欧洲各国的向往,尤其在英国,人们甚至将中国视为“东方乌托邦”,中国园林对当时欧洲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4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 9 0 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致使圆明园被大肆劫掠。自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腐朽软弱举世皆知。在王朝鼎盛时期接待过各国使臣的三山五园,开始目睹这个国家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垂死挣扎。失去了武力庇护的北京西山皇家园林,反而因为其自身的美丽招来祸端。英军统帅额尔金下达了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他自诩道:“……几个方案中最可取的就是焚烧圆明园。而且我有理由认为,这个行为能在中国产生更大的影响,给清帝更大的伤害。”曾经向往中国园林艺术的欧洲人,在发现清朝已不复昔日的辉煌之后,便决意要将中国的物质和文化一并毁灭。
“万园之园”圆明园的遗址上只剩下残垣断柱,作为清朝末期衰败的一个印迹,静静地伫立在北京的土地上。现在,中国已经战胜了过去的黑暗时光,褪去身上封建王朝的影子,以全新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三山五园正在全面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打造文物展示交流传播体系、文物保护利用科技支撑体系、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体系等,与新中国的发展一同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