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产业空间体系优化规划研究

2023-04-29 00:44刘颖徐泰一魏彤春
中国科技投资 2023年9期
关键词:规划空间农业

刘颖 徐泰一 魏彤春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都市农业体系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的空间融合仍需强化。本研究基于农业的城乡融合理念,通过资源整合、空间联合、产业融合,探索提升都市农业空间效率的规划实现路径。

关键词:农业;空间;规划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来,历年来国家相关文件不断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与思路。“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等一系列重点任务得到了深化落实。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加快种业振兴、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制度改革等环节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空间是农产品生产、乡村产业的核心载体,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时期,要想科学有序地推进农业生产、乡村发展,需要立足农业产业空间的优化,保障农业农村发展诉求的切实落地。

一、农业产业发展与布局现状

津南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海河下游南岸,是小站稻原产地,手握生态绿屏、会展片区、海教园智库“三张好牌”,支撑着“绿色—开放—创新”的农业空间体系,有效助力了津南农业的绿色转型。

(一)农业“小而精”特点显现

2021年,津南区全年农业总产值10.31亿元,第一产业占比0.84%,比2020年下降0.4个百分点。津南区农林空间占比1/3,但农业产值占比小于1%,意味着传统农业面临失去竞争力的境况,亟待转型升级。

第一产业总量虽然减少,“米袋子”“菜篮子”供给仍保持稳定,种植业产值达5.84亿元,比2020年增加1.68亿元,蔬菜种植面积达6138亩。2011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万亩,占全区耕地的51.47%,支撑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已建成100亩以上的规模设施农业园区26个。

(二)农业主导产业基本建构

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以来,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获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津南小站稻的平均亩产达1100斤,已建成小站稻作馆、“稻香源”和绿屏·咸水沽湾千亩稻田展示区、高标准小站稻种植示范区。

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葛沽萝卜、南义葡萄等本地特色蔬果的扶持力度,两大津南种子知名品牌被列入“津农精品”,火龙果、青皮无花果、长果桑葚、无刺黄瓜及水培蔬菜等高端果蔬也加快了规模化种植。

在重点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基础上,当地农商户利用政策推进“稻蟹稻鱼”立体种植养殖,规模大幅增加,2021年的养殖面积已达2.2万亩,比2020年增加1.2万亩。此外,君子兰、蝴蝶兰等名优花卉的特色种养,更是丰富了优质农品的资源品类。

(三)特色发展架构初具雏形

在空间上,“西水北林南田”结构鲜明,保障了优势空间的差异化发展。西部坑塘、水田集聚,兼顾农业生产、景观生态双重功能;北部农林用地相间,沿河布局,利于“蓝绿交融”的多彩田园充分互动,带动农旅业发展;南侧耕地集中连片,大部分划入基本农田,是粮食安全的空间保障。

在产业方面,各村镇基于自身条件,瞄准粮食生产、特色农品、“农业+”等优势资源,初步整合建构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框架。以点带面,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试先行,整合生态文化特色,挖掘“一村一品”,进一步推动了在原乡风貌、都市休闲、农耕文化、观光农业等领域的错位发展。

(四)全产业链平台已经搭建

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是天津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绿色、智慧农业发展综合实力较强,重点发展良种繁育和科技服务。

某集团属于龙头企业,集种源研发、绿色有机种养植、小站稻(食品)精加工、副料综合开发利用、农技服务、市场营销、资产开发、休闲旅游观光九大功能于一体,为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系提供有力保障。

搭建专家智库平台,加强优质农产品技术研发,推进“互联网+”运行管理。目前,两家农业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成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

(五)资源空间欠缺整合统筹

资源有待整合,难以发挥规模化的生产效益。小站稻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耗水量较大;生产布局仍需统筹;经营以家庭为主,规模偏小。特色蔬果的示范园区处在起步阶段,灌溉水淡化处理等设施配套不足,影响生产品质。津南所处地区受土壤盐碱黏重、淡水资源紧缺制约,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部分规模化农园设施闲置、撂荒,低效用地亟待整合、盘活。

空间有待统筹,乡村产业的融合联动不足。例如,农林空间存在相互挤占现象,布局结构有待优化,农业“蓝绿”系统生态价值难以发挥。相关部门尚未统筹文化、科创等元素,充分挖潜一、二、三产业融合空间,形成项目的吸引亮点。

二、都市现代农业空间优化思路

为应对全球能源、生态危机和食物安全等问题,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德雷斯·杜安尼于2009年提出“农业城市主义”思想,划分城市核心区、城市中心区、一般城市区、城郊地带、乡村地带及自然地带,使农业生产贯通城乡,强化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产业经济综合功能,强化农业空间的城乡联动、产业链系的延伸循环发展,强化农业的公共产品供给属性,系统提升农业空间整体价值。

借鉴该理念,研究提出空间优化思路——发挥综合优势,以生态绿屏、会展片区、海教园智库“三张好牌”赋能,从“多元视角”组织空间;拓展农业场景,将生态、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协同,以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理念”联合空间;延伸一、二、三产业链系,强化三大产业融合,以“人的活动”串联空间。持续稳定地保障重要农品的安全供给、整体增强农业生产品质与产业竞争力、系统提升区域和城乡一体的农业资源综合效益。

三、农业空间总体布局

(一)优化功能分区

相关部门借鉴经典的杜能农业圈理论模型,对农业功能进行分区。将城市发展重点地区作为第一圈层,结合自身农业特点,向东、西拓展为具有蓝绿特色的“两翼”,向南拓展为集约高效的规模化农业生产区,形成“一圈、两翼、一区”。

“一圈”是指城市花园农业区,以城市发展重点区域为核心。主要功能以农业研发、展示、游憩、农产品销售流通为主。重点产业包括精品花卉植物园、农业公园、城市小农场、屋顶农业、农业创新产业、农产品流通等。

“两翼”是指海河特色农业区、水乡特色农业区。其中,海河特色农业区是城市向北拓展的景观特色农业区,沿河农林融合的生态文化带。主要功能以生态、文化等特色提升为主。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等产业。水乡特色农业区是城市向西拓展的“蓝色”农业集聚区,以水乡资源与景观,带动农业向特色精品升级为主。重点发展精品农业、创新示范、农林经济融合等。

“一区”是指集约高效农业区,是城市南部的农业高效生产区。主要功能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农业生产,重点产业为小站稻生态高效规模化种植、标准化设施农业,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

(二)强化科技引领

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为核心,串联海河教育园、八里台工业区,整合科技研发、智能产业与智库平台等资源优势,形成“一核”“一带”。

“一核”是指依托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形成的现代农业创新核。重点发展种业——育种育苗,农业新技术研发,精准化、标准化农业平台试点,农产品保税、跨境电商等。

“一带”即串联创新资源的农业创新带,重点发展科研创新、智慧农业、农业教育,以“智库—智慧”综合优势,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前端延伸。

(三)完善加工流通体系

充分发挥会展优势。建立津农精品展示中心与展示示范区,强化津农精品的宣传与推广;规划农品物流配送带,并与规划的物流中心、节点形成有机互动,构建开放合作的农业流通体系。

完善农产品加工保鲜。建设农业初加工基地,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级、包装等装备条件。在田地里就近满足精品小站稻、反季节蔬果、健康水产等初加工与即时保鲜需求。

园区赋能精深加工。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依托工业园区,发展高品质的标准化规模化农品精加工与低温仓储,保障农产品的整体品质。依托农业产业园区,拓展生物药品制品制造、津农精品深加工展销功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重塑智慧供应链。深度布局全程冷链物流,以订单驱动反向整合“生态生产加工—冷链配送—商超餐饮—终端消费”供应链,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运营。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最终构建“两心、三带、四区、多点”的农业空间总体布局。津南区农业空间总体格局见图1。

四、优势农业产业的空间优化策略

(一)以精品小站稻重塑“原产地”优势

精品水稻规模化种养。扩大优质和功能性水稻种植规模,加快高标稻田建设,实现健康、优质小站稻生产条件。发展小站稻种植与养殖业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实现“肥—水—土—苗”绿色化。

科技支撑良种繁育。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国家级小站稻原种场、繁育基地。依托原产地、科技创新等优势,选划小站稻原产地育秧中心、八里台优品育秧与新品试验基地。

分区分类,精准发力。依托创新元素,着力精品智慧试验示范;基于周边水域湿地,形成小站稻湿地化、景观化的综合种养片区,做优精品示范稻区。加快建设高效标准稻区,引入精准精品标准化模式,加强水土修复治理、闭环订单管理,提高种植效率与品质。发挥海河沿线农林融合优势,将小站稻与生态特色充分衔接,提高小站稻附加值,建立特色功能稻区。

(二)发挥特色蔬果规模效益

盘活现有设施农用地。加强设施农用地政策研究,创新农业土地流转制度,以产业化组织模式统一规划与管理,优先安排乡村振兴项目用地,腾退农村零散工业企业并鼓励复垦,规划落实村庄产业用地或点状用地。

建设示范农业园区。在农业科技园重点发展新品种与新技术、优势种的培育,建立引种育苗中心;新建农业园,建设以日光温室、多层种植为主,发展精准精品蔬果种植,扩大萝卜、葡萄等特色蔬果种植生产,适度发展精品农业,选址建设特色萝卜、葡萄示范园区,扩大本地知名农品的产业规模,提升品牌知名度,强化品牌产业集群发展。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设灌溉水净化处理设施,优化节水灌溉排水系统、改良盐碱土壤,推广水肥一体化设备,升级高科技、精准化的农业设施、设备,保证粮食、蔬菜高效增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生态营乡”引领农文旅产业

将“高效标准化稻区”融入津南小站稻特色品牌元素,利用旱田、水田不同肌理,以稻田画设计“五彩稻田”景观,打造“小站稻国家地理标志景观IP”。串联稻田博物馆、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引入“绿色共享稻田”,提升农旅休闲体验感。

强化湖泊、坑塘与水系湿地勾连成网,引入循环型、湿地化的养殖模式;强化循环生产、水质净化、物种多样的同时,植入渔船渔网、立体多元的元素,兼顾水面与堤岸的生态景观提升。融入水乡文化内涵,凸显水特色,做好水文章,开拓渔业主题农旅线路。

整合绿屏·八里湾“水乡明珠”、海教园“生态绿轴”、“林+田”片区等,贯通形成郊野公园休闲走廊。以林下经济为引擎,融入绿色、养生、低碳等理念,引入“森林+体育”、“森林+教育”等复合模式,更好地满足游客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的差异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莉,张玉坤,张睿,贡小雷.城市农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案例解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6(03): 46-53.

[2] 张堃鹏,杨章贤.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农业产业空间优化策略[J].规划与管理,2022(03):44-46.

[3] 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山西省五台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22.28(08):74-79.

猜你喜欢
规划空间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