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故居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创作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中的“古道”,正是京西古道。
九龙山北麓,有一座村庄山水秀美,泉眼众多。村子里流淌的清泉灌溉着众多韭菜地,使得这里种出来的韭菜甘甜可口,因此这座村庄得名“韭园村”。它是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当年,这里铃声阵阵,马帮往来络绎不绝,一片繁华景象;如今,街边只剩年代久远的老屋,门楣上的匾额已经风化残缺。在这条古道上,年少的马致远看着那些老迈的马匹跋涉在落日的余晖中,心中难以释怀。
走到马致远故居前,驻足欣赏小桥流水,不禁想象起他当年创作那些不朽诗篇的情景:马致远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流传千古,自己却在官场上屡遭挫折,无法实现抱负。穿过影壁和东房的大门,便进入院落之中。院子因为长期荒芜无人,已经残破不堪,野草疯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溪水潺潺,藤蔓枯萎,乌鸦鸣叫。故居门外这番萧瑟的风光恰似《天净沙·秋思》,眼前似乎闪过马致远的身影,孤寂地望着古道上的老马渐行渐远。
贾岛故居
在北京房山西北有一处古迹,只需沿路前行便可寻幽探秘。顺着山沟的曲折走向朝远方探寻,不知走了多久,这条路忽然分岔,一条道路向左拐去,进入另一个新的山沟。这里是一片翠色的仙境,群峰耸立,茂密的树林覆盖在峻拔的山势上;山间有清澈的溪流,泠泠作响。这里便是唐代诗人贾岛的故乡,名为贾岛峪。在这里,有一座古老的石室,据说是贾岛当年的居所。
月光如水,树上的鸟儿安歇着;僧舍门前,贾岛独自沉思着。他任由驴子驮着,随着它的步伐漫无目的地游荡 ,心中只有一个问题:是“推门”还是“敲门”?就在这时,唐代大文豪韩愈正巧路过,贾岛不慎撞入了他的随从队伍。韩愈听闻贾岛的疑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细细琢磨后对他说:“敲”字更有意境。晚上,两人整夜品诗论道,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推敲”佳话。
贾岛虽然屡试不第、落魄潦倒,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贾岛的名篇《寻隐者不遇》,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景仰。这首诗中的意境,恰与贾岛峪的环境相契合。贾岛峪的山坡上,有一株古松挺拔苍劲,人称“贾岛松”。传说贾岛在这株古松之下,灵感涌现,创作出了这首名篇。这株屹立不倒的古松,成为人间的一段佳话。
曹雪芹故居
苏轼在《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中,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涨水过后,野草参差不齐,霜冻的树根从疏林中露出;扁舟随波逐流,不知归路在何方,只知家乡是江南的黄叶村。这里的“黄叶村”后来成为一种美称,指的是秋天里黄叶遍地的风光。据说,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所住的“黄叶村”这个名字,正是从苏轼的诗文中借鉴而来。
秋风吹得红叶浓艳,万顷林海如火般燃烧,北京香山因为秋天美景而闻名全国。当年,居住在香山正白旗村39号的舒成勋发现自家房子里写满了诗文墨迹,与曹雪芹曾住在香山的传说吻合。这件事引起学界轰动,为这里究竟是否是曹雪芹故居争论不休,难下定论。“故居说”引得众论不休,大家各持己见,不过人们无不赞成为曹雪芹这位文坛巨匠建一座纪念馆。
无论香山正白旗村究竟是否是惊世巨作《红楼梦》的创作地点,我们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曹雪芹跌宕起伏、饱经风霜的人生。正是这样的沧桑变迁,让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刻的洞察,从而创作了永垂不朽的《红楼梦》。从文化史的角度说,这是一件幸事,然而对于曹雪芹本人,正如《红楼梦》开篇所述—“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