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

2023-04-29 13:54:46秦春雨卜莉
当代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艺术特征

秦春雨 卜莉

[摘 要] 贝多芬在古典音乐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作品及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在当时也可谓“独步天下”。他作品表达常常带有面对命运无常的勇气,旋律变化从混乱走向有序,音乐从痛苦走向和谐。这种苦中作乐的思想以及对稳定秩序的向往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因而贝多芬奏鸣曲在国内甚至全世界一直是钢琴演奏者通往专业道路的必学曲目。本文以贝多芬中期创作作品《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对其曲式结构及演奏技巧进行基础分析,有利于艺术审美者以不同的视角接纳贝多芬这一作品的美感,从而完成在接受美学意义下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艺术特征;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3)12-0128-03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于1770年出生,仅在8年后便可以登台演出,他在童年就展露惊人的艺术天分,成人后于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对音乐的热情使他加倍努力也收获颇丰。然而天不遂人愿,如此一位大好前景的作曲家竟在26岁那年染上了耳疾,晚年全聋,只能通过纸笔来表述或交流。他通过作品为自己呐喊,被称为“乐圣”,这位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陨落于1827年的奥地利维也纳。

贝多芬在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歌剧等领域都创作了出色的作品。贝多芬的时代风格贯穿三代: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继承古典主义精髓,开创浪漫主义先河。贝多芬的作品中常有大起大落的情感起伏,他的背后有其深层次意义,对英雄主义的赞扬、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生命的探索等。到了晚年,贝多芬的作品才逐渐变得内敛和深沉。初听虽不明所以,凡夜深人静细细品读,但觉人生透彻,理解感悟颇多。

一、《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具有悲剧性倾向,4/4拍。快板与广板相对比,从总体的曲式结构来看,它属于呈现出三部性原则的奏鸣曲式。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为第1小节至92小节,第1小节至21小节是主部部分,其主部部分的核心在1至6小节,三种不同速度的材料进行对比。广板的忧郁气质在d小调的属音上弥漫开来,以22小节至41小节的快板递进,逐步加强的音符摆动消散压抑气氛,取之以宏伟雷鸣般的气质。本段也是连接部,其调性不稳定所以具有紧张感,连接虽稳但有为后续展开做情绪和调性上的平稳准备。第41小节至第55小节的副主题乐句旋律的崎岖走向,使“暴风雨”的感觉被逐步放大并且持续不稳定。结束部为第55小节至87小节,分为三个部分,在第63小节开始,副调被完全终止,高声部由d小调逐步过渡到a小调,低声部随后保持a小调属方向的持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肯定与终止。展开部为第93小节至142小节,中心部分从99小节开始,取了连接部的材料,较为单一但篇幅不小。再现部为第143小节至228小节,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动力不完全再现,属于奏鸣曲的总结部分。在d小调上宣泄情感,除个别地方有些常规性和声变化外,其他延续着巩固主调调性的作用,直至乐章结束。补充中终止主和弦占比颇多,在阴沉激烈的狂风暴雨后,映衬着悲凉与孤寂,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二、《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

(一)力度的变化

力度对于一首奏鸣曲来说有着推动感情的作用,是音乐故事性的“伯乐”。《暴风雨奏鸣曲》中也有着不少力度变化及对比,几乎运用了所有的表情术语、力度记号来不断烘托氛围,使之更具有暴风雨的意味,引人入曲。

在第121小节至132小节之间,随着双音与单音的交替快速向前,力度层层递进,我们演奏的力量也要不断加强,左手随着右手共同加大力量,运用腰部传递到大臂小臂的力量来演奏,在最高点到达最大力度,展现情绪上的突强。从单双音交替到单音,力度也逐渐由强到弱,但对比不要求太过明显,同时并非所有音都强化,而是小指突出旋律音mi-fa-re来加强旋律的走向性。此时,第二波单双音交替袭来,随着sf的到来,要比上一个sf更猛烈些,然后减弱。第三波sf相较于第二波更为凶猛,犹如一道惊天雷打破天际,这三个模进层层递进,形成暴风雨来临前的慌乱局势。结尾处时先瞬间减弱,再慢慢渐弱,以四个和弦预示着狂风暴雨前的黑暗与宁静。

(二)速度的对比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使用了广板、快板、柔板三种速度。广板舒缓悠扬,由慢速演奏乐曲。快板激烈热情,每分钟的节拍速率为132左右,对手指跑动机能及流畅度有着很大的考验。柔板优雅轻柔,比广板的每分钟46拍稍快一些,为每分钟56拍。乐曲在一开始就由广板变为快板继而又变为柔板,如此在区区乐曲开头的6小节就如此频繁转换的,在奏鸣曲演奏方式中寥若晨星。那么,作者如此迅速地切换速度也有其道理。这三种速度术语的变化也意味有三种不同的情绪在变化,通过情绪转化在欣赏者脑中更易形成作品蕴象,对于故事性也增加了强有力的对比。这样广板与快板的交替,一慢一快,为乐曲烘托了紧张气氛。乐曲第152至153小节速度记号由柔板变为广板,此时的暴风雨在激烈的展开下已有恢复的迹象,速度舒缓预示着将要雨过天晴,也是贝多芬内心的写照,演奏者应当按照谱面中细微的记号变化来捕捉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像这样的转化在第一乐章较为常见,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最初读谱时就要留心速度术语的变化,在演奏时控制好乐句起伏、张力及深度,使速度变化不至于太突兀又能起到烘托暴风雨景象和映射内心情感的作用。

(三)节奏的律动性

节奏是演奏贝多芬作品极其重要的一个音乐语言要素。贝多芬的作品节奏犹如荡开的波澜,一层层向前推动着,节奏的活泼也预示了他跳脱又饱满的音乐风格。节奏的存在使我们在演奏时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好节奏,继而连接乐句,控制乐句起伏呼吸,再由乐句上升到乐段,通过节奏变化来分清层次,巩固层次之间深层的联系。在完成这一系列节奏把握的过程中,依旧泰然自若地维持在同一节拍下,保持着准确性,基于此在演奏时可使用巧妙的力度、精湛的指法和对作品的整体风格把握,轻松演奏好整个乐章。

在本首作品中的开头部分,音乐从一个琶音和弦开始,好似几个浓厚的云团叠在一起使这个天空暗下来,但是内心轻松活跃,此时为单音表现出来。紧接着出现接连的八分音符,与开头的琶音和弦、跳音及二分附点形成对比,节奏一松一紧,旋律走向一上一下,形成鲜明的对比。开头这一段落先是和弦的持续,接连不断且逐步加强的二八打破了原有的舒展节奏,以较强的律动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接着以一个上波音引入同一主题旋律,并且由强到弱,带来戏曲性。开头这几小节的旋律使音乐充满活力,音乐趋向动荡不定。主题旋律的后半段材料同样出现在再现部的主部主题中,再次出现时的二八节奏要求演奏者手腕松弛,内心要归于平静,指尖基于手掌的支撑力下要做到坚中带柔,虽后几小节有速度的变化,但是二八的节奏不能过于自由,要求我们在统一的律动下完成连续的音符。同一材料节奏的不同要求演奏者能够突出贝多芬个性的音乐内容,在整体稳定的进行中利用节奏的变化突出贝多芬式百折不挠、不曾屈服于悲惨命运的复杂情感。

三、《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一)触键的演奏技巧

一般来说,对音乐作品的塑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钢琴触键。由于时代的推迭,作曲家逐渐对清晰的音色、优美流畅的乐句以及深刻的思想感情引起足够重视,因而创作的作品带有并代表了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音乐气质。如此,触键在这一时期已经有较为明确的要求。

1.颗粒性触键

一说到演奏的颗粒性和清晰度,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传统高抬指、快下键的练习方式,但由于第三关节太过灵活与主动、指尖下键过软,演奏还不能够达到足够干净。本首作品在触键以及节奏方面的难点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三连音。从作品的第21小节开始,三连音的运用占据了20小节,右手重复快速三连音应当采取指尖快速触键的练习方式,尽可能地贴近琴键断奏,迅速地触键后放松,从而弹出比较短促而不虚飘的声音。整个发力的过程越短暂越好,这个过程中手掌、手臂、手腕都要放松,以便在触键的时候只用到手指发力。最后,最重要的是用耳朵听,听音色是否饱满透亮,能否表达出作品的层次性。在演奏时除了三连音的颗粒触键及均匀性,还应当注意左手的旋律,在右手三连音均匀的伴奏中突出旋律的走向,凸显对比与呼应的音乐表现力,并逐渐变强达到一种面对坎坷命运时不安与紧迫的复杂情感。

2.歌唱性触键

钢琴作为一件乐器本身也存在一种技巧,其简化为最通俗易懂的做法就是在弹奏中通过手指的触键来发出想要的声音。歌唱性触键为触键方式中的一种,其简化为最通俗易懂的做法就是在弹奏中通过手指的触键来发出想要的声音,贝多芬在激情的创作中不乏夹杂着些许表达温柔内心的抒情性乐句,这些乐句使得我们需要用歌唱性触键方式来演奏。

演奏者在处理歌唱性演奏段落时,首先要掌握好方法——正确的触键技巧,尽量以低触键深触键为主,辅以手腕、小臂及大臂的推动力量来尝试练习,接着试图演奏出连贯、珠圆玉润般的音色,还要注意乐句连线,情感起伏,最后融合作曲者的创作意图,加上演奏者自身投入的感情。如本首奏鸣曲,歌唱性段落心中的蕴象应是平静,任由狂风骤雨呼嚎我自波澜不惊的坚定信念。

从第75小节开始至第87小节的快速片段或连接中,旋律发展同样具有歌唱性音乐风格,左右手交替演奏主题,用连音线连接起来的和弦提醒着旋律的柔美性,音区的一低一高交错相伴使乐思充满了叙事风格。缓慢且有深度的触键是制造轻柔静谧乐句呼吸的枢纽,在演奏时手指触键面越大,所产生的声音就会越柔和,即运用手指第一关节靠下的部位——手指肚,来接触琴键。手腕做到坚挺和弹性相结合,弹奏时可收放自如来完成歌唱性触键。“摸键”或“揉键”的演奏方式更适宜演奏,通过手腕的起伏带动手指接触键面,这样弹奏出来的声音就相对柔和、抒情,从而表现出本首作品的叙事性与深层次,伴奏声部紧密的八分音符要做到颗粒清晰,并做到在旋律声部下暗流涌动的层次感。

(二)踏板的运用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往往会通过踩下延音踏板而使音乐更具有戏剧性,它是根据音响要求而运用的,在记谱上很难标记清楚,是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由于钢琴作品演奏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演奏者加入自身的理解与情感,从而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不尽相同,踏板的使用也会不同。踏板的运用随时代发展变得多样化和创新性,在钢琴中为演奏的音响效果增色,增强了音乐表演程度的弹性,在一些远距离的跳动和乐句衔接方面,也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随着演奏者轻踩踏板,音响效果呈现出均匀的渐强与渐弱,也使声音更为立体饱满。在突强时踩下延音踏板,则瞬时加剧夸张效果,使得色彩性、戏剧性尤为强烈。

踏板的使用正是由贝多芬从写下第26号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个延音踏板标记开始,逐渐显露出其重要地位的。贝多芬也比较擅长踏板的使用,他对踏板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同时期的海顿和莫扎特,尤其在他的晚期作品中,踏板使用复杂化、频繁化。在他中期作品《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中,踏板的使用也不在少数。开头的琶音和弦就有踏板记号,为了表达情感和引人入胜。

第93小节至98小节的琶音,这段借助踏板的推进逐渐由广板进入快板,虽由挥洒转为紧张的氛围,但旋律背后的音乐大致走向与联系脉动始终存在。这里要注意在做渐弱处理时,要保证清晰的踏板音和平衡性原则,把握好踩踏板的深浅程度。根据不同的演奏情景,合理安排相应的踏板技巧,使最终音响效果呈现出浑然天成的音乐作品形象。演奏者经过多次认知反馈的过程后,通过自我情感理解能够把握音乐的内涵,能够将钢琴踏板运用得更加自如,通过逐渐量化的演奏控制能力变化,构建出一个具有个人魅力及饱满感情的审美空间。

再如,属于第一乐章尾声的第219小节至225小节,尾声通过高声部7小节的d小调主六和弦不断巩固增强结束感,低声部使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来模拟雷声渐渐远去,暴风雨迎来黎明的鼓点。延音踏板由第219小节踩下,随后4小节随着鼓点的延续继续深踩,在第223小节开始缓缓抬起,直至第225小节完全抬起。

结 语

《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巨作之一,拥有贝多芬音乐独特的魅力,这些变化着的休止与切分的节奏使音乐增加了失衡与不稳定因素,他还在本奏鸣曲中尝试一系列音乐表现手法,增强作品故事的丰富性。我们在演奏此曲时要阅读乐谱每一个音符,掌握各种标记,在弹奏中安排适用于自己的指法,遇到弹奏磕碰的地方应着重单手练习、反复练习。有了科学的演奏方法,运用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素养,演奏者便能更好地领悟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真正内涵。

《暴风雨奏鸣曲》留给我们以坚韧不屈对待命运的态度,而贝多芬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也更多地体现在理念上:他为自己而作、为抒发内心情感而作,而不是一味迎合大众审美,尤其是他中期的作品。他本人曾说,音乐应当使灵魂迸发出火花。在继巴洛克音乐之后,他又承袭了海顿和莫扎特的主调作曲方法,在化繁为简的同时丰富了音乐的情感,开创浪漫之先河。他在中期作品的创作中充满了尝试,通过节奏和声等表达着其内心坚韧的力量。这种兼具古典以及浪漫主义的音乐中,将旋律、情感、强弱的美感充分发挥出来的思维、坚固稳定的作曲技巧,无一不使贝多芬成为垂范百世的音乐家。

参考文献:

[1]田恺.贝多芬《暴风雨》的演奏技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2]王达.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李金菁.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1,28(1):89-91.

[4]王安军.图析《暴风雨》首乐章——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J].当代音乐,2017(16):68-72+79.

[5]李月.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不同演奏版本对比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冯津瑜)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艺术特征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及演奏分析
戏剧之家(2017年2期)2017-03-07 12:27:13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48:50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53:50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司鼓在潮剧舞台的作用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7:38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46:27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0: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