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中以2015—2020年上海市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成果为数据基础,对上海市“十三五”期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市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森林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存在森林资源增长空间有限、森林结构不够完善、森林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条建议:1)继续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增加林地面积;2)持續强化林业制度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3)科学开展森林分类经营,切实提升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4)提升社会效益,提高市民的绿色幸福感;5)加快林业科技改革步伐,切实提升林业科技攻关水平。
关键词:森林资源;“十三五”期间;年度监测成果;动态变化;上海
中图分类号:S7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9546(2023)01-0045-08
DOI: 10.12344/lczcyj.2022.10.26.0001
蒋丽秀.上海市“十三五”期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J].林草政策研究,2023,3(1):45-52.
Analysis of Forest Resources Dynamics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 ShanghaiJiang Lixiu
(Shanghai Forest Station; Shanghai Urban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200072, China)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ed monitor data of forest resources in Shanghai from 2015 to 2020,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s of forest resources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forest resources in Shanghai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forest resources growth in every district, and the forest quality presents a growing tendency. But Shanghai is still challenged in terms of forest resources growth. Based on the analysi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1) Continue to vigorously promote afforestation and greening to fully tap the space for forest resources to grow; 2)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forestry system establishment to improve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3) Carry out forest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a scientific manner for tru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forest; 4) Strongly promote the eco-industry development to enhance citizens sense of happiness; and 5) Accelerate the forestry sectors pa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form pac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problem tackling.
Keywords: forest resources;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yearly monitoring result; dynamics; Shanghai
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发突出。为缓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生态建设,提高城市化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将城市森林建设视为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2-3]。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着眼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量质并重,严格保护并积极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建成了多层次、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图1)。本文将以上海市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成果为基础,具体分析“十三五”期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以期为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1研究地概况及数据获取
上海市位于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2省,属于长江三角洲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的东缘,整体地势低平;陆域范围内除佘山、天马山、小昆山等10余座百米以下的山丘,其余均为平原。上海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大多由冲积母质发育而成。由于水系密布,境内多河道、湖塘等,地下水位高,许多土地处于渍水状态[4-5]。上海市土地面积约 6 340 km2,全市共有 16 个市辖区。截至2020年底,上海林地面积137 113 hm2,森林面积117 258 hm2,森林覆盖率18.49%,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空间分布零散;二是公益林比重大,公益林面积约占林地总面积的86%,以通道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污染隔离林等为主;三是管理部门多元,按责任主体划分为林业部门、绿化部门、水务部门、公路部门、铁路部门、房管部门、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自主经营9个类型。
上海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正式起步于2004年,2009年完成了第2轮“二类”调查,以小班区划调查方式建立了全市森林资源数据库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2012和2013年上海市结合国家林地变更调查试点工作,连续开展了森林资源年度监测试点工作[6]。2014年,按照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优化改革要求,结合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下简称“一类”调查)工作,上海市开展了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工作,通过对“一类”与“二类”调查数据融合和2个调查体系的衔接,及时、准确地将数据更新到每个小班,实现了市、区、镇三级森林资源数据年度出数,解决了国家与地方监测成果不一致、时效性不足等问题[7-8]。此后形成了森林资源年度监测常态化工作制度,通过利用小班区划调查和模型更新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全市林地面积和蓄积量数据。本文以2015—2020年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十二五”末年(2015年)和“十三五”末年(2020年)2期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现状数据分析“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新增和减少变更图斑的分析则以2016—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的增减变化图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2.1资源总量变化
“十三五”期间森林资源监测结果显示,全市林地总量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林地面积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 804 hm2,年均增长率4.87%;森林面积年均增长4 395 hm2,年均增长率4.24%;森林覆盖率提升了3.4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69个百分点。全市蓄积量在“十三五”期间也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其中,活立木蓄积年均增长43.14万m3,年均增长率5.32%;森林蓄积年均增长47.85万m3,年均增长率7.94%。此外,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面积呈现大幅增长,从2015年的32 265 hm2增加至2020年的51 566 hm2,增长19 301 hm2,其在全市林地面积中的占比也从29.85%上升至37.61%,提升了7.76个百分点。
2.2区域分布变化
由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属于高度城市化地区,绿地多以公园绿地和各企事业单位、小区等配套绿化为主,因此上海的林业建设主要在郊区。“十三五”期间,上海郊区林业建设成效显著。林地面积增量最大的区为崇明区,面积增长10 177 hm2,占全市林地面积增量的35.07%。这与上海市大力推进崇明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有密切联系。此外,林地面积增幅较大的区为浦东新区和奉贤区,增量分别为4 447 hm2和3 173 hm2,分别占全市林地面积增量的15.32%和10.93%。从森林覆盖率来看,“十三五”期间增幅最大的仍为崇明区,提升了7.52个百分点;其次为浦东新区,提升了4.11个百分点(图2)。
2.3地类结构变化
“十三五”期间,乔木林和未成造林面积增长显著,主要原因是市、区各级林业部门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项目造林约2万hm2,占乔木林和未成林造林地2个地类增长面积的61.61%。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则呈现负增长趋势,面积年均减少约446 hm2,在林地面积中的占比下降了4.10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桃、梨、柑桔等经济树种存在大面积经营退出。同时,一般灌木林也呈负增长趋势,年均减少134 hm2,在林地面积中的占比下降了2.10个百分点,主要因乔木自然生长逐渐郁闭引起地类转移所致。竹林在“十三五”期间年均减少约52 hm2,在林地面积中的占比下降了0.79个百分点。这可能是由于竹林易受病虫害影响,而上海除部分公园、小区和村庄零星种植外,很少有大面积竹林。此外,疏林、无立木林地等其他林地占比较小,且因更新调整,面积减少了近一半(表1)。
2.4林种结构变化
全市公益林(地)由2015年的90 521 hm2增加至2020年的111 935 hm2,增长21 414 hm2,占林地增长面积的73.79%。按上海地方林种划分[9],通道林、水源涵养林和其他防护林面积大幅增加,在公益林(地)面积的占比也有了较大提升;沿海防护林、污染隔离林和风景林的面积和占比也呈现小幅度上升;国防林面积与2015年相比基本持平,环境保护林面积大幅下降,主要与林业部门对项目造林林种划分标准进行调整有关。商品林(地)面积由2015年的17 570 hm2增加至2020年的25 178 hm2,增长7 608 hm2,占林地增长面积的26.21%。其中,经济果林面积减少了2 182 hm2,在商品林(地)中的占比下降了30.33个百分点;全市苗木经济林面积增长了4 771 hm2,在商品林(地)中的占比上升了16.90个百分点;用材林和其他经济林等面积小幅减少,且2020年上海已无用材林;未成林造林、苗圃、迹地等其他林地面积增长5 215 hm2。
2.5森林质量变化
乔木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森林质量通常用乔木林的林分类型、群落结构、龄组结构和林分郁闭度指标来反映[10]。图3和图4分别为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上海市林分类型和乔木林各龄组面积占比变化,从中可见,树种结构和优势树种从单一模式逐步向混交模式转变,龄组结构逐步从幼、中龄林向较为成熟稳定的中、近熟林过渡。总体来看,上海市森林质量在不断提升,但在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发挥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 林分类型。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市针叶纯林和阔叶纯林面积在乔木林中的占比降低了15.45个百分点,针叶相对纯林和阔叶相对纯林面积在乔木林中的占比提升了2.52个百分点,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以及针阔混交林面积在乔木林中的占比提升了12.9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全市林分类型明显呈现出从纯林向混交结构转变的趋势,主要原因为林业部门考虑到大面积种植纯林易遭受台风、病虫害等侵袭,在“十三五”期间开展项目造林时逐步改变了种植模式。
2) 优势树种(组)。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市以软阔类、松类为优势树种(组)的林分面积明显下降,其在乔木林中的占比分别降低了3.57和0.98个百分点;硬阔类面积基本持平,但在乔木林中的占比降低了12.54个百分点;杉类树种面积增长了1 752 hm2,在乔木林面积中的占比降低了0.90个百分点;混交树种面积有了大幅度增加,在乔木林中的占比提升了18.54个百分点,其中阔叶混交林面积在乔木林中的占比提升了14.11个百分点;其他树种(组)相对变化不大(表2)。
3) 龄组结构。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市幼龄林面积在乔木林中的占比降低了12.65个百分点;中、近熟林面积占比分别提升了10.06和3.09个百分点;成熟林面积增加681 hm2,在乔木林中的占比降低了0.67个百分点;过熟林增加453 hm2,在乔木林中的占比提升了0.17个百分点。总体看,“十三五”期间,中、近熟林面积明显增加,表明上海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碳汇能力以及生态效益等均处于上升趋势(图4)。
4) 群落结构。全市有完整结构(有乔木层、下木层、地被物层3个植被层)的乔木林面积从2015年的356 hm2减少至2020年的91 hm2,在乔木林中的占比从0.45%下降至0.09%,降低了0.36个百分点;具有复杂结构(有乔木层与下木层、地被物层其中2个植被层)的乔木林面积从13 643 hm2增加至15 580 hm2,在乔木林中的占比从17.15%下降至14.98%,降低了2.17个百分点;简单结构(仅有乔木层)的乔木林面积从 65 567 hm2 增加至88 357 hm2,在乔木林中的占比从82.41%上升至84.94%,提升了2.53个百分点。总体看,简单结构仍占据主导优势,具有完整和复杂结构的林分仍然较少。
5) 林分郁闭度。林分郁闭度是反映森林环境质量和林地生产力的重要密度指标之一。本文按“高”等级[0.70,1.00)、 “中”等级[0.40,0.70) 、“低”等级[0.20,0.40)3个等级划分[10]。经统计,全市林分郁闭度处于低等级的乔木林中从2015年的13 159 hm2减少至2020年的9 096 hm2,在乔木林中的占比从16.54%下降至8.74%,降低了7.79个百分点;处于中等级的乔木林面积从43 798 hm2增加至56 404 hm2,但在乔木林中的占比从55.05%下降至54.22%,降低了0.83个百分点;处于高等级的乔木林面积从22 609 hm2增加至38 528 hm2,在乔木林中的占比从28.41%上升至37.04%,增加了8.62个百分点。总体上高郁闭度的林分不断增加,低郁闭度的林分不断减少,亟待开展森林抚育以改善林分生长环境和提升林分质量。
2.6图斑变化
对 “十三五”期间各年度森林资源监测的新增和减少变更图斑面积进行统计发现,全市5年累计新增林地图斑面积51 268 hm2,年均新增10 254 hm2。其主要原因,一是因生态建设需要,林业部门造林新增20 561 hm2,占新增林地图斑面积的40.11%;二是绿化部门、公路部门、水务部门、铁路部门和房管部门等行业新增8 522 hm2,占新增林地图斑面积的16.62%;三是企业或个人自主经营的社会化和经济果林新增8 247 hm2,占新增林地图斑面积的16.09%。这充分展现了上海林业部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以工程化造林为主、国土绿化为辅、社会化造林为补充的格局。此外,全市5年累计减少林地面积22 246 hm2,年均减少4 449 hm2。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化企业或农民自主退出林木经营的林地面积达10 560 hm2,占减少林地图斑面积的47.47%,这是由于上海林地与林木权属分离,以及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维持此类林地保有量存在很大困难;二是因基础设施项目、公共事业与民生项目、经营性项目、城镇与园区建设项目等占用林地面积7 819 hm2,占减少林地图斑面积的35.15%,这也充分凸显出上海特大型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矛盾;三是因自然灾害、区划等因素减少3 867 hm2,占减少林地图斑面积的17.38%。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森林资源总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在此期间,通过聚焦17条重点生态廊道、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结合农林水3年行动计划、“五违四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示范村绿化美化建设,实施规划造林、规范造林和规模造林,并在老港固废基地、天马处理厂、外冈处理厂和金山化工区等周边建造了一批千亩甚至万亩成片森林,以及吴淞江和绕城高速等环绕式景观森林,基本形成了“环、楔、廊、园、林”的生态格局。全市森林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混交林面积和比重大幅增加、林分郁闭度提高、龄组结构趋于成熟和合理发展等,对全市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抵御能力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
1) 森林面积增长空间有限。由于林业部门前期大部分是通过流转农民土地造林,随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出台,原本有限的造林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其次,自然资源部提出以第3次全国国土调查为“统一底版”,厘清林、草、湿现状范围界线,但因森林资源调查与国土调查两者在判定方法和技术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异,小班区划和森林资源相关指标统计均受到很大影响;此外,“十三五”期间,森林面积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林地面积增长速度,而随着土地供给矛盾日益突出,能用于造林绿化的空间更加有限,将资源内部结构效能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明显。“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林业部门及其他行业为林地总量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上海城市基础建设项目较多,土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违法违规占用林地现象也时有发生;受到政策和市场的影响,针对社会化造林和经济果林的政策供给不足,大增大减现象依然存在。此外,市民对林业建设发展不甚了解,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也为资源保护带来一定影响。
3) 森林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前期造林存在树种单一、初植密度高、群落结构简单等问题,随着林龄增长,林分郁闭度不断提高,林木个体间竞争加剧,森林生长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均受到了较大影响,使得森林生态功能和森林生态防护效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在造林树种选择上仍趋于选择常用的香樟、水杉、女贞等树种,树种搭配上未充分考虑后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等,工作重心大多停留在成林、成活和资源总量增长方面,对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平衡、成景规划以及后期综合效益关注不够。
4) 社会化服务不足。目前,上海市仅有406座城市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0 m2[11],远低于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0 m2的水平(《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更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游憩需求。上海现有骨干生态网络的绿道功能开发还不足,与居民绿色交通和出游关系密切的二级、三级生态廊道建设也较滞后,居民周边部分林地属于封育模式。此外,上海建成区林地面积少,绝大部分分布于郊区,且空间上呈现出面积小、分布零散等特点,很难形成完整的森林景观格局,极大地限制了后期开发利用。
4对策建议
1) 继续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增加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一直是林业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各类规划、考核的基本指标,社会关注度非常高[12]。因此,一是应以乡村森林公园建设为载体,以提升村庄绿化美化质量为重点,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乡村模式创新,进一步挖掘沿河、沿路和围村等潜在空间,扎实做好“四旁”植绿补绿,以全面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效果[13];二是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在造林绿化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合力提升造林绿化面积;三是进一步做好第3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数据与森林资源数据的对接融合,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合研究和建立“三调”体系下能充分反映上海城市森林特点的森林资源年度监测体系;四是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通过“盘活存量”对全市现有的未成林、一般灌木林、疏林等非森林林地进行“后备森林”改造空间摸排,提高森林用地比重,适当缓解土地供需失衡。
2) 持续强化林业制度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契机,一是着力健全上海市林长制组织体系、明确目标体系、完善制度体系、夯实基层体系,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二是在“三调”空间背景下,编制好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公益林范围和林地保护等级划分,研究将“三调”林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加快做好制度衔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的法律制度具体化,增强法律可操作性,减少执法困难;三是通过政府回购或规划锁定重要区位的社会化造林,并同步制定相关社会化造林的政府补贴政策,签订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管护协议等措施,有效稳固其他社会化造林资源保有量;四是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意识,逐步转变“经济优先”观念,提高公众在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参与度,充分发挥社团和群众组织的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利用一切信息载体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潜移默化地提升公众对森林的保护意识。
3) 科学开展森林分类经营,切实提升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围绕上海城市森林特点,以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相统一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分类经营。一是针对一级保护林地,按照近自然林模式,丰富森林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天然更新,实现内部动态平衡,逐步构建具有显著生态优势的近自然生物群落和示范林;二是全面排查林相单一、质量不高、生态效能低的林分,有针对性地通过抚育、更新、补植和淘汰不良品种等措施精准提升林分质量;三是针对高密度林分实施定向改造,通过抽针补阔、间针育阔、透光疏伐等措施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四是因地制宜采用针叶与阔叶、常绿树种与彩化树种、普通树种与珍贵树种、外引树种与乡土树种、防护树种与经济树种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打造一批色彩丰富、景观优美、效益兼具的精品森林,着力提升上海林业“四化”水平。
4) 提升社会效益,提高市民的绿色幸福感。一是加快全市骨干生态网络绿道功能建设,居民周边二、三级生态廊道建设,以及彰显上海城市风貌的大居绿地建设;二是全面开展可开放性林地调研评估,在不改变森林主体原则下对其加以改造,建成形式多样、各有特色的开放式休闲林;三是推进重点地区大型生态核心林建设,将零碎的森林资源整合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或形成林地、草地、湿地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四是以森林产品、森林食品、森林文旅等为绿色产业,通过打造一批特色森林旅游线路、特色森林旅游产品,以及有影响的节庆、展会、赛事等特色品牌,多方位满足市民游憩需求;五是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绿化美化建设的同时,注入创意林业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理念,构建开放休闲林、农田林网、“四旁林”和庭院绿化等融合体的“森林乡村”模式[14]。
5) 加快林业科技改革步伐,切实提升林业科技攻关水平。强化实施科技兴林、人才强林战略,努力推进上海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分别针对滩涂盐碱地、池塘洼地等造林难度大的区域,加大科研、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提升造林潜在空间和造林质量;二是重点对林木良种引进和乡土树种选育,以及不同林种的造林树种开展专题研究,指导下一步新造林和林相改造的树种选择;三是总结过去森林经营的经验教训,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探索符合上海城市森林特点的现实可行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充分发挥出森林的综合效益;四是加快推进各类资源一体化监测平台和林业“三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围绕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病虫害防治、智慧监测、林火管理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等开展科技攻关,全面提升上海林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刚,戎慧,程小义,等.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江苏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7,44(2):43-47.
[2]王成.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与启示[J].中国城市林业,2011,9(3):68-71.
[3]王鹏,樊宝敏,何友均,等.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森林概念与问题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8,31(2):88-92.
[4]张现武.上海市国土绿化的矛盾运动分析[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9(1):13-17.
[5]韩玉洁,李琦,王兵,等.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6]吴昌田,李明华.上海市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7]李琦.上海市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发展回顾与展望[J].华东森林经理,2019,33(3):28-32.
[8]李琦,陶丹,薛春燕.上海市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森林经理,2018,32(2):22-25.
[9]苏志成,朱雪莲,王永平,等.内蒙古森林资源变化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43(2):13-15.
[10]孟宪宇.测树学(第3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11]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20年上海绿化市容统计年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20.
[12]黄光体,陈强,林成军,等.湖北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基于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86-90,94.
[13]赵荣,王桐.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及对策[J].林草政策研究,2022,2(2):27-32.
[14]常颂,石焱,英犁,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意林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林草政策研究,20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