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程度对实现西部农村人口共同富裕影响的实证分析

2023-04-29 00:44孙刚成南星星
关键词:内生动力共同富裕

孙刚成 南星星

[摘 要] 为了深入认识教育对实现西部农村人口共同富裕的影响,并探寻实现共同富裕时代阻断返贫或解决相对贫困的路径,本研究对陕北地区和宁夏的部分村镇,以及川西山区的部分县(市)农村人口展开调查,随机抽取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年龄阶段的样本人群,获得有效样本1112户。研究发现,教育可以显著提高西部农村人口的收入,而且基本遵循受教育程度越高收益越高的规律;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就越愿意接受更多教育或受教育程度也越高;农村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其终身学习品质越好且人口素质越高;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显著提升他们对富裕和美好生活追求的志向,从而生发内在动力,促进其实现共同富裕;在西部农村,明显遵循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其生活与生存能力越强的规律;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越高,实施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实现西部农村人口共同富裕,在于如何让更广泛的西部农村人口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关键词] 教育致富;共同富裕;创造性劳动;教育扶志;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 G40;G5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3)02-0055-12

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完成,区域性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意味着我国全面进入巩固脱贫成果并向乡村振兴转变的过渡期。202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但是,这只是初步解决了绝对贫困,在广大西部资源贫乏的县区,地域之间、不同收入层级之间、民众之间的相对贫困仍然广泛存在。如何防止返贫并缩小贫富差距便成为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矛盾。另外,西部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限、思维方式和生存技能落后,导致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措施的实施遇到瓶颈,突破和掌握应用新型技能手段便成为難题,新的科学技术无法被顺利地接受并被熟练地运用,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管理和出路发展迟缓,农村人口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受限,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情况无形中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积极探索通过提升文化程度,解决西部农村人口贫困与生计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活的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基于广泛的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采用卡方分析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辨析不同教育水平对西部农村人口的生存及思想认识的作用,集中研究受教育程度对实现西部农村人口共同富裕的种种影响。

一、研究设计与取样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与质性分析法展开研究,研究对象聚焦于西部的农村地区人口,以相对贫困地区的城镇及偏远山区的普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后脱贫时代,文化程度对促进共同富裕的影响,同时对相对贫困人群的贫困现状和解决对策进行解读。结合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分层目的抽样,以西部部分省市的不同村镇和城市周边相对贫困人群作为样本选择范围。样本所在区域以国家2020年之前标注的贫困县(市)为主,具有典型的相对贫困特征。不同收入层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年龄阶段的样本选取保证了问卷结果最大的全面性与代表性。剔除部分关键变量丢失或问卷不完整的数据后,本研究实际得到有效样本量1112户。样本选取采用随机抽样原则,主要对陕北地区和宁夏部分村镇,以及川西山区的部分县(市)相对贫困农村人口展开调查,样本的分布范围从县城附近到乡镇政府附近再到偏远山区,性别选取尽量做到均衡分布,对25岁以下、25~40岁、40~60岁、60岁以上各个年龄段都进行了适当的筛选。调查对象以农村务农和工地务工的相对贫困人口为主,其他工种的人群为辅,对所有被调查人员均采用随机访谈和填写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为验证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改变贫困落后观念、促进共同富裕,本研究把受访对象的文化程度设定为解释变量,对不同的受教育程度进行赋值与定量分析。因为教育不仅直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而且对劳动者个人能力同样产生重要影响。[2]为更加全面地衡量教育对调查对象生活的影响,本研究考虑了文化程度对家庭生活及观念产生影响的关键指标,对应地把家庭年收入、对接受教育的看法、持续学习的意向习惯、教育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等设定为被解释变量,在相关分析基础上,笔者尝试提出文化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议。

二、基于SPSS的数据交叉分析与卡方检验

为验证研究假设的合理性并检验调研数据是否能够满足研究预期,笔者运用SPSS25.0对抽样有效数据中的解释变量“文化程度”与被解释变量家庭年收入、对接受教育的看法、持续学习的意向习惯、教育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等进行了交叉分析与卡方检验,并基于交叉分析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

(一)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家庭年收入状况

从文化程度与家庭年收入之间的交叉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即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收入也就越高,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样本家庭年收入为10万元以上的比例占到了样本中该收入阶段人数的65.4%。通过进一步采取卡方检验,我们发现皮尔逊卡方为192.638,且显著性小于0.05,进一步验证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年收入也就越高。但是,样本数据中存在家庭年收入为1万~3万元之间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高于专科或高中文化程度人员比例的现象,结合访谈推论,多数属于教育致贫或教育致懒的原因,即接受了本科及以上教育后找不到期望的好工作,又看不上或干不下去环境不好或收入不高的工作。

通过进一步对交叉数据进行拟合运算,我们可知,在年收入1万元以下收入段的家庭,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显著。其中,相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可能性分别为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835倍、2.122倍、1.381倍和1.127倍,说明在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阶段,学历对家庭年收入有明显影响。但是,初中学历人员因为存在没有小学学历人员更能接受艰苦劳动的现象,故在此收入阶段人员占比偏高。在1万~3万元年收入段的家庭,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和大专文化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显著。其中,相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家庭年收入为1万~3万元的可能性分别是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462倍、1.264倍、0.970倍和0.728倍,说明高中和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家庭低收入的可能性比本科文化程度的人比例更小。在3万~5万元年收入段的家庭,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显著。其中,相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家庭年收入为3万~5万元的可能性分别是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657倍、1.727倍和1.766倍。在5万~10万元年收入段的家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家庭年收入影响明显。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家庭年收入为5万~10万元的可能性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2.819倍。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家庭年收入为5万~10万元的可能性是高中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1.723倍。本科文化程度的人,家庭年收入为5万~10万元的可能性是专科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1.361倍。在10万元以上年收入段的家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家庭年收入影响显著。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家庭年收入为10万元以上的可能性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的3.615倍。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家庭年收入为10万元以上的可能性是高中文化程度家庭的2.223倍。但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家庭表现不够突出,只是稍高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家庭,却只有专科文化程度家庭的0.471倍,也就是说抽样群体中大专文化程度的被调查家庭年收入为10万元以上的比率是本科文化程度家庭的2.124倍。结合访谈,我们发现,留在农村的本科文化人员更多的是能力不足或家庭负担偏重的群体,而且专科文化群体在创造财富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优势。

(二)文化程度显著影响下一代的教育状况

从文化程度与认为学习读书是否有用、是否愿意坚持让孩子受教育之间的交叉分析来看,它们存在明显的正向影响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认为读书有用且愿意支持孩子接受更多教育的比例就越高,而且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选择比例高达95.3%,远远高于小学文化程度人员的39.1%。通过进一步采取卡方检验,我们可以看出,皮尔逊卡方为221.525,且显著性小于0.05,说明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次证明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认为学习有用,而且更愿意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具体来看,相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文化程度的人认为读书有用且愿意让孩子接受更多教育的可能性分别是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0.411倍、0.543倍、0.687倍和0.927倍。这证明无论哪种文化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教育对子女的未来有用,并愿意让子女更多地接受教育,而且学历越高的人越愿意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说明父母和长辈文化程度显著影响下一代的受教育状况。

(三)文化程度显著影响人的终身学习品质和人口素质

从文化程度与是否有持续学习知识的意向和习惯的交叉分析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具有持续学习知识意向与习惯的比例为87%,专科、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74.7%、54.7%、40.8%和33.1%。可见,文化程度对持续学习意向与习惯影响非常大,表明文化程度显著影响人的終身学习品质和人口素质。通过进一步采取卡方检验,我们可以看出,皮尔逊卡方为197.154,且显著性小于0.05,说明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具有持续学习知识的意向和习惯,文化程度偏低的人更倾向于有意向但没有资源。具体来说,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有持续学习知识意向与习惯的可能性分别是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0.381倍、0.469倍、0.629倍和0.858倍。这证明无论哪种文化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持续学习意向与习惯,学历越高对人的终身学习品质和人口素养提升就越大。

(四)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农村人口发家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志向

从文化程度与发家致富、追求美好生活志向的交叉分析看,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具有发家致富、追求美好生活志向的比例分别为37.5%、52.7%、59%、80.1%和84.4%,说明教育发挥了明显作用。进一步采取卡方检验,可见皮尔逊卡方为169.576,且显著性小于0.05,说明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具有发家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志向。

(五)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农村人口的生活与生存能力提升

从文化程度和接受教育后的生活与生存能力交叉分析看,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生活与生存能力提升明显的比例分别为37.1%、47.9%、56.8%、75.3%和82.8%,二者显著正相关,说明教育明显提升了受教育者的生活与生存能力,而且文化程度越高越明显。通过进一步采取卡方检验,我们可以看出,皮尔逊卡方为140.397,且显著性小于0.05,说明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不论高低,都认为教育会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但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相比文化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认为教育有一点影响但不明显,或者没作用。

(六)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农村人口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从文化程度与接受教育后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之间的交叉分析看,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升明显的比例分别为25.8%、33.6%、47.5%、79.5%和83.9%;如果加上“有一点”的肯定选择,这一比例则分别达到了51.2%、58.6%、69.1%、87.0%和94.8%,二者显著正相关,说明教育明显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而且文化程度越高越明显。但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员认为没有作用或认为使其更不愿意劳动的比例偏高,分别为48.8%和41.4%,说明这两个阶段存在教育脱离劳动与生活实践的现象。通过进一步采取卡方检验,我们可以看出,皮尔逊卡方为253.640,且显著性小于0.05,说明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不论文化程度高低的人,都认为教育让人们具备了创造性劳动的能力,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这方面帮助的认可度越高,但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相比文化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认为教育有一点作用或者没作用。

在文化程度是否能使人具备创造性劳动能力且更擅长致富和生活的影响方面,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使调查者具备创造性劳动能力,且更擅长致富和生活的影响显著。其中,相对于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文化程度的人,认为教育让其具备创造性劳动能力,且使其更擅长致富和生活的可能性分别是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0.307倍、0.401倍、0.566倍和0.948倍。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对家庭收入和生存水平有着极大的正相关性,因此,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卡方分析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结论与建议

农村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其生活生产投入,制约家庭经济水平。因此,学校教育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学校基础教育,提高全体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仅有利于生产生活技术的推动、降低人工劳动成本、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更有利于推进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高质量转化,彻底消除贫困,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3]19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不仅对农业收入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更加影响了劳动力的高质量外流。这表明,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劳动力自身素质及劳动收入是成正比的。农村劳动力要想挣脱知识技能对自身的束缚,实现劳动力的高质量高效率转化,改善农村落后的现状,提升每一个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是重要举措。

(一)主要结论

帮助西部农村人口摆脱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既需要消除其物质的相对贫困,又需要摆脱其精神的相对贫困。在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追求共同富裕新时代之后,国家扶贫工作的重心已经由消除物质贫困转向解决精神贫困,旨在解决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此时,教育在鞏固脱贫成果、接续发展乡村振兴方面的先导性作用愈发显现,已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2]提高人们的文化程度是从源头上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依据。随着我国扩大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进度的加快,大面积实现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必然的社会布局。在现实困境中,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相对落后不仅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使他们长期处于物质与精神相对贫困中难以自拔,而且更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注重农村人口的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技能培训,能显著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调查显示,教育对所有文化背景的收入群体均有积极作用。第一,教育可以把简单机械劳动变成借助知识与技能实现的复杂劳动,实现简单劳动的倍加效应,提高农村受教育者的收入,[4]而且基本遵循受教育程度越高收益越多的规律;第二,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基本遵循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越愿意接受更多教育或受教育程度也越高的规律;第三,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农村人口的终身学习品质与人口素质状况,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其终身学习品质越好且人口素质越高,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养成;第四,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农村人口发家致富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志向,即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显著提升他们对富裕美好生活追求的志向,从而生发内在动力,加快共同富裕实现的进程;第五,在农村地区,明显遵循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其生活与生存能力越强的规律;第六,文化程度高低对农村人口实施创造性劳动发挥着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其实施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教育可以显著促进农村地区整体面貌的改善,达成永久脱贫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对家庭生计和观念改变促进作用就越大。教育作为激活脱贫群体内生动力的最有效途径,既能增强农村人口的就业能力,更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2]

(二)政策建议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要彻底解决农村地区脱贫后的返贫或相对贫困问题,必须学习贯彻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本着教育为人的原则,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理念,大力发展基于本地特色与资源优势的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现有教育管理体制,增加政府财政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投入比例和农村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大对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投入。[5]25针对农村学生教育落后的现状,需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进行经验交流。搭建优秀乡村教师的教研成果培育和推广交流平台,建立优秀教师教学成果奖推广示范小组,促进区域内教师互通有无、交流沟通,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拉动区域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为此,需要整合建设农村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共享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成果公建共享,引导农村艰苦偏远地区学校教育水平大幅提升,[6]改善农村教育薄弱现象,加强对乡村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投入,打造“校园之家”,加快消除大班额和师生配比不均衡现象。还要关注农村家庭受教育不平等现象,鼓励农村家庭的所有子女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积极做好全员教育思想工作。在高等教育方面,政府应规范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基础与专业课程设置,更多地设置就业前景广泛、有实用性、能较好地实现校企衔接的专业型课程。同时号召学校在丰富学生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并号召各大企业多参加校园推广,使学生提早进入就业状态,练就基础的工作技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7]应该让农村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和城镇学生同样优质而适合的教育,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或最大化发展,从而具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本领与执行力,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力军。另外,在以教育公平为主要价值导向的教育政策之下,才能在后脱贫时代更多地根据农村地区的特殊性条件,[8]从公平角度出发调整教育资源分布,推动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证将农村的教育扶贫政策目标清晰化实现。[9]

2.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推动区域文化提升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区域文化程度提升,避不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7]由于城乡教育不平衡致使乡村地区教育不均衡程度较城市地区更深,只有让有限的资源在教育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切实改变农村地区的教育不均衡状况,所以,在调整教育资源时需要加大向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这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农村地区综合教育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更是防止返贫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为此,需要加大投入,改造当地普通学校,并配置相应师资力量,多渠道整合教育资源,为他们打造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多与不同科目、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职级的名师相互切磋和学习;组织由高校优秀教师和志愿者组成的送教爱心团体,开展送教上门的持续跟踪服务。

同时,要建立符合农村地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对农村地区教学基础设施“硬件”实现重置的同时,也要努力增加对“软件”的投入力度,并逐步把投入重点转移到“软实力”建设上,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质量,建立起农村与城市学校的合作网络,通过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鼓励和号召全社会志愿力量参与农村教育。[5]25当地教育局可以根据本地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实际情况,采用教师轮岗轮教轮学的方式,促进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合理互动,[10]121这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素质,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地区教师流动难的问题。同时还应根据地域和教师任教的数量及工作年限发放津贴补助,以帮助广大农村教师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农村地区的教学和生活,而且还要在职称评定和工作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地区工作成绩优异、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师,[11]以此加大农村教育对教师的吸引力,不断改善农村地区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从而营造真正的全民教育。

教育的本质即在于帮助每一个人实现基于自身潜能的更好发展,从而在促使每一个人成为最好自己的同时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12]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尽管几经变革不断地趋向完善,但农村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广泛普及对农村人口来说依然是一大难题或难以实现的梦想。因此,不断增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缓慢且生活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降低或减免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成本,鼓励并引导农村学生全体就学,给学生父母或其他成人提供便捷免费的相关学习平台和资源,增加其知识储备,才是全方位提高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3.贯彻落实成人教育,增加农村人口收入渠道,分层普及全民教育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发展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竞争力。立足现阶段农村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应确保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2]以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与从业水平,着力提升成人技能培训实效。为此,要精准选派培训对象,根据成人受教育者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系统化课程制度;[13]根据产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安排课程,确保培训对象学有所得。同时要培育优秀教师团队,强化技能型教师团队建设,[2]邀请专业的职业教育工作人员和专家开展城乡两级优秀职业教学能手的面对面沟通交流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型技能人才送学进村、送讲入校,定期组织乡村地区成人教育者参与教学培训。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技能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着重对急需的或具有更强针对性的劳动技能进行培训,一旦掌握了实践技能,即能实现增收。支持家庭当中有意愿学习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接受技能培训可以实现劳动力的高质量转化。同时,可以加强教育与农村就业的工作衔接,健全涉农企业接收涉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和涉农职业院校学生到农村实习的制度,支持多方合作,共建政校企联合的农村农业发展实训基地,引导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到农村就业。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总体比例的调整,构建西部农村特有的现代教育体系,打通现代化职业教育人才本地培养的新通道,重点培养适合本土的专业人才。在中考改革的情况下,很多家庭对职高有着一定误解,不愿意孩子接受职高教育,认为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因此,尽快改变农村人口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偏差,将农村职业教育渗透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之中,以提高其认知度并发挥更大的作用,早日实现普职协调发展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14]

4.重视消除生理贫困,提高心理健康能力,注重激发内生动力

首先,百姓的基础需求是吃饱穿暖,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不足以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加之新型劳动力的短缺,家庭贫困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调查结果显示,越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就越贫困,文化程度越低就业率就越低,所以,越贫困的家庭文化程度就越低。由此可见,文化程度对提高家庭收入、改善贫困现状、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化软实力是大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我国已经完成脱贫攻坚,正在进入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增强国家软实力、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已是大势所趋。调查研究表明,中国百姓追求幸福的标准,已经开始从追求物质、经济收入等具体指标,向关注健康、精神生活等指标转化。这说明,农村脱贫致富不仅需要物质上消除贫困,还需从文化精神等层面入手消除心理贫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化精神也相对落后。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文化事业的经济投入,完善农村文化制度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文化宣传,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农村人口接受学习新兴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消除农村人口的自卑、短视心理。因此,建议建立惠民爱心咨询家园,作为心理咨询临时机构,在做好心理情绪健康知识宣传的同时,不定期开展农村人口心理培训,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注重对农村人口心理贫困的关注和开导,帮助贫困农户找回生活的自信。

最后,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追求共同富裕的阶段,针对农村地区相对贫困人群“扶智”成果不显著且难以维持的问题,要坚決抵制面子工程、断崖式的工作方式。面对“输血”与“造血”的双重困难,对农村成年群体的“扶智”可谓难上加难,[1]急需政府部门会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沉着冷静、充分准备,尽快形成具有可持续性保障的长效机制,制定保障落实农村群体“扶智”措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心理与精神基础上消除贫困。让农村人口从根源上意识到教育致富的理念,自发地行动起来,通过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开阔眼界,助力经济飞跃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总的来说,探索文化程度对西部农村人口的影响问题,对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改善其贫困落后的面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当前西部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阻断脱贫家庭的代际传递,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有机衔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但是,要真正彻底解决追求共同富裕时代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必须通过提高农村青壮年人口及其后代的受教育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激发脱贫人口发家致富、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挖掘其主动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潜在能力,帮助脱贫群体形成积极生活与发家致富的良好心态;立足西部农村地区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基础,结合本地实际需求,积极营造文化服务氛围,建设能够满足脱贫群体精神需要的文化服务平台,培养农村人口的文化自信,帮助农村地区群众坚定致富决心;[2]同时要依托文化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技能培训活动,在增加农村人口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挖掘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潜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亢犁,劉芮伶.哪类教育最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于民族地区1159农户的微观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8):57-68.

[3]徐小英.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成因与政策调适[D].南昌:南昌大学,2015.

[4]孙刚成,陶雨.教育反贫困视域下的农村学校教育变革[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4):88-99.

[5]常学宏.吉林省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

[6]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3):14-17+36.

[7]崔延强,段禹.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之百年历史基本经验[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8-48.

[8]严仲连,花筝,李键江.教育扶贫、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互动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的实证检验[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0-122+225.

[9]金久仁.教育扶贫内涵指涉与路径转型[J].教育与经济,2020(2):10-18.

[10]何双梅,曲嘉滨,季德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上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11]张旺.教育现代化: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任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51-58.

[12]孙刚成,王莹,杨眉.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取向[J].教学与管理,2014(21):132-134.

[13]王树元.成人教育资源的城乡不均衡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8):24-26.

[14]孙刚成,杨婳婳.职普协调发展背景下中职教育的发展困境与改革路向[J].当代职业教育,2022(6):31-38.

【特约编辑 龙 晟】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Population in

Western China

SUN Gangcheng, NAN Xingx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 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western China, and explore the path of blocking the return to poverty or solving relative poverty in the era of common prosperity, this study conducted a survey of rural popul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some villages and towns in Ningxia, as well as some counties (citie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western Sichuan, and randomly selected sample populations with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different age stages, obtaining 1112 effective samples. The study found that edu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income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basically follows the rule that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 level, the more benefits;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rural parents, the more willing or educated their children are to receive more education; The higher the cultural level of rural population, the better the qua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higher the population quality; By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hey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ir ambition for prosperity and a better life, thus generating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promoting their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western rural areas, it is evident that people with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have stronger living and survival abilities; The higher the cultural level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he greater the pos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creative labor. Therefore,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western rural population lies   in how to make the wider western rural population receive fair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to become rich; common prosperity; creative labor; education support; endogenous power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针对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业内生发展动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