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记忆——岁月久远的祈愿

2023-04-29 12:03:32尹李伊人
北京 2023年6期
关键词:冰鉴兽首冰镇

尹李伊人

青铜,作为人类最早创造的合金,拥有卓越的强度、极低的熔点以及出色的铸造性能,同时还具备抗磨损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在金属冶铸的演进史中,青铜独占一席之地,承载深远的历史意义。夏商周至秦汉,漫长的千年时光中,古代人民广泛采用青铜工具与青铜礼器,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主要被用于祭祀上天和祖先,是王室与贵族专属的珍品,因此青铜器被视作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凝结着崇高的精神寄托。如今出土的每一件青铜器上,仿佛都留下了那段岁月里久远的祈愿。

1燕地文化

想要探寻北京的本土青铜器文化,可以前往首都博物馆。在那里,有一个名为“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的展览可供欣赏。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北京最早期的青铜艺术,观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燕国青铜器文化的独特之处。

燕国曾是周王朝在北方的重要封国,其都城位于今天的北京房山琉璃河地区。燕国与草原民族为邻,因此燕国的青铜器,尤其是兵器和工具,也受到了草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整个展览共收录了132组珍贵文物,通过铸造技术、造型以及纹饰等方面的展示,生动展现了北京地区古代工匠们卓越的技艺。

在展览的众多青铜器中,有一件西周早期的宝物—伯矩鬲。这件青铜器的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与北京的建城历史几乎同等古老。伯矩鬲有自己的一点独特之处:与其他青铜鬲相比,它还保留了青铜器盖。这是因为青铜鬲通常使用木盖,几千年过去,木盖早就消融于大地,所以只有伯矩鬲在出土时仍然有盖子。从盖钮到足,伯矩鬲整个器身都雕刻着牛首兽面,共有七个,兽面上牛角翘起,栩栩如生。在青铜器的盖内和颈内壁有这样的铭文:“在戊辰,燕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从中可以看出,这件青铜器是贵族伯矩为了纪念燕侯赏赐的贝币而铸造的。这件伯矩鬲不仅在造型上别具一格,其中的铭文也是人们探寻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2制冰镇酒

《楚辞·招魂》一诗中说:“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大招》则提到“清馨冻饮”。这些文字都描绘了夏日里畅饮冰镇酒的情景。对于身处南方的楚国人来说,饮用冰镇之后清凉爽口的酒,当然是一种美妙享受。不过在这里,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冰镇酒从哪里来?

其实,古代人的聪明才智远超现代人的想象。在湖北随州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了一件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名为曾侯乙青铜冰鉴。《周礼·凌人》记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显然,这件器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它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冰箱”。那么,该如何冰酒?先在鉴和缶壁之间的空间放入冰块,再将酒倒入尊缶,这样在春夏季节就可以享受到冰凉爽口的酒了。不仅如此,这件“冰箱”也可以通过加入热水使酒温度升高,同样非常适合冬季饮用温酒。

曾侯乙青铜冰鉴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拥有了原始的冷藏技术,并且冷饮文化也在那个时期开始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曾侯乙青铜冰鉴,有兴趣的参观者可前往一览。

3国之重器

鼎最初是古代烹饪的器具,类似于现代的锅,人们用它来煮食、盛装鱼肉。后来,相传夏禹铸造了九鼎,作为帝王传位的象征,青铜鼎由此成了国家盛衰的标志。渐渐地,人们把礼仪寄托在器物上,从此青铜鼎演变成了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被人用来敬奉天地、缅怀先祖。如今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便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纪念其母亲妇妌而铸造的一件祭器。

这件青铜器的命名仍有争议,究竟是叫“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是几十年争论不休的话题。青铜器的命名通常要看是否有铭文,有铭文的青铜器就以铭文中透露出主人名字的字来命名。在这件大鼎上有3字铭文,郭沫若先生将其解读为“司母戊”,意思是祭祀母亲戊的铜鼎—“司”是祭祀的意思,而“母戊”指代一个叫“戊”的母亲。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胡厚宣等人也同意这种说法,所以就定名为“司母戊鼎”。然而这个名字并没有得到所有学者的认可,在定名后的几十年间,不少学者一直对此提出异议。有些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司”和“后”本来是同一个字,“司”是本字,“后”是假借字,“司”假借为“后”只用于称呼母亲,如“后母辛” “后母戊”,表示尊敬。终于在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但是这件青铜器的命名争议并没有因此而平息,一直延续到现在。

后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河南安阳殷墟商代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它重达875千克,带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有兽形花纹,两个耳上有两虎张牙舞爪,相向张口争食一人头,显得十分凶恶。这个大鼎采用多块陶范分别浇铸再拼接而成,需要二三百人密切协作才能铸造成功,展现了商代高超的冶铸技术水平。

4抢救兽首

1860年10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的悲惨时光。那时,北京沦陷于英法联军之手,圆明园被烧毁,无数珍宝被劫走,其中就包括十二尊宝贵的兽首铜像。幸而天无绝人之路,历史总能带来转机。一百四十年后的2000年4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拍卖,三尊圆明园兽首铜像终于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当时,参与拍卖会的保利集团代表们得到总部的指示,决心不惜代价抢救兽首,因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些都是无价之宝。于是在激烈的竞拍中,保利集团代表毫不退缩,最后以740万港元的价格拍下猴首铜像。

拯救行动并未止步于此。在这次拍卖会上,保利集团还先后抢救下了圆明园的牛首和虎首,花费了巨款,为中华民族的文物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这几件珍贵的国宝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走进保利艺术博物馆,眼前映入的是这几尊兽首的复制品—它们的原件正在中国各地的博物馆巡展。不过,即便是复制品,也不难发现它们的艺术性。这些铜像的造型由西方设计者创作,展现出东西方的艺术特色,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又带有西方艺术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精神。

在众多博物馆中珍藏的这些青铜器,蕴含着历史与庄严,千年的时光在器物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猜你喜欢
冰鉴兽首冰镇
冰窖
兽首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1:18
失踪的镶金兽首玛瑙杯(上)
奇妙博物馆(2022年3期)2022-03-23 05:16:12
兽首
宝藏(2021年11期)2021-01-01 06:17:22
做冰镇小吃
冰鉴藏物
古人的冰箱:青铜冰鉴
冰镇的夏天
冰镇
快速冰镇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