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丹
今年2月,来自温州的170家眼镜企业包机参加米兰MIDO国际光学眼镜展,满载而归,共取得超3亿美元的意向订单,首日意向订单金额总计超5000万美元。
要说适合出海的品类,大多数卖家不假思索就能说出3C电子、户外家居、户外运动、服装饰品等大热品类,往往会忽视一些功能性小件,像眼镜这样的刚需小件产品,其实是非常适合出海的。
当我们审视整条眼镜行业的产业链,会发现作为下游零售端的眼镜店净利润并不高。以国内首家眼镜零售上市企业博士眼镜为例,财报显示,2022年其营业收入96223.7 万元,较上年增长8.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16.23万元,较上年减少20.70%,净利率仅有7.8%。相比之下,眼镜产业链中游的生产厂商倒是更好过一些,以明月镜片为例,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6.23亿元,同比增长8.25%,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66%,净利率约为22%。
由于零售端需要承担更多成本,眼镜卖家转做线上电商或许是更好的出路。尤其是近几年的实践案例表明,作为同时具备普遍性和专业性的市场,将眼镜放到线上不仅可行,还能做得很好:由于客单价适中、受众广泛且用户群定位等因素的影响,线上眼镜店并不缺乏流量和客户群体,相比需要多方考量地段、租金及客流量的线下店,线上眼镜店在成本和流量方面的优势是十分突出的。
眼镜电商的真正问题在于,框架眼镜并不是非常标准的产品,消费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视力、脸型、气质和喜好等来选择。在线下,这种需求一般是通过进店验光、试戴来实现的;而在线上,这一流程成了一道坎。不过,通过用户评论、买家秀以及3D虚拟试戴,这一道坎并非不可逾越,甚至还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参考维度和新鲜感。从实践层面来看,无论是英国的Glasses Direct,还是美国的Warby Parker,线上眼镜电商的成功案例并不鲜见。
线上的门被打通之后,前往海外寻找新的增长点就成了下一个机会。无论是做B端还是C端,依托于中国完善的供应链和产业集群形成的规模效应,出海的眼镜卖家有着国外制造商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眼镜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60.7亿美元,同比增长4.5%。从地区来看,欧洲是全球最大的眼镜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35.5%;其次是亚太地区,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32.5%;北美地区也是重要的眼镜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2.5%。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眼镜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8.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2%。总的来说,全球眼镜行业在未来几年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海外,配镜价格非常昂贵且程序繁琐,常常需要1~2个月才能拿到眼镜,算上生产和物流的时间,中国卖家和国外配镜所用的时间相差不大,甚至更快,跨境物流的时效性也不会成为海外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障碍。跨境电商平台上,各品牌和商家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受平台规则限制也比较大,因此很多眼镜品类的商家会选择独立站作为“出海大本营”:一方面,独立站可以避开平台激烈的竞争和规则束缚;另一方面,独立站可以实现丰富多样的导购功能,引入更多新功能,比如产品搭配、虚拟试戴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购买需求,形成品牌认知,提高客户的复购率。
当下,眼镜已经不只是矫正视力的功能性单品,还成为了时尚配饰,与服装搭配息息相关。无论是否需要矫正视力,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都开始购买眼镜来搭配造型,展示个性和时尚感,对于眼镜卖家而言,跨境出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大数跨境,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