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琴
[摘 要] 歌唱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突出,有利于放松学生的身心,在掌握歌唱理论技能的同时,发展节奏感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提高对歌唱教学环节的关注度,采取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歌唱能力等措施,实现歌唱教学的提质增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阐述小学音乐教育中有效提高歌唱教学效果的方法,希望对小学音乐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歌唱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3)12-0079-03
素质教育提高了音乐学科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等。新课改对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歌唱教学模式的滞后性等特点越发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借鉴优秀的经验,利用多种教法营造开放性的歌唱教学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歌唱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等作用,能带给体验者更多的乐趣。以往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课程内容包括歌唱、欣赏乐曲等,注重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贯穿教学全程,可在课上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方式,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地。尤其是在歌唱教学环节,引入欣赏教育等,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加上对学生的歌唱能力训练,使其发声和呼吸等歌唱方法正确。学生通过正确的肢体动作与发声技巧等进行歌唱表演,有利于其真挚情感的有效表达,增强表演的感染力。教材中的歌曲类型较多,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等主题内涵,可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了解音乐风格,切实让学生在歌唱中享受音乐。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歌唱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中的歌曲类型多样,包括抒情和叙事等类型,需要教师透彻了解教材,把握各歌曲教学内容的亮点。根据歌曲的风格和内容等要素,合理运用游戏或图片等教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融入歌唱教学的氛围中。例如学习《童声中国娃》的相关内容时,教学目标包括:通过演唱与律动等活动,感受各地区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在对比中体验中国儿童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背唱《草原赞歌》,表现作品中的自豪感;听唱《中国娃》,认识下滑音和波音等记号,了解记号的作用;根据歌曲分辨“fa”与升“fa”的不同,能够准确地唱出高音;了解琵琶音色与协奏曲的形式;用多种方式尝试表现出中国娃的形象,直观表达内心感受。在新课导入的环节,多媒体播放《敕勒歌》的古诗,引领学生欣赏草原美景。欣赏《草原小姐妹》的插曲,思考音乐的演奏乐器等问题,趁机介绍琵琶的主奏乐器和插曲的故事内容。在讲授《草原赞歌》的歌曲时,引导学生思考“小姐妹保护羊群的力量从哪里来”等问题,提高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要求学生在听范唱时思考“感受到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情绪和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识谱,跟随伴奏哼唱歌谱,思考“歌曲中的不同音”“最低音和最高音是哪个”“全曲可划分为几句”等问题。再组织学生展开接龙唱谱、用“lu”哼唱旋律、熟悉歌词和演唱歌曲等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学习。
其次,加强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包括教师的范唱与播放录音等。在初次聆听和再次聆听的环节,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艺术构成要素,结合问题思考,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采取律动教学法,使其深入把握歌曲的情感。利用肢体语言辅助歌唱学习,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音准等问题。例如在学习如何演唱热烈情绪的《敲起我的小木鼓》歌曲时,可以通过歌唱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教师准备小木鼓、录音机等教具;准备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准备教学PPT或课件,以便更好地呈现歌曲。在歌唱热身的教学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伸展、转圈等简单的身体活动,缓解身体疲劳,为唱歌做好准备。在听唱环节,学生跟唱教师播放歌曲的录音,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其掌握歌曲。引导学生关注反复记号,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边唱边按节奏跺脚与击掌,掌握歌曲的节奏。在表演环节,学生分组完成唱歌、跳舞、表情等表演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互动环节,教师可设计猜歌名、唱歌比赛等游戏,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在总结环节,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再次,采取激励教学法,树立歌唱表演的信心。教师采取激励式教学法,关注和肯定学生在歌唱表演中的点滴进步,使其在师生互动中学习如何欣赏和赞美他人。教师提供学生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使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歌唱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好一个土娃子》歌曲时,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装饰音的作用”等问题,讲解并要求学生熟记各装饰音的名称。鼓励学生演唱各装饰音,体验装饰音的唱法,意识到装饰音在增加歌曲地域风情等方面的作用。学生跟随录音哼唱歌曲,师生合作,通过齐唱或领唱等形式演唱。学生配合音乐,用手绢花等道具跳秧歌舞。将《好一个土娃子》的两句衬词比作成海浪与海风的声音,引导学生听辨后模唱,唱准大三度和小三度的音程。由于歌曲的节奏和结构多变,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建议采取分句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唱。鼓励学生创意表达,用不同的方法演唱歌曲,表达出对大海难舍难分的情感。
最后,教师范唱。教师范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歌唱学习中感受和理解及表现音乐。范唱教学方法如下:一是教师范唱。教师的节奏和音准规范,音乐风格表现到位。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和口形及肢体动作等,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起到歌唱时启示性的诱导效果。二是录音范唱。录音范唱的吸引力更强,可准确展现歌曲。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光盘的范唱音色、伴奏和音响效果等更加理想,尤其是声音的强弱与高低等差异,丰富音乐表现力,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学生范唱。学生范唱有利于掌握艺术语言,培养乐感,激发表演的欲望,获得审美的满足感。学生聆听他人的演唱,在反复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例如《黄河留下威风鼓》,歌曲风格振奋人心,气势宏伟。歌曲采用有黄土高原风味的高亢音调,穿插说唱音乐的数板,让作品的民族神韵突出,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学生听完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跟着录音歌唱,结合“日子越打越红火”的歌词,体会歌曲中的整体气势。
(二)培养歌唱能力
首先,加强呼吸方法指导。歌唱时的呼吸与自然呼吸方法不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歌唱时声音的表现力。气息支撑着情感的表达和声带的振动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呼吸方法指导的重视,让学生了解各唱法下的气息运用方式。实际上,多数小学生的音乐基础不扎实,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授课和育人,包括歌唱技能和音乐鉴赏力等方面。尤其是在歌唱教学模块,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学生歌唱技巧和方法的培养,此过程复杂烦琐,对气息运用的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轻松攻克学习难点,还需采取便于学生直观生动学习的教法。例如《银色的桦树林》,歌曲的风格舒展,旋律由高往低下行,引导学生用一只手的食指,由肚脐的部位向上划“彩虹状”,并打开口腔,让学生身体放松,自然地进行深呼吸,支撑歌唱发声。尤其是在高音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歌唱式的朗诵方法,快速投入歌唱的状态,或是用轻柔的声音哼唱,保护学生的声带。这也需要学生坚持训练,逐渐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其次,正确的咬字吐字。歌曲的风格和情绪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歌唱时的咬字吐字要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歌唱发音按照语言规律组合进行,要求富有穿透力和弹性且清晰。声母要求发得凝聚有力且短促,与韵母自然连接,让韵母更加优美和丰满。教师注意学生声韵母的配合,确保学生发声字正腔圆。可以通过字和声的组合练习方式,确保唇、齿、舌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在歌唱时,生动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训练歌曲的咬字吐字,使其掌握发音特点与方法。例如在学习《绿色的祖国》时,教学难点是清晰的咬字吐字,准确演唱歌曲中的临时变化音和附点节奏。该作品优美活泼,全曲中速,四二拍子,咬字吐字相对轻巧,声韵母的连接灵活且轻快,嘴的动作较快且小一些。抒情的歌曲,声韵母的过渡柔和连贯;雄壮的歌曲,声韵母的过渡更加有力和结实。为增强歌唱时的色彩,需加强对高潮位置和逻辑重音的处理,也与歌曲旋律的顶点及上下行和强弱拍位置有关。歌唱时字段句要求布局合理,以情感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为出发点。教师在学生咬字吐字的训练中,要求学生清晰咬字吐字,但不能将字唱死,更不能零散地分割字句,确保感情表达的自然性。
通过以字行腔,以情带声,借助规范的发音,准确表达歌曲的意境。
咬字吐字的练习相对枯燥,建议和歌唱一起练习。教师要求学生记住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了解发声的原理,在反复的歌唱和练声中,把握歌唱的规律,最终确保歌唱器官的协作,进入良好的歌唱状态,达到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
再次,学习曲式结构和主题内涵。歌曲的艺术形象也受曲式结构的影响,需要学生在歌唱前了解曲式结构的创作手法。歌唱前了解歌曲的主题内涵,对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代入感,再在歌唱中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例如《谁说女子不如男》,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的音乐结构,由“7+7+4+7”的A段四个乐句、“4+4+4+4+4+5”的B段六个乐句、“4+4+7”的C段三个乐句构成。豫剧旋律的方言与歌词紧密结合,四度或五度跳进的旋律居多,组成了极具豫剧特色的旋律特征。学生能够跟唱歌曲,辅以身段动作,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学生要想唱出韵味,需要先学习方言,把握方言和唱腔的关系,确保方言发音准确,根据方言的发音去唱,可确保歌唱的韵味。引导学生模仿大师的唱法,感受其字正腔圆的唱腔特点和细腻大方的表演特点。学生通过歌唱教学,了解了豫剧的剧种,感受豫剧行腔韵味的音乐风格。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识谱,尤其是先唱歌、后识谱的教法。一是先让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再通过唱歌体验,轻松突破歌谱中的难点。学生先唱歌、后识谱,能够降低识谱的难度。二是帮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在歌唱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用独特的声音表现音乐,拓展其表现自我的空间,使其情绪状态自然过渡到识谱的学习环节,可降低理解歌谱的难度。例如在学习《碧野金山》的相关内容时,教学内容是听《在那东山顶上》,感受藏族音乐的特点,包括深长悠远等;通过学唱歌曲,准确歌唱《小黄鹂鸟》。在学唱歌谱环节,教师弹奏歌曲,要求学生用“lu”哼唱,整体声音有竖起来的感觉;教师引领学生分乐句唱谱,强调注意要点,如二四拍的强弱规律等;突出学习的重点,如10~13小节,带领学生体验放声歌唱。教师逐句教唱,强调七拍长音;教师借助手势语言,引导学生了解七拍和下滑音;组织学生展开歌唱比赛,教师给予评价,了解学生在歌唱的流畅性和连贯性等方面的表现。教师播放伴奏音乐,要求学生跟唱。
(三)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有促进学生反思学习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在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使其了解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互评环节,学生发现和学习对方的优点,互相分享有效的歌唱学习策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学习策略,更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通过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状态和程度、回答问题、演唱音色音量等评价指标,关注和肯定学生在歌唱学习环节的点滴进步。教师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收集学生的意见想法,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等,使其更加贴合学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评价和纠正气息不足等歌唱问题,形成相互帮助和学习指导的良好氛围。教师不统一评价标准,了解学生在悟性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实现学生歌唱潜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深入挖掘。教师从多个侧面和角度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各基础层次学生的潜能。对于音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跟着大家的音调一起向前,夸奖其唱歌认真和投入;对于内向的学生,多鼓励其参与歌唱表演活动,激励其越来越好,让其看到自身的进步。教师采取适当的评价模式和激励方法,如奖励粘贴等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歌唱教学活动。
结 语
影响音乐歌唱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歌唱技巧的把握等,这也是歌唱教学改革的重要着手点。教师应根据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音乐结构、曲谱和旋律等构成要素;通过多种演唱形式,了解学生歌唱学习方面的不足;优化教学评价形式,及时辅导学生有效学习;了解学生的意见反馈,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周葳葳.走向众声喧“华”[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2]罗稀子,耿劲松.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J].艺术评鉴,2021(5):94-96.
[3]欧阳平方.扎根传统、耕耘多声、构建体系——樊祖荫先生学术研究理路及其当下意义[J].当代音乐,2019(10):1-7+190.
[4]邢祎雯.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5]田攀.“注意”在歌唱训练中的影响及其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张小军.“生活化的”歌唱呼吸及教学手段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7]徐琨.关于“唱在气息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刘东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