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华 彭璞
关键词:地球生命共同体;以人为本;辩证统一;共生发展;逻辑构造;中国式现代化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①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结晶,是构建清洁美丽家园的内在要求,也是面对生态危机、安全危机的题中之义,更是适应世界格局变化的历史抉择。
2021年10月,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举行,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峰会上做了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②之后,各界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对该理念进行了理论研究。①考察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地球生命共同体主体内涵的把握存在差异甚至冲突,从而导致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构成、价值关切、实践意义等方面的认识产生矛盾。要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需要深刻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逻辑构造,洞悉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的逻辑起点、逻辑要义和逻辑指向,领会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刻的中国智慧和长远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要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生产,实现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要遵守捍卫国际法规则和尊严,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②申言之,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核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地球生命共同体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逻辑起点,以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为逻辑要义,以人类命运与共为逻辑指向,形成了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将自然一人类一社会三者进行有机统一。期冀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能为我国环境立法提供证明其正当性和合法性的伦理基础,③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我国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科学的理论支撑,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实现世界一体化、民主化、和平化发展。
一、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内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④这表明,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命运共连的生命共同体,是对“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贯穿和协调,使他们之间达至“平衡、合理和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生命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命题,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石和伦理基础。生命共同体的内涵表述可以从三个纬度理解。
第一,是基于对自然内部要素和生态整体的科学、系统认识的“自然生命共同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用“命脉”将人与田、田与水、水与山、山与土、土与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依靠的自然生命共同体,而后加上了草、沙、冰等元素,扩展了自然生命共同体中的要素,丰富了生态系统的内涵。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本质上揭示了地球生命生存、发展、延续的根本,是不同物质、不同生命、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物质转换和生命传递的有机整体,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相互依存、互相依靠、共同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把自然内部的因素联系起来,不再孤立、狭隘、片面地看待这个世界,发现了自然要素之间的水乳交融,用辩证、联系、全面的视角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大自然发展延续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形成生命共同体的客观基础,⑤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的基础,更是地球生命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
第二,是基于对文明发展进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工业文明的大机器生产带来机械化的思考方式,高扬人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却忽略自身受动性的一面,无视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的独立性和制约性。①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工业化、机械化大生产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成倍增加,势必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所以必须改变工业文明中存在的错误发展方式,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价值理念。生态文明承认自然的价值,承认人的主体性及受动性,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思想孕育下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改变了二元对立、孤立隔阂的关系模式,将自然从人类生存和延续的手段提升为人类无法剥离的共同生存、相互依靠、相与斗争、相伴发展、共同繁荣的伙伴。“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秉持整体主义的视角,让人归复到自然之中,既不消散于自然,也不凌驾于自然,从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真正地把自然视为人的无机身体。
第三,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思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主张世界各国摈弃成见.合作共赢、协商共建、和谐相处的新理念。生态环境权利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人不可让渡的天然权利,将污染物输送到他国也是一种侵略。②世界各国不能也不应偏安一隅,地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局部环境的改善也只是暂时的,地球物质的流动只会让局部的努力变为徒劳,更是让局部环境的恶化影响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因此,想要彻底地、有效地改善自然环境,必须全人类联起手来,以关怀地球母亲的大爱来处理生态问题,以关心人类发展的大胸怀来处理国际问题。在生态环境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共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是和平稳定有序开展人类合作的保障,更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的强力支撑。
没有绝对的统一,但有相对之整合。“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在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进行有机结合,以“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生命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再由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共同努力,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从生态系统的内部制衡出发,辩证看待自然内部要素的联系: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摈弃非此即彼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超越主客二分的对立模式,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作为核心,追求人类的自由发展;面对未来,打破隔阂,超越了国家之间不同利益的局限,以同一个地球家园的大格局、大智慧统筹世界社会的发展,努力建设和睦、美好的世界家园。
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逻辑起点:以人为本
西方环境伦理学视野下的生命共同体的逻辑起点被称之为“生态整体”,指代的是包括土壤、水、动植物在内的土地整体“在自然状态下继续存在的权利”。③生态整体思想把人类视为普通生态的一员,认为人类只有放下征服者的角色和仅仅以实用的态度对待自然,大地共同体才会是和谐、稳定、美丽的状态。这一理论存在的不足在于对人类价值的弱化和轻视,从而导致人类利益的受损和多利益冲突时的困境,也在于将共同体的善置于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之上,从而存在“环境法西斯主义”。④
人类主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本质力量,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系统整体稳定繁荣的根本保障,也是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生命是共同体存在的基础,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与其他生命主体的交互中构成生命共同体,同时人类作为社会关系的综合,每个个体又与他人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①因此,非人类中心伦理语境下的生命共同体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将人与自然视为统一整体,却忽视了人类能动的本质属性,忽视了人类文明进程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地球生命共同体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整体为中心,这不同于西方环境伦理中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以物为中心”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将“人”与“物(自然)"当成双中心,而是将人与自然组成的生命共同体作为中心,其中人类这一唯一具备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在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类的利益,人类利益的实现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在保护人类的发展机会。②因此必须正视人类在共同体之中的地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更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而不是以生态利益为本;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本。如下所述,以人为本与只在乎人类利益、可以牺牲生态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保护生态利益但仍是只以人类为中心的“弱人类中心主义”有重大区别。
2.1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在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环境伦理的语境中,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智慧,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国式解答。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颁布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而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以人为本做出了权威解释。具言之,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民,人民的利益是一切事务的根本考量。
在环境伦理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上,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类的价值标杆和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又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发展规律;既承认自然于人的工具价值,又强调人类对于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与义务。二是在人与人的代内的关系上,既强调发达地区的环保义务,也更注重贫困地区的发展要求:既追求人类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也更强调基本需求的实现:三是在人与人的代际关系上,既要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又要兼顾保护和延续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环境保护的实施依靠人民,生命共同体伦理的核心在于人民。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人类才会正视、重视人的根本利益,才有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全方位关照不同人的不同利益,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真正地为了自然和人类的解放去奋斗。
2.2以人为本并非以生态为本
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作为至高无上的所有者、掌控者,人类的利益是唯一的、绝对的利益,人类的任何需求都是合理的且必须被满足,这种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工具,只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坏。改进后的“弱人类中心主义”不再不计后果地满足人类的欲望,也会考虑到对自然的伤害,然而这一切对自然的关爱,不是出于对自然本身的“道德关怀”,而是为了人类更好地从自然身上攫取利益,其根本在于:人类的利益(欲望)是根本的、绝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从关注动物权利到关注生物利益,再到关注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坚持人类应该重新认识自身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并且正视自己生于自然、依靠自然的“孩子”地位,认为人类应主动回归到自然之中,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认为人类的利益和发展应让步于整个“大地共同体”的完整、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其根本在于:人类必须学会放弃自己的利益。这些伦理观背后,实则是非此即彼、对立分裂的二元思维模式,始终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谐当成不可兼得的硬币正反面,这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真正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
“地球生命共同体理论”中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整体为核心,并且在此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整体中,以人为本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变形,是在坚持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整体基础上的,正视人类生存发展重要性,强调人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为价值导向,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值得强调的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并非狭隘的经济发展,也不是片面的生态利益,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人类的高质量发展。人类也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与把自然当工具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把自然当目的的生态整体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2.3以人为本并非以资本为本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我国,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组成的人民。以人为本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所努力坚持和践行的根本立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①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本质上是个人利益满足后的溢出效应,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依靠市场经济,而资本左右着市场,因此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富国裕民”是“以资本为本”,是为了资本家的富裕。马克思曾揭露:“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工人阶级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②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在以资本为本的资本主义国家,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的需要,也是资本发展的需要,但在环境利益与资本核心利益相冲突时,资本家往往会选择保护资本利益,通过国际贸易、产业转移等手段实现危险转移。这种环境不公平保护了本国人民的环境利益,保护了本国的资本利益,却牺牲了他国的环境利益,是以本国的资本为本,是狭隘的以人为本。
而地球生命共同体理论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根本利益,以人为价值主体,经济利益只是人类发展之根本利益的一部分,经济发展只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在资本逻辑下的人类发展之目的。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把生态环境利益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从关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厘清了经济利益和人类发展根本利益之联系,克服了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短板。
三、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逻辑要义: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
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应该再是相互矛盾、相互克制的对立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论述,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内在关系的认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只关注金山银山,为了经济发展从绿水青山中攫取资源;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人类意识到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所以既要发展经济也要生存环境:第三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于环保意识和生产力的提升,人类意识到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有美学价值,也有经济价值,生态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①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三句话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诠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新的关系——新的发展观,诠释了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之间新的关系——新的生产力观,诠释了从求生存发展到求美好发展——新的文明观。
3.1新发展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国奉行的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构成的单通道、非循环的物质流经济。②在这种资源被开采、加工、消费,最后以污染物形式重回自然之中的模式下,人们认为资源的利用肯定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的破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兼得。
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中唯一的能动的存在和主要的价值主体,不仅要追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也要追求满足人类更高层次永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因此人类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与方式。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和环境保护的绿水青山是有机统一、协同推进的,牺牲环境换取的经济发展只是暂时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之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可持续发展,也不是只要美丽环境,而是如何美丽地有质量生活。
必须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把单通道、非循环的物质流经济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可回收物质一资源的闭环、可循环的生态流经济。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保护生态环境可以真正助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可以反哺环境保护,形成超越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的新的发展观。
3.2新生产力观: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利用自然对象和自然力生产物质资料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更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组成部分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生产力具有双重维度——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指的是一切具体的物质性因素和具体的精神性因素中所蕴藏的能够生产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③自然生产力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并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自然力量,是自然界自然力和自然界生产力的统称。
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归于资本家私有,所以生产的目的在于资本的增殖,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生产力。在资本话语体系下,劳动、资本、土地被视为财富生产的三大要素,对于创造财富起到基础性作用的自然资本要素却始终被忽视。④因此,人们片面地认为只要努力地生产,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这是资本生产破坏自然的理论依据。但马克思指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其实是相同的,自然生产力包括劳动者自身劳动能力的自然力、自然资源本身的自然力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与自然资源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力,自然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更深层次指出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内在统一。绿水青山的自然生产力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生产力,我们要正视、重视自然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①该论述表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对自然生产力的解放:改善生态环境是对生态环境限制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是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相互促进的解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破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立矛盾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找到了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相互统一、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路径,这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观。
3.3新文明观:由追求生存发展转变为追求美好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降,人类凭借机器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达到了顶峰,但是人类对自然的一味索取,对经济发展的过分渴望,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这种涸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削弱了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力,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破坏了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扼杀了人类爱人爱物的美德。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不是“只要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而不要金山银山的物质基础”,而是“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发生冲突时,不愿意因为金山银山的物质基础而失去绿水青山的生存基础”。这一论述告诉我们不能只从经济角度考虑和解读生态环境的价值,也要从生态环境的幸福价值、美学价值、绿色价值、生态价值考虑,宁愿牺牲当下粗放的发展方式也要保护失之难存的生态环境。要树立“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的文明观,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追求美好发展的文明观,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价值指引和时代要求。
四、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逻辑指向:坚持环境正义的人类命运共生发展
生命共同体是由“生命”和“共同体”组成的关系共同体。“人类”作为最具有特殊性的生命,在生命共同体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连接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使得人、自然界、社会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核心,人的利益和发展理应成为生命共同体伦理的逻辑指向。
4.1生命共同体的人与人关系解读
对于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学界一般会片面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因为生命共同体概念提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所以当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限定便使得对其理解变得狭隘。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类需要依靠自然界的资源维持生存,需要通过自然生产来延续发展,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对自然界的依赖和索取,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共同体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基础之上。换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生命共同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另一角度的诠释。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类对命运问题的追问与反思归结为“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②人类社会的交流、生存和发展需要依靠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也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但过分强调人类之间的经济关系,当追求经济利益这一错误的价值观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圭臬,人类便会沦落为金钱的奴隶,人与人的关系便会变得冷漠,社会将会缺少信仰。因此人与人的关系不能仅仅是经济关系,还必须有一种超越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的社会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
2015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出现在国际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生命相惜、命运互联的态度对待人类同伴,舍弃人种之间、国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以关爱全人类的广大胸怀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矛盾。只有把个人、国家这种强烈领界意识转化为人与人命运与共、国家之间命运相融的集体意识,世界社会所存在的人口、粮食、能源、环保问题才会有沟通的渠道和解决的可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看作是命运与共的整体,这是一个由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在地球上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运行和命运取决于系统内部各个部分如何看待彼此关系、如何处理彼此纠纷、如何选择未来道路。由此观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合作共赢的世界,以实现人类高质量的发展。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调整自然界各组成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调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球生命共同体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稳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人类合作共建是生命共同体实现的支持与后盾。
4.2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环境正义
在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域下,在人与自然生命共生的科学认识下,要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探讨环境正义。此时的环境正义,是包含自然的正义,是强调自然拥有平等地位的正义。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把自然视为和人类一体的生命,其内在要求便是尊重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利益,即内含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正义。更值得注意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正义的实现依托于人与人之间正义的实现。人类与自然组成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但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平等、不和谐的关系,那么各个共同体之间也必将不正义。因此在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视域下,必须认识到在环境领域人与人关系之间的正义——环境正义。
在资源、劳动和财富的分配中,环境正义包含了三个维度:一是在当前人类之间的资源公正分配:二是在人类与非人类存在之间的生存机会的公正分配:三是在当代人与后代人资源发展机会的公正分配。②申言之,环境正义包含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③代内环境正义主要是解决同时代内不同国家、地区、族群之间的环境公平,可以分为国内环境正义和国际环境正义。就国际环境正义而言,世界各国要肩负起“共同但有区别”的环境保护责任,发达工业国家承担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也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其履行国际环境责任的能力。
在生命共同体理念视域下,代际公平主要解决当代人无节制地进行资源利用,破坏后代人平等发展机会的问题。因为人类受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不考虑后果,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具体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存发展,也在毁坏后代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应该将未来人类的生存发展考虑其中,我们现在所作所为同样会影响到未来时空人类的生存发展,现在时空的人类和未来时空的人类,也组成了生命共同体。所以我们要像保护现代人生存发展利益这般保护未来人的利益,以此来保证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4.3人类命运的共生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构建生态环境共同体是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合作共谋,共同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①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要树立全球生命共同体意识,保护地球共同家园。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在20世纪末便趋于好转,但发展中国家却愈发恶化,问题的根源在于生态环境的流动、传递、交换属性,使得污染物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地球相当于一个气球,一个地方被压凹,必然有另一个地方被凸出,地球整体环境并无改善。②因此,任何企图通过转移污染达到生态改善的行为都是一叶障目的短视行为。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所以世界各国应该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统一思想,抛弃对立对抗的孤立思维,树立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家园的全球生态共同体意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索取、开发和破坏,形成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思维。
各国要共同承担治理责任与义务,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双碳”目标,并且继续承担国际义务,与国际社会共享生态成果,共建地球家园。推进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国际社会共同的努力,需要每一位生活在地球上的“地球公民”的积极贡献。发达国家要积极转让新型与友好的环保技术,发展中国家要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每一个人要在生活生产中保护、爱护环境。只有所有人一起用实际行动来支持环境保护事业,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地构建与发展,地球环境才能真正地向好向优。
五、结语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秉持尊重生命、尊重生态多样性、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观念,提倡友好合作,通过共建共享,追求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人类主体地位,重视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根本影响,正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平等为目标,在新的世界局势和历史发展潮流中提出并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借鉴于西方、超越于西方的环境伦理。对于中国而言,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将为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做出贡献。对于世界而言,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对抗分立的二元模式,是主张以人为本、和谐统一、和而不同的科学、合理、先进的发展理念。地球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智慧,顺应了时代潮流,实现了人类正义,促进了地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