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解码密匙
周口店,在永定河下游的山地上。这里依山傍水,被“北京人”视为人间乐园。他们在这里狩猎捕鱼,食粟种谷,繁衍生息,留下最早的人类生活痕迹。今天,人们虽无法知晓“北京人”究竟在周口店龙骨山上生活了多久,但北京文明肇始的那颗种子俨然已由他们种下。
时光回溯。1929年12月,凛冬虽至,一批中国考古学者却不畏严寒,仍坚守在偌大的龙骨山中“大海捞针”,不想错过“北京人”曾在此生活的任何一点痕迹。早在3年前,“北京人”的两颗牙齿化石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维曼教授的实验室被修复并公布于世后,周口店龙骨山已聚焦全世界的目光,世人都期盼这里再出“重大发现”。
重任在肩的中国考古学者,每日在龙骨山中认真搜索。一天,25岁的裴文中走进一个洞穴,在认真检查一遍后,毫无所获的结果让他的心情有些低落。裴文中转身往洞口处走去,这时,洞囗不远处一块半掩埋在松土中的化石突然进入他的眼帘,直觉告诉他,这有可能是一次重要发现。带着紧张和兴奋的心情,裴文中开始现场发掘,不一会儿,一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就此重现人间。消息一经发布,世界为之轰动。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被发现7年后,中国考古学家贾兰坡又在龙骨山找到三个“北京人”头盖骨,世界再次为之轰动。越来越多“北京人”化石的出现,让距今约70万年前的人类遗存正式走进大众视线。
重见天日的“北京人”,是世界古人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众所周知,头盖骨是了解古人类形态特点和体质发展水平的重要证据,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正是人类演化史上直立人阶段存在的最好证明。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化石已成为解密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可惜的是,被裴文中和贾兰坡两位考古学家亲手发掘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已丢失。资料记载,“北京人”被发现的同时期,正值日军侵华,中国大地战火连连。为保护“北京人”化石,当时专家决定把“北京人”化石原件暂存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战争结束再返还中国。后经商议,“北京人”化石先乘专列送到秦皇岛,在那里登上“哈德逊总统号”邮轮运往美国。然而。列车刚一抵达秦皇岛,驻扎秦皇岛山海关一带的日军突然袭击美军,美海军陆战队的列车和军事人员全部被俘,包括“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原件在内的物资就此遗失,至今仍未找到。
1930年,周口店“猿人洞”遗址堆积物清理过程中,一个新洞口突然“闯进”考古人员的眼帘。因洞穴位置在龙骨山山顶,这个新发现的洞穴被命名为“山顶洞”。山顶洞内的灰色土层中含有化石和灰烬,显然是人类曾经在此活动的遗迹,并且这个陌生人群出现的时代要比北京猿人晚。不过,鉴于当时的发掘重点仍是“猿人洞”,山顶洞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并未马上进行。直到1933年,杨钟健、裴文中等考古专家正式进驻山顶洞,开始系统发掘。
在主持山顶洞遗址考古工作前,裴文中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虑。“我们开掘的时候,绘画1∶5 0的详图。每隔2米有一个南北向剖面,每掘0.5米,画一张平面图。凡是人类的遗物和其他各种重要的化石,以及重要地质上的观察结果,都画在图上。我们每天从不同的3点,照相3张,是为记录照相。”周到的准备工作,让山顶洞遗址的考察发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经过141天的考古发掘,7块人体人骨化石,3个保存良好的头骨被考古人员从山顶洞遗址带回现代世界。经检测,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大约2.7万年至3.4万年之间。他们的体质和脑量已接近现代人,其中男性平均身高1.74米,女性平均身高达1.59米。
除人类化石外,哺乳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概貌也一并呈现在世人面前。山顶洞人已不只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活着,他们对自己和自然万物开始了小心翼翼的思考和探索。用作装饰的各种骨角器,被视为人类最早萌发的爱美之心,在死去的同伴身边抛洒朱粉,则成为他们敬畏自然、深信“灵魂不灭”的见证。
小小火种文明曙光
龙骨山的发掘一直未停止,1973年,生活在距今13万年的“新洞人”所居洞穴—“新洞遗址”重现人间。2003年,“田园洞人”化石被找到,生活在距今约4万年的“田园洞人”,和山顶洞人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百余年间,经过一代代考古学者的考古发掘,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发掘近200件人类化石、近10万件“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石器、数百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丰富的用火遗迹。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层最厚处约达6米,人类用火的历史因这一用火证据的出现而被追溯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材料的丰富性、全面性、系统性也在世界同时期遗址中最具代表性。
从70万年前的“北京人1.0”开始,到“新洞人2.0”“田园洞人3.0”,再到“山顶洞人4.0”,不同时期人类生存生活于此的连续证据链,是人类进化之路里程碑式的见证。70万年来,共聚在龙骨山上不同时期的古人类,为北京描绘出了一幅远古生活的图景:他们群居,通常几十个人组成原始群落,会用火,开始吃熟食,使用自制的石器狩猎,肿骨大角鹿即是他们的猎物之一。历经一步步生存演化,早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渐趋稳定,北京地区也因此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天,回溯古人类进化史,不难发现,正是“北京人”试探着点燃的零星火光,最终成为照亮人类生活的小小“火种”。
作为“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周口店人类遗址早早蜚声世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未在中国申报的首批世界遗产名单上找到“周口店”三个字时,曾深感意外。因此,他们主动邀约,希望这块重要的人类遗址能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消息传到国内,中方紧急撰写了一份手写的申请材料。很快,写满组织机构、地理位置、价值、保护措施的七页方格纸和一张1:10000的地形图被送到遗产委员会,并顺利得到“特批”,就此写下一段神奇的申遗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传承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猿人洞是第一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被发现的地方,记录着70万年前人类生存演化的历史。为使猿人洞得到更好保护,一块覆盖面积达3487平方米的保护棚迅速覆盖在遗址上,嵌入棚顶的是825块玻璃钢质“叶片”。这些叶片像穿山甲片一样,随斜坡地势起伏,为猿人洞遮风挡雨。先进科技和历史考古的结合还呈现在猿人洞中,激光投影以洞壁为屏幕,还原了“北京猿人”的生活场景。置身其中,可以沉浸式体验北京猿人“采集狩猎”的惊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