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关前满洲乌苏氏家族旗籍演变考证

2023-04-29 00:44刘楠楠木贤道

刘楠 楠木贤道

[摘 要] 乌苏氏家族世居于瓦尔喀、讷殷、海兰、长白山等地,是清代著名的满洲军功世家。乌苏氏在归附后金(清)政权后,隶属于不同旗籍。由于八旗制度下旗主与旗人紧密的隶属关系,因而乌苏氏家族成员所属旗籍的变化直接影响家族的政治地位。文章尝试对乌苏氏家族旗籍演变及典型人物事功加以梳理,以期对深入研究乌苏氏家族及清初政治相关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 乌苏氏;旗籍;清初政治;满洲军功家族

[中图分类号] K2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3)03-0019-08

乌苏氏家族是清代著名的满洲军功世家,其先祖居于乌苏里江上游,随着家族人口不断繁衍生息,氏族成员迁徙各地,主要分布于瓦尔喀、讷殷、海兰、长白山、安楚拉库等地。[1]451-458明清鼎革之际,乌苏氏族成员陆续归附努尔哈赤,编入八旗,隶属不同旗籍,氏族首领任牛录章京。牛录是八旗组织的基本单位,牛录管理者称为牛录章京(又称“佐领”),多由归附的氏族首领担任,牛录成员主要由氏族成员组成。因此家族中担任牛录章京之人所在的旗籍,即是这一家族支系所在的旗籍。乌苏氏家族在归附后金(清)政权后,其隶属旗籍随着时局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八旗制度下旗主与旗人存在紧密的隶属关系,因而乌苏氏家族成员不仅在最初归附时所属旗籍影响家族的政治地位,更改旗籍后所归附的旗主也决定着家族的政治地位。基于此,笔者着重对清入关前各地乌苏氏支系的旗籍隶属情况加以梳理、考证,以期对深入研究乌苏氏家族及清初政治相关问题有所裨益。

一、讷殷地方乌苏氏支系旗籍演变

讷殷地方大致位于今松花江上源头道江流域,居于此地的乌苏氏主要有塔蒙阿、舍泰、宝柱、鄂尔布等家族支系。其中,以塔蒙阿支系最为显赫,塔蒙阿支系中又以岱蒙阿、萨禄为代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该氏族“系国初来归之人”[1]454。可见,讷殷地方乌苏氏归附努尔哈赤时间较早。

(一)讷殷地方乌苏氏支系塔蒙阿一族旗籍演变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关于讷殷地方乌苏氏的相关记载中,塔蒙阿支系的世职承袭及事迹内容占很大篇幅,并且对舍泰、宝柱等支系人物的介绍也是以与塔蒙阿同族关系展开的。但是,在清入关前的歷史文献中,却未见塔蒙阿其人,仅有关于其子孙岱蒙阿、萨禄等人的记载。据《八旗通志》初集记载,乌苏氏萨禄之父岱蒙阿(即塔蒙阿之子)“率宗族兄弟及乡人来归”[2]4800可以猜想,塔蒙阿或是跟随其子岱蒙阿归附努尔哈赤,或是在宗族归附前早已亡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讷殷地方乌苏氏时之所以以塔蒙阿为中心,可能是由于乾隆帝在下令组织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际,为收集满洲、蒙古等各氏族材料,令各氏族成员上报本氏族情况,岱蒙阿及其宗族兄弟遂共同以父亲塔蒙阿为中心人物上报讷殷地方乌苏氏族情况。

在《内阁藏本满文老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记载中,入关前有两位同名为岱蒙阿之人。一位是乌苏氏,另一位是赖布氏。据《内阁藏本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十一年(1626)五月1,在努尔哈赤授予各官员的敕书中,授予岱蒙阿的敕书列于正蓝旗下。敕书记载:“戴孟阿(岱蒙阿),因恪尽厥职,不违指令,着为备御。”[3]250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赖布氏岱蒙阿世居佛阿拉地方,正黄旗人,天聪朝归附后金。[1]596而敕书中记载的岱蒙阿于天命年间已经归附努尔哈赤,且隶属正蓝旗。赖布氏岱蒙阿与此不符。因而可以推测所受敕书的岱蒙阿应为讷殷地方乌苏氏岱蒙阿。《八旗通志》初集记载,“太祖高皇帝初创立牛录,即将其所携丁壮编一牛录,令(岱蒙阿)管之”[2]4800。

万历三十四年(1606),努尔哈赤建立四旗,创立牛录。[4]20因而岱蒙阿管理的这支牛录大约在万历三十四年编入四旗中的蓝旗,此牛录成员为讷殷地方乌苏氏岱蒙阿族人。天命年间,努尔哈赤继室衮代之子莽古尔泰为正蓝旗旗主。岱蒙阿所管理的牛录隶属正蓝旗,由莽古尔泰直辖。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莽古尔泰仍为正蓝旗旗主。天聪六年(1632),莽古尔泰死后,莽古尔泰同母弟德格类继任正蓝旗旗主,岱蒙阿所管牛录又归德格类所属。《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讷殷地方乌苏氏塔蒙阿条目下记载,此家族支系旗籍隶属原是“由镶黄旗改隶”[1]450-458可知,岱蒙阿所管牛录曾由正蓝旗改隶镶黄旗。旗籍的改隶究竟是在何时?杜家骥先生所著《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一书中写道,皇太极曾将莽古尔泰正蓝旗十个牛录的护军编入豪格镶黄旗下行走。[5]133后来,皇太极将豪格的镶黄旗改为新正蓝旗。[5]139而岱蒙阿所管牛录隶属镶黄旗后,改隶镶白旗。[1]450-458由此可知,岱蒙阿所管牛录并非是编入豪格镶黄旗下的十个牛录之一。皇太极继位后,逐步削弱四大贝勒之一莽古尔泰的权力,与莽古尔泰矛盾加深。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追论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济三兄妹罪名。杜家骥先生指出,皇太极将正蓝旗收归己有,混入皇太极所领正黄旗,重组为正黄、镶黄二旗。[5]139岱蒙阿所管牛录即是先混入皇太极的正黄旗,而后在正黄、镶黄二旗重新组编后,隶属于镶黄旗下,由皇太极直接统领。

《满文内国史院档2-1》崇德四年(1639)四月二十四日条记载,满文罗马字转写如下:

ineku tere inenggi, kubuhe suwayan i temuru akū oho, bursahai be weile bahafi waha manggi, ini gūsai ejen baintu(空抬)dele wesimbuhe, dergi hesei, temuru i funde salu be untuhun niru bo?ome sindaha, bursahai funde sereng be untuhun niru bo?ome sindaha.2

汉文译文如下:

是日,镶黄旗特穆鲁卒,布尔萨海获罪诛之。本旗固山额真拜音图奏闻。上命萨鲁(萨禄)代替特穆鲁管理牛录,塞冷代替布尔萨海管理牛录。1[6]415

根据《钦定八旗通志》旗分志记载,最初由岱蒙阿宗族兄弟及同乡所编立的牛录“始以代孟阿(岱蒙阿)管理,代孟阿(岱蒙阿)年老辞退,以代苏之子特穆禄管理。特穆禄故,以代孟阿(岱蒙阿)长子萨禄管理”[7]183。岱蒙阿所管牛录是以牛录成员之间有血缘、地缘的方式编立而成的,因而牛录成员的关系紧密,管理牛录的长官牛录章京也是同族或同乡之人。由此可知,《满文内国史院档》记载的“上命萨鲁(萨禄)代替特穆鲁管理牛录”中的萨禄、特穆鲁皆是讷殷地方乌苏氏人。2岱蒙阿因“年老辞退”,[7]183特穆鲁接管该牛录后,一直管理此牛录至崇德四年(1639)四月二十四日,并且在此之前此牛录已经隶属镶黄旗,归皇太极直辖。特穆鲁亡故前,曾任户部副理事官。3[6]414另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崇德四年(1639)十一月初八日条记载:“遣镶黄旗索海,正黄旗穆成格,正红旗叶克书,镶红旗雍顺,正白旗拜,镶白旗萨木希喀,正蓝旗伊逊,镶蓝旗罗奇及其属下章京镶黄旗喀喀穆、龚衮、巴山、和讬、翁噶岱、萨鲁(萨禄)、朗图……,率每牛录阿礼哈超哈十二名,往征索伦。”[6]441-442崇德五年(1640)三月,出征主帅萨木希喀、索海遣人汇报出征索伦军情[8]675-676可知,至少于崇德五年(1640)萨禄出征索伦之时,该牛录一直隶属镶黄旗,这支牛录后被整编为镶白旗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一佐领,即隶属镶白旗,此牛录经由镶黄旗改隶镶白旗。

(二)讷殷地方塔蒙阿一族代表人物萨禄考辨

崇德四年(1639)十一月初八日,皇太极派遣萨木希喀、索海为主帅领兵出征索伦。此次出征,牛录章京萨禄亦领其牛录中十二名阿礼哈超哈4随军往征。崇德五年(1640)三月初八日,萨木希喀、索海遣人奏报出征索伦军情。大军行至忽麻里河后,分兵行动。其中,委派阿哈尼堪巴山、郎图、萨禄率领两甲喇兵,进攻挂喇尔屯。[8]675-676崇德七年(1642),清兵攻打锦州,萨禄同曹海进击松山马兵,又与巴山一同进击洪承畴的三营兵。出边之时,与鳌拜一同击败明朝的吴总兵。顺治元年(1644),萨禄跟随多尔衮入关,追击流贼至庆都县。[2]4800同年十一月十一日,萨禄任礼部理事官。[9]106-107顺治二年(1645)正月二十八日,议叙攻克燕京、锦州等处官兵功劳,萨禄获赐牛录章京世职。[10]122-123顺治三年(1646)正月,跟随何洛会进击流贼于商州,“以云梯攻西平縣,首先登城,克之”[2]4800。顺治七年(1650)、九年(1652),世职最终加为一等阿达哈哈番(汉文为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2]4800。顺治九年四月初四日,萨禄之弟希复纳承袭世职。[11]499

值得注意的是,在《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众臣发誓书”中,记载有一名为萨禄的游击,原文如下:

游击萨禄,蒙汗恩养该杀之身,授以游击之职。……受领汗牌,定以汗之法纪秉公管理游击我之一甲喇兵。……诚若不违汗训谕之公正法纪,则我子孙世代将因汗之慈爱而享富贵。[3]283

此档案记载的萨禄是否为乌苏氏萨禄?据《内阁藏本满文老档》天命七年(1622)三月十五日条记载:“自广宁来书云:‘萨禄所携户口之男丁一百零七人、妇女六十六人、幼稚三十七人,共二百一十口,马八匹、牛九头、驴十八头……。”[3]133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攻陷广宁,此条档案很有可能记载的是广宁之役中降服的萨禄。萨禄归降后,他被授予游击之职,因而“众臣发誓书”中才会写道“蒙汗恩养该杀之身”。天命八年(1623)二月初六日,努尔哈赤“按有职者之名升降其职”,[3]151萨禄由三等游击降为备御。由此可知,这份未记年月的萨禄发誓书应记载于天命七年(1622)三月十五日至天命八年(1623)二月萨禄降为备御期间,更有可能是在天命七年。“众臣发誓书”还记载了副将叶臣希汉的发誓书,[3]283与萨禄的发誓书相比,除了世职称谓不同外,内容完全一致。可以猜想,叶臣希汉与萨禄同一时间自广宁归附努尔哈赤,敕书记录时间也在天命七年。前文已述,乌苏氏萨禄活跃于崇德四年以后,他出任牛录章京、管理牛录事务始于崇德四年(1639)四月,因而可知,天命年间记载的萨禄并非是乌苏氏萨禄。

二、海兰地方乌苏氏支系旗籍演变

海兰地方乌苏氏因分布于海兰河而得名。海兰河,又名海兰江,为图们江支流,南邻朝鲜。海兰地方乌苏氏主要有阿兰、外图、席尔布、阿哈占、楞柱等支系。其中,楞柱支系最为显赫。辽阳穆家坟即为楞柱家族支系墓葬群。海兰地方国初归附努尔哈赤的代表人物是楞柱之孙扎努。

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颁发给各官员敕书。1《内阁藏本满文老档》天命十一年(1626)条镶黄旗下记载:“札努阔尔昆,因恪尽厥职,不违指令,着为备御。”2[3]242满文拉丁转写为:janu korkon be, afabuha weile be mutembi, joriha jurgan be jurcerakū seme beiguwan obuha.[12]386虽然名字略有差异,不过,此处记载的札努阔尔昆可能就是海兰地方乌苏氏楞柱的孙子扎努。天命年间,扎努隶属镶黄旗下,由努尔哈赤直接领属。在颁发给八旗卦尔察部、隶属镶蓝旗下人员敕书的档案中,亦出现名为扎努之人。[3]255-256此扎努自卦尔察部归附,隶属镶蓝旗,与镶黄旗下扎努实属两人。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扎努的祖父楞柱与长白山地方乌苏氏僧住塔礼为同族。[1]455卦尔察与海兰实为两地,因而可以断定自卦尔察部归附之扎努并非乌苏氏扎努。

天命八年(1623)二月初七日,努尔哈赤于八旗内设置都堂八员、每旗各设审事官二员、蒙古、汉审事官各八员、为贝勒挂文启示者四员。乌苏氏扎努被委任为镶黄旗“为贝勒挂文启示者”3,其余三人为满都赖、杨善与吉苏。“为贝勒挂文启示者”满文转写为:beisei bithe monggolifi gisun tuwakiyara niyalma .[12]248努尔哈赤在旗内设置“为贝勒挂文启示者”意在监督旗主,令其约束自身言行。杜家骥先生通过每旗设四名“为贝勒挂文启示者”,推断当时八旗各旗皆有一旗主,努尔哈赤已经安排多铎、阿济格分别为镶黄旗、正黄旗旗主。[13]21天命十年(1625)八月初一日,努尔哈赤派遣游击署副将侍卫博尔晋、备御卫齐、扎努等率兵两千人出征东海南路虎尔哈部,“降其五百户而归”。[14]128

皇太极即位后,于天聪元年(1627)正月初八日派遣阿敏、济尔哈朗诸贝勒兴兵讨伐朝鲜,[15]460并用兵毛文龍居处铁山,扎努随军负责传递后金与朝鲜的往来文书。

天聪五年(1631)二月,扎什塔、满都虎等人受命赍书往驻宁古塔扎努处。书信中写道:

汗曰:为粮石事曾派人往朝鲜王处,请给hūwaliya数石。等语。未言数额,给几取几。为贸易事,听尔交易。再,尔为使臣往来行走,带人勿过十人。凡行贸易,若不如此禀报,则高丽人不晓何使臣何贸易。[16]

满文罗马字转写如下:

《ara》juwan duin [ninggun]de, ningguta de tehe janu korkon de, …… bithe i gisun, han hendume, solho wang de jeku i jalinde takūraha bihe, hūwaliya i te emu udu hule bure sehebi, ton be henduhekūbi, bure be tuwame gaisu, hūda?ara jalin si gisurefi hūda?a, jai janu si amasi julesi elcin doroi gisureme yaburede juwan niyalma i dabala fulu ume yabure, gūwa geren hūdai doro i yabukini, uttu ilgarakū oci ya elcin ya hūda solho ulhirakū.1[17]34

可知,此时扎努驻于宁古塔,并以使臣身份负责与朝鲜贸易之事。书信中所称之扎努廓尔坤(janu korkon)与扎努(janu)自然是同一人。又据《内国史院档天聪五年》记载,天聪五年(1631)三月二十日,往征瓦尔喀的孟阿图、吴巴海等带领军队携归附户口、俘获物返回。扎努参与了此次征讨,受赏女人一口。[17]98[18]天聪六年(1632)二月二十九日,扎努因与张道台军队战斗时临阵退缩而革职,并依律罚赎。[19]66-67同年九月初八日,石国柱、雅西塔率扎努等九大臣,领兵六百人驻守盖州。[15]658皇太极执政时期,驻守边地期满的大臣需到盛京接受考绩,根据驻守期间捕获逃人、船只数量及城池、器械整修情况予以奖惩。崇德元年(1636)四月初八日,扎努与雅西塔、董阿密等诸位大臣在驻守盖州期间,捕获二百六十名逃人,因而各赏马一匹。[15]690崇德三年(1638),正白旗章京扎努与其他十六名章京一同督修锦州一带军台等处,由于“填夯极差,以致毁坏”,因而十七章京皆以“饿禁三昼夜”作为惩处。[6]360可知,此时扎努已由镶黄旗改隶正白旗,并担任牛录章京一职。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扎努一支最终隶属正蓝旗。可推测,扎努所管理的牛录很可能是后来隶属于满洲正蓝旗第五参领第八佐领的牛录。“此公中佐领,原系国初编立,初次以扎努管理。”[7]259这一佐领后由王府长史查塔管理。牛录章京经过几次更易后,曾交由多善管理。多善应是乌苏氏昭善,是扎努之子或扎努兄弟之子。[1]455

《辽阳碑志选》(第2集)收录《敕封贾弩碑》碑文,现将其文摘录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尔贾弩乃东京拜他喇布勒哈番品级加一级穆清格之父,义方有训,式谷无惭。……兹以覃恩,赠尔为通议大夫,拜他喇布勒哈番品级加一级,锡之高命。

……尔东京拜他喇布勒哈番品级加一级穆格母佟佳氏。伟范克瑞,胎教居身教之先。慈训维勤,能爱在能劳之后。宜沛□貤封,用昭母德。兹以覃恩,赠尔为淑人。

大清康熙拾陆年岁次丁巳孟冬吉旦立[20]39-40

此应为扎努之子穆清格于康熙十六年(1677)为扎努树立的石碑。此碑原在辽阳市安平公社穆家村后穆家坟,后存放于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2碑高226厘米,宽87厘米,为龟跌座。碑阳撰刻汉文,共8行,满行楷书38字。碑阴撰有满文,碑额篆书题“敕封诰命”四字。从碑文中可知,扎努及其子孙居住于东京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去世前扎努的世职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品级加一级。康熙朝,穆清格任职城守尉。[1]455康熙帝为表彰穆清格,追赠穆清格父母。追赠扎努为通议大夫、拜他喇布勒哈番加一级,追赠穆清格之母为淑人。由扎努之妻为佟佳氏可知,乌苏氏与佟佳氏两个满洲氏族存在联姻关系。另外,穆彦威主编的《辽阳满族乌苏氏宗谱》《满族乌苏氏宗谱》收录有康熙帝颁发给穆清格及其祖父孟古纳的两份敕书,两书记载由于抄录讹误,内容略有差异。3

三、长白山地方乌苏氏支系旗籍演变

长白山地方乌苏氏分布于今长白山一带,主要有僧住塔礼、布尔图喀等支系。其中,以僧住塔礼支系最为著名。

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授予各官员敕书。1其中,授予胡希里的敕书在镶黄旗下。《内阁藏本满文老档》记载,“胡希里,原系海兰路之大臣,因弃地来归有功,免一次死罪,子孙世代勿绝恤典。”[3]242此处记载的胡希里应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的“世居长白山地方”乌苏氏僧住塔礼之孙瑚西里。[1]456虽然僧住塔礼一族世居长白山,不过,僧住塔礼与海兰地方楞柱是同族。[1]456僧住塔礼一族可能是原本居住在海兰地方,后来迁居至长白山地方。胡希里隶属镶黄旗下,由努尔哈赤直辖,管理由海兰地方人丁编立的牛录。[7]259《内阁藏本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六年(1621)四月十二日,在攻占辽东城壕时,胡希里与精古勒达等五人临战退逃。“此五人皆论死。报知于汗,汗宥其死,尽没其赏物,革五牛录额真之职。”[3]70可能是由于胡希里此次临阵退逃,原来由胡希里管理的牛录交由其伯父之子尼隆阿管理。后由胡希里之子邦纽管理此牛录。[7]259据《内阁藏本满文老档》天命九年(1624)条记载,“汗曰:‘着胡希吞于十年后与众人列坐。雅兰章京、阿布彦章京、察木布章京、邦纽章京,准各折九两之罪,列为十三等。拜西、卓勒毕、成苏尼在乌拉各被伤一处,准各折七两之罪,列为十四等。”[3]228可知,邦纽已任章京之职,他接管该牛录的时间是在天命九年以前。又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崇德三年(1638)二月十九日条记载,朝鲜国王李倧奉皇太极之命,派遣朝鲜人员前往蒙古地方贸易。邦纽与达扬阿、达盖、硕博贵三名章京一同监市。[6]284此时,邦纽隶属正白旗。努尔哈赤死后,多铎成为镶黄旗旗主。皇太极继位后,镶黄旗改称正白旗,多铎为正白旗旗主。可以猜想,邦纽管理的牛录就是在皇太极继位后由镶黄旗改隶正白旗,仍归多铎直辖。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初十日,“驻江宁府镶白旗协领邦纽病故”[21]340。邦纽亡故时,已由正白旗改隶镶白旗。邦纽是在何时改隶镶白旗?杜家骥指出,崇德八年(1643)十月,多尔衮夺取多铎十五牛录入自己所领的镶白旗,后将镶白旗与多铎正白旗互易旗纛。于是,多铎所属十五牛录隶属镶白旗,旗主仍为多铎。[22]邦纽及其所管牛录应该是在崇德八年十月的改旗事件中,由正白旗改隶镶白旗的,仍由多铎直辖。据杜家骥分析,顺治初年,多尔衮逐步将正蓝旗中豪格属下牛录调入多铎镶白旗及自己的正白旗下。镶白旗人则调入正蓝旗。[23]在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邦纽死后,邦纽曾管理的牛录由多铎之镶白旗调入正蓝旗下。邦纽所领这一牛录整编为正蓝旗满洲第五参领第十一佐领。[7]259康熙二十一年(1682),这一佐领在由邦纽之孙布尔海管理时,又分编出一佐领,即正蓝旗第五参领第一佐领。[7]256-257

四、瓦尔喀地方乌苏氏支系旗籍演变

瓦尔喀地方大致在今长白山、图们江流域,南邻朝鲜。各地方乌苏氏中,以瓦尔喀地方乌苏氏最为显赫。主要有托尔阔、德色特、阿什屯、噶哈善、僧色克、达尔布、赛图等支系。众多支系中,又以阿什屯、托尔阔支系最为著名,季思哈、吉普喀达兄弟二人为主要代表人物。

努尔哈赤时期,季思哈初隶努尔哈赤之黄旗,继隶努尔哈赤之镶黄旗。天聪元年(1627),多铎继承努尔哈赤之镶黄旗,与皇太极互易旗纛,此旗被改称为正白旗,季思哈的旗籍因之发生改变,隶属于正白旗,多铎为季思哈的领主。吉普喀达作为冯家路大人,在努尔哈赤时期“率本屯人越白山来归”,[2]3987与兄长季思哈旗籍相同,先后隶属努尔哈赤之黄旗及镶黄旗。天命六年(1621),吉普喀达在奉集堡之战中中炮身亡[2]2898。同年,吉普喀达之子瓜尔察承袭其参将世职。《内阁藏本满文老档》记载:“因(吉普喀达)功仍授其子参将”[3]58。《清太祖实录》天聪八年(1634)十二月二十日条记载,“因(吉普喀达)于奉集堡陣亡,授其子瓜尔察为二等甲喇章京,仍准袭三次”[24]282。崇德三年(1638)七月二十三日,瓜尔察病故,其弟尼满承袭二等甲喇章京世职。[6]340吉普喀达之子在天聪年间应与季思哈一支一样,隶属正白旗。多尔衮辅政时期,季思哈、吉普喀达之族众先隶属多尔衮之镶白旗,多尔衮与多铎互易旗纛后,转隶属正白旗,旗主仍是多尔衮。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没收正白旗,季思哈及吉普喀达后裔所属牛录归皇帝直辖。康熙十四年(1675),二人家族旗籍再次发生改变。据《八旗通志》初集记载:“纯亲王隆禧着在镶白旗。……于纯亲王,将正黄旗满洲旗分鄂莫克图佐领……,正白旗穆舒浑佐领、讬进佐领,……所属拨给。”[2]4-5穆舒浑、讬进为季思哈、吉普喀达二人后裔。可见,康熙帝将二人后裔所管理的两个牛录拨给纯亲王隆禧,二人家族旗籍最终归属镶白旗。1

五、结 语

乌苏氏家族作为满洲军功世家,在归附努尔哈赤后编入八旗,隶属于不同旗籍。由于八旗制度下旗主与旗人紧密的隶属关系,因而乌苏氏家族成员旗籍的变化直接影响家族的政治地位。

讷殷地方乌苏氏蒙阿支系最为显赫,代表人物有岱蒙阿、萨禄。岱蒙阿归附后,由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直辖。莽古尔泰死后,岱蒙阿及其所管牛录隶属德格类。皇太极将正蓝旗收归己有后,岱蒙阿所管牛录先混入皇太极的正黄旗,正黄旗、镶黄旗重组后,又隶属于镶黄旗,由皇太极直辖。岱蒙阿长子萨禄接管牛录后,依旧隶镶黄旗,后改隶镶白旗。

海兰地方乌苏氏楞柱支系最为显赫,代表人物是扎努。天命年间,扎努隶属于镶黄旗。皇太极统治时期,扎努及其所管牛录由镶黄旗改隶正白旗,这一牛录最终应是隶属满洲正蓝旗第五参领第八佐领。今辽宁省辽阳市穆家坟即为楞柱家族支系祖坟。

长白山地方乌苏氏,以僧住塔礼支系最为著名,代表人物是胡希里、邦纽。胡希里隶属于镶黄旗。努尔哈赤死后,多铎继任镶黄旗旗主。皇太极继位后,镶黄旗改称正白旗,旗主仍为多铎。胡希里所管牛录先后由其伯父之子尼隆阿、其子邦纽管理,该牛录在皇太极继位后由镶黄旗改隶正白旗,由多铎直辖。经过崇德八年十月的改旗事件,邦纽及其所管牛录由正白旗改隶镶白旗,仍由多铎直辖。顺治三年(1646)邦纽死后,这一牛录由多铎之镶白旗调入正蓝旗下,整编为正蓝旗满洲第五参领第十一佐领。

在各地方乌苏氏中,瓦尔喀地方乌苏氏最为显赫。以阿什屯支系最为著名。季思哈、吉普喀达是瓦尔喀地方的杰出人物。努尔哈赤时期,二人的旗籍隶属黄旗、镶黄旗。皇太极时期,二人所管牛录归于多铎之正白旗。多尔衮辅政时期,先隶镶白旗,继隶正白旗。多尔衮死后,牛录由顺治帝直辖。康熙十四年(1675),二人家族旗籍最终归属镶白旗。

乌苏氏家族在后金(清)政权建立、发展过程中崛起,为清政权浴血奋战、开疆拓土,构成了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力量。厘清乌苏氏家族的旗籍演变是进一步研究乌苏氏家族与清政权关系的前提基础,有助于对乌苏氏家族人物的政治、军事活动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同时也为探讨汗权与旗权斗争、八旗基层组织运作等相关问题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1]辽宁图书馆古籍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影印本)[M].沈阳:辽沈书社,1989.

[2]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M].李洵,赵德贵,主点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藏本满文老档:汉·满.太祖朝·汉文译文[Z].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4]增井宽也.マンジュ国《四旗制》初建年代考[J].立命馆东洋史学·第32号,2009:1-30.

[5]杜家骥.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7]钦定八旗通志:卷7[Z].李洵,赵德贵,周毓方,等,主校.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8]中华书局.清太宗实录:卷51[Z]//中华书局.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9]中华书局.清世祖实录:卷11[Z]//中华书局.清实录: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中华书局.清世祖实录:卷13[Z]//中华书局.清实录: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中华书局.清世祖实录:卷64[Z]//中华书局.清实录: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藏本满文老档:汉·满.太祖朝·罗马字母转写[Z].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13]杜家骥.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中華书局.清太祖实录:卷9[Z]//中华书局.清实录: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藏本满文老档:汉·满.太宗朝·汉文译文[Z].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一)[J].历史档案,2000(4):7.

[17]内国史院档天聪五年Ⅰ[Z].柳泽明,加藤直人,楠木贤道,等,译注.东京:东洋文库,2011.

[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J].历史档案,2000(4):7.

[19]盛京刑部原档[Z].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20]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碑志选:第2集[M].辽阳:辽阳市文物管理所,1978.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2]杜家骥.清初两白旗主多尔衮与多铎换旗问题的考察[J].清史研究,1998(3):1-11.

[23]杜家骥.顺治朝八旗统领关系变化的考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10-18+39.

[24]中华书局.清太宗实录:卷21[Z]//中华书局.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 王金玉】

A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Bannermens Belonging to the Eight Banners of the Members of the Usu Clan before 1644

LIU Nan1,2,KUSUNOKI Yoshimichi3

(1. The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of Ethnology,Guangxi Minzu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6,China;2.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Bohai University,Jinzhou,Liaoning 121000,China;3.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Usu clan which has lived in Warka, Neyen, Hailan, Changbai Mountain and other places for generations was an important Manchurian military cl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fter joining the Later Jin (Qing) regime, the Usu clan belonged to different banners. Due to the close affiliation between leaders and people under the Eight Banners system, the changes in the banner national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Usu family directly affect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family.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Usu familys banner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ypical figures,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Usu family and related political issu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Key words] Usu Clan; the banner nationality; politics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Manchurian military c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