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沉淀于亿万年间的化石,浓缩的是一幅有关地球与生命科学的历史画卷。作为曾经古早生命最为活跃的地区和如今的科研高地,北京拥有形态各异的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与古人类化石,它们被布置陈列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延庆区地质博物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悠悠讲述着远古生命的奥秘与岁月的更替变迁。
生命印记 远古传奇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截至2020年底,已发现了300多种大小与形态各异的恐龙。在中国恐龙大家族中,马门溪龙可谓声名显赫,它们骨架高大、雄伟, 是各家博物馆恐龙骨架群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马门溪龙叫“合川马门溪龙”,产自重庆合川区,体长22米;井研马门溪龙骨骼化石则是国家自然博物馆一张靓丽的名片。
除体型庞大的马门溪龙外,在中国古动物馆二层“恐龙走廊”和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爬行动物专题展览中展出的许氏禄丰龙化石标本也都被视为各自的镇馆之宝。作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生存时代最早的恐龙之一,许氏禄丰龙生活在2亿多年前,其保存完整的骨骼化石则在1938年发现于云南禄丰。作为中国自主发现、研究、命名并装架起来的第一具恐龙骨架,许氏禄丰龙有“中国第一龙”之称。
珍藏于中国地质博物馆中的“中华龙鸟”化石,则与其他鸟龙类化石一起解密了“恐龙飞上天空”的演变过程。因与常人印象中恐龙满身鳞片的形象不同,遍布丝状绒毛的“中华龙鸟”化石在发现之初曾被误判为鸟类化石,这也是其名最初的来源。后来,科学家利用系统发育学方法,确定中华龙鸟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作为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带有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和属类划分,为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提供了新证据。从庞大凶猛的爬行动物,到肆意翱翔的灵动骄子,在一块块恐龙化石的发现和破解中,恐龙家族的形象和故事也愈加丰富多彩起来。
恐龙骨架、恐龙蛋与恐龙足迹是常见的恐龙化石类型,其中,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以后所形成,而恐龙足迹是恐龙在生活期间所留下,保存着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2011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公园调查评价研究中心在对延庆境内的地质遗迹分布和特点进行调查时,意外发现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恐龙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形态大小各异,大的长48.3厘米,小的也有10厘米左右。它们的发现也是北京地区首次证明恐龙存在的证据。
作为几亿年前的地球统治者,恐龙如今正以博物馆中形态各异的化石形态记录着族群的生存印记。走近它们,就放佛走进了远古时代的传奇。
古老自然 造物奇美
除了恐龙化石外,集科学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植物等珍贵的史前生物化石也有着极为庞大的数量。它们往往按照地质年代顺序陈列在博物馆中,向世人展现着地球古生物及现生动植物在亿万年间的演化史诗。
海口鱼是世界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现珍藏于中国古动物馆的海口鱼化石是中国科学家在云南5亿2000万年前的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中发现的。在该地同时代的地层中共发现200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涵盖10多个主要生物门类,被统称为“澄江生物群”。
澄江生物群的出现被认为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距今5.4亿年前,地球上突然出现此前从未有的众多生物种群)的最好见证。澄江生物群化石类型多样,且罕见地保存了生物的软体构造。这也让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被完整地保存在了化石上。
200多万年前,一头古象到今中国甘肃合水县的黄河边饮水,一不小心滑进淤泥中。最终,它被泥沙彻底掩埋,历经百万年后变成化石,直到1973年才重现于世。这头古象因出土地位于黄河流域而被称为黄河象。事实上,黄河象的学名叫“师氏剑齿象”,但因为黄河象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所以这一名称被称呼至今。
黄河象化石是世界上迄今所见最完整的一具剑齿象骨骼化石,除尾骨外,其他部分都保存完好。黄河象的头骨化石现在保存在国家自然博物馆,而身躯和其他骨骼则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
告别动物化石构建的远古世界,植物化石演绎的生命演化史诗同样震撼。在亿万年前的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茂密的松柏、银杏等巨木突遭剧烈地质作用而被埋入地下,含丰富硅质成分的地下水溶液在溶解树木木质成分后,又将硅质成分沉淀于所溶解的孔洞中。这样,树木原来的成分就全部由含硅钙成分的石质所取代,后经压实、固结、成岩,原本的树木完全转变为坚硬的木化石。
陈列在延庆地质博物馆地质遗迹展厅正中央的几株侏罗纪晚期的硅化木均高1米左右,树木粗细各异,形态逼真。历经亿万年的演变,今天,它们在为后人揭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古代地理环境的秘密的同时,也默默展示着生命的奇妙转变历程。
历史探寻 以古鉴今
除了大型的恐龙骨骼化石和古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外,以面世的系列化石讲述的人类进化故事,在博物馆也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等人在云南元谋那蚌村附近发现了两枚“元谋人”牙齿化石。根据科学测算,“元谋人”的生活时代被确认为距今170万年前。如今,这两枚“元谋人”门齿化石就被静静陈列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哺乳动物与人类展厅中,无声诉说着独属于“元谋人”的悠远世界。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四个展厅共1000余件化石标本则清楚地解答了中国人长久以来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疑惑。
自1921年一颗人类牙齿化石在周口店被成功发掘后,这块埋藏着人类祖先演进历程的宝藏之地,便像一只被打开的百宝箱,惊喜连连呈现在世人眼前。1927年,一颗完整保存的人类牙齿化石出土,经研究,其代表的古人类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1933年, 40多件人类化石(内含3颗比较完整的头骨,距今3万-1万年)被发现于山顶洞。研究人员通过科技手段对“山顶洞人”的头骨进行头像复原后,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相貌已经很接近现代人。
除“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化石外,周口店还曾分别出土了距今20万-10万年和距今4.2万-3.85万年的古人类化石。随着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接连在周口店遗址被发掘,人们惊讶地发现,出土于此的古人类化石涵盖着人类演化史上的三个阶段—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构成连续的古人类演化序列,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
研究发现,“山顶洞人”相较“北京人”,不仅在“身材条件”上实现了超越,在审美品味方面也独具一档。通过推算,“山顶洞人”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约1.59米,分别要比“北京人”高出0.18米和0.15米。此外,“山顶洞人”还学会用野兽筋将动物头骨、牙齿、贝壳、骨管等串在一起作为装饰品,“爱美之心”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