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演进不可避免会带来社会利益的进一步分化和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使得个体化成为新时代变局中的突出现象。而对于在个体化浪潮中成长的当代青年来说,其个体合理需要在不断得以满足的同时,个体意识也日趋强化。但需警惕的是,个人主义思潮也趁机沉渣泛起并呈现出发展新动向,突出表现为生产设置的议题化与碎片化,生发样态的合流化与数字化,叙事场域的隐匿化与圈层化,从而催生了“消极个体化”现象。但究其根本,个人主义思潮的逻辑出发点仍是现代形而上学的“抽象的个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进行批判,匡正对“个人与社会”绝对化对立关系的理解,并对个人主义所辩护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祛魅,有助于辨析个人主义思潮的理论局限性。通过厘清边界、优化供给、教育引导和规约保障等路径,既尊重并满足青年作为“现实的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合理需要,又防范和化解部分青年受个人主义思潮侵蚀而引发主体意识错位和主体力量缺失的危机,是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凝聚团结奋斗之青春力量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个人主义思潮;青年;批判;应对;团结奋斗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2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6-0144-06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2]“团结奋斗”从根本上说是人心向背和力量凝聚的问题,指向于社会成员“个体意识”与“集体属性”的和谐互动。新时代青年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锋力量,奋进新征程需要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青年力量。然而,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利益的进一步分化和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使得个体化成为新时代变局中的突出现象。对于在个体化浪潮中成长的当代青年来说,其个体合理需要在不断得以满足的同时,个体意识也随之日趋强化。但需警惕的是,当前个人主义思潮借机泛起且衍生出新样态,由其带来的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等对青年群体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这不符合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故此,有必要剖析个人主义思潮在青年中萌发新动向的具体表征及实质意涵,对其展开批判考察,并思考如何从多重维度助力新时代青年建构个体与集体的辩证联系,形塑“现实的人”的主体自觉,彰显团结奋斗的历史主动精神,夯实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力量。
一、当前个人主义思潮在青年中的发展新动向当前,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局势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态势,个人主义思潮借机改造传播样态,其生产设置、生发样态和叙事场域均呈现新动向,并尤其关注青年这一关键群体,开展看似隐晦却更为精准的意识形态渗透。
1.生产设置的议题化与碎片化动向
与传统个人主义思潮注重系统化理论的径直言说不同,当前个人主义思潮侧重于以议题设置的方式对青年输出其价值内核,同时也使其存在样态呈现碎片化特征。第一,巧妙设置“热搜头条”和“学术争鸣”议题以操控社会舆论和学术言论风向,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一方面,个人主义论者选定突发事件乘虚而入,跟踪社会热点,在与青年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大肆渲染、制造冲突。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精心将生活中“佩戴口罩和检测隔离”等必要的防疫举措设定为关乎“自由与人权”的议题,刻意诱导和激化部分青年的极端情绪,鼓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对立,试图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其还善于披上“学术探讨”外衣,催生更具蛊惑力的学术思潮。如将“自由与人权”议题进一步学术化,设计“民主制度”与“举国体制”之争的话语陷阱,攻击中国的抗疫举措“不自由”和“不民主”,意在抹黑抗疫中所彰显的中国制度的真理性和道义性优势。
第6期吴炜生:个人主义思潮在青年中的发展新动向及其透视与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第二,截取并拼凑历史片段和现实场景以炮制边缘话题,干扰部分青年思辨精神的建构。个人主义论者瞄准青年对“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等关系存有困惑的问题,揪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矛盾借题发挥,并抽取甚至臆造出资本主义国家“福利社会”的个别现象大肆宣传,试图在片面化的对比中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合理性。面对理想蓝图与现实境遇落差后的调适无力,如果青年考量发展去向时只以自身的眼前利益为重,忽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就极易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发文强调要警惕年轻干部的成长黄金期变为贪腐危险期的现象。一些年轻干部缺乏担当,刚成为业务骨干或是单位领导就误入以权谋私的歪路,不仅自毁前程,更对集体利益造成严重损失。
2.生发样态的合流化与数字化动向
就生发样态而言,当前个人主义思潮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场域的错误思潮杂糅,并借助数字平台加速拓宽其传播边界,体现出合流化和数字化的传播动向。从合流化动向看,个人主义思潮与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消费主义、反智主义等相互交织出复杂面相以迷惑并笼络受众。例如,个人主义思潮勾结新自由主义,将“绝对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完全市场化”奉为圭臬,兜售个人与政府、私有与公有互不相容的立场;对接民粹主义,蓄意激化“草根”与“精英”的对立矛盾,意图实行“民主的暴政”;也常与具有泛娱乐化倾向的消费主义共谋,制造资本逻辑裹挟下的“虚假需求”和“消费狂欢”,滋生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危机;个人主义思潮还善于包装“反智主义”以推广反理性极端观念,旨在解構他人以确立自身权威,从而对冲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任由这些交叉叠加的错误思潮在青年当中蔓延,势必影响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
从数字化动向看,一方面,数字互联的平台和技术无疑让个人主义思潮得以冲破时空束缚,促使其触角在Z时代青年现实与虚拟交互的世界中延展布局,萌生出与网络民粹主义、网络反智主义等思潮高速合流的传播隐患。另一方面,因数字技能差异所引发的数字鸿沟无形中拉开不同青年拥有信息资源的差距,而“功绩社会”的竞争内卷化更使部分青年的个体诉求在数字化情境中被无限放大。与此同时,个人主义论者深谙部分数字青年在现实世界中身份矮化和发展受限的境况,借“商品拜物教”与“数字拜物教”的联姻之势,以数据监测、算法推荐、流量直播、虚拟偶像等创设“数字化全景监狱”对其加以宰制,误导其逃离现实,在沉浸式虚拟交往中塑造个人的数字身份以实现“他者”认同。当这部分青年沉溺于数字消费主义、符号消费主义之中,就极易遭遇数字伤害,逐渐迷失主体成长的真实感,并导致对集体事务的疏离。拥有良好家庭资源和光鲜学历背景却主动放弃奋斗,甘当社会“透明人”的“蹲族青年”就是一种典型代表。[3]
3.叙事场域的隐匿化与圈层化动向
当前个人主义论者追求从宏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转换的动向,有意迎合部分青年感性化、表象化、直观化的认知偏好,在隐匿化的场域中灌输其价值主张。而这一叙事逻辑经由圈层化结构的推波助澜,也更易招致部分青年的思想错位和行为失范。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不确定性挑战,部分青年容易陷入主客体失衡的困局,“把握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平衡点”是当代青年亟待思考的问题。区别于之前援引诸如“认识你自己”“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等理论家的显性思想来强调人的自主性、尊严、自由和平等,当前个人主义论者惯于冒充主流媒体并假借普通民众的“麦克风”混迹于日常生活场域,遵循“场景切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逻辑,从生活细节入手,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B站弹幕、恶搞表情包等景观媒介进行“指尖传递”。如某公众号冠以“人民日报”的抬头,以“《人民日报》每日文摘”“《人民日报》金句摘抄”等名义发布“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管好自己,莫渡他人”等隐含个人主义倾向的言论,利用民众对权威媒体的信任感,打着“为你发声”的旗号攻破部分青年的心理防线,鼓动其从丰富的社会关系中抽离,在朋友圈疯狂标榜“个人至上”,追捧“个人占有”,忽视甚至漠视他人生活的福祉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逐渐走向“自我中心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
还需注意的是,互联网在汇聚超十亿网民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交选择和行为习惯,催生“网络化个人主义”社会运行机制。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20岁至29岁、30岁至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5%、20.3%,占比总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4]高度网络化的社交环境促使部分青年因合拍的性格特质、投契的兴趣爱好、相似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聚合为多个超越组织限制和关系束缚的网络圈层,如“饭圈”“二次元圈”“模玩手办圈”等。这为当下青年群体建构个性化社交网络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风险。一方面,部分青年拒斥传统集体关系,为寻求“入圈”归属感而盲目跟风以寻求圈层认证。“饭圈”中常见的为偶像“打榜”“氪金”甚至“开撕”等不理智行为催使部分青年在偶像崇拜中放纵一己私欲,加重“饭圈”乱象。另一方面,圈层化传播中不可避免会弥散的“过滤气泡”“信息茧房”和“沉默的螺旋”效应,也使特定圈层中青年的利益诉求、立场观念、思维风格和行为模式等都极易受到圈内潜藏的个人主义论者的煽动,从而容易对某些社会现象作出偏执独断的非理性宣泄,不仅丧失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达观有为的精神品质,甚至有可能引发网络群体极化危机。[5]网络空间中不加规制的狭隘化个人主义言论在偏离公共理性的同时,很可能催化社会矛盾,导致共同体精神的消解。
二、个人主义思潮的理论局限性透视
纵使当前个人主义思潮在青年中的传播呈现出内容和形式上的新动向,但其逻辑出发点仍是现代形而上学的“抽象的个人”。因此,防范化解个人主义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的前提,是要对其理论建构的局限性进行驳正。
1.个人主义建立在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基础之上
个人主义建立在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的基础之上,这一理论不仅有其经济基础及社会历史前提,而且有其哲学基础和政治根源。
第一,从历史前提来看,现代个人主义及其幻想是十八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市民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工和商品流通使“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6],人们最初的依赖关系逐渐被抽象的物所瓦解,人开始沦为与生产力分离的抽象的人。同时,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也在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下趋于异化,人们的现实关系变成独立、异己和互不关心的存在。
第二,从哲学基础来看,现代形而上学把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想象为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原子式的相互敌对的个人”,认为追求“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需要”的个人利益的发展可以自然而然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个人利益优先于公共利益。对此,马克思予以批判,指出作为历史出发点的个人不是抽象孤立的个人,其需在开展物质生产实践并在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呈现出现实的存在,也即成为“现实的个人”,而“现实的个人”又通过实践活动历史性地形成了“人类社会”。这就揭穿了现代形而上学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制造的二元对立关系的认知局限,进而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对象性的本质关联。
第三,从政治根源来看,废除了封建统治的现代政治解放既有历史进步性,也有历史局限性,因其所关注的还只是市民社会范围内成员的私人利益和私人任意行为得到保护的解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解放。“市民社会没有借助安全这一概念而超出自己的利己主义。相反,安全是它的利己主义的保障。”[7]可见现代政治解放所建立的所谓共同体仍是以维护私有制和特定阶级统治为目的,其结果是:政治国家和社会显现为限制个体的“虚幻的共同体”,造成人自身的分裂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破裂。
2.个人主义以“抽象的个人”为持存基点主张个人与社会的决然对立
强调个体权利与价值的个人主义确实在解放受缚思想、激活生产动力、推动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隐藏的认识缺陷也不容忽视。
其一,个人主义论者将本应是社会化的人从具体的社会现实中隔离出来,绝对化推崇个体的特殊性,否定人的普遍性本质,用夸大化的“私人意识”割裂个体与集体的有机联系。如此一来,离开普遍性规定的个人就难免囿于单个的、局部的、经验的狭隘视野无限聚焦个人的生存体验,对共同体生活秉持冷漠抗拒的消极态度,从而片面化遮蔽日常生活的社会向度。这种脱离社会力量的个人终究沦为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当前,部分青年受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过度计较个人得失,无力兼顾个人理想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彰显,遗憾成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蟄居青年”,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其二,在现代性日趋成熟和“生活型”社会的转型进程中,现代个体对自我意识和生活意识的合理追求本应得到肯定。但个人主义却以“抽象的个人”为持存基点,机械化凸显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这就极易导致对生存需要和生活意义理解的物化与窄化。其突出的精神危机表现是人们把个体价值的实现误判为对“物”的肆意占有和欲望的无限满足,过度的物质享受和消费占有成为人们形塑自我标识的唯一尺度,而本应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美好生活需要则被降格为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的迷恋与追逐。这种错误思潮一旦在青年中泛滥,很可能在无形中消弭部分青年对个体生存和发展本真需要的理性思考。当青年在深陷资本趋利性运作的泥淖中迷失主体的价值觉醒,轻视个体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丰富意蕴时,就会遗落“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9]
3.个人主义所辩护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个人主义原初语境中对人的自主性、尊严、平等和自由等要素的强调确实曾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身心解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需注意的是,个人主义在近现代的兴起并非是立场客观的思想演进现象和学术探讨事件,其因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及社会历史根源而必然嵌入意识形态属性。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赖以成立的理论依据,个人主义反映的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定性,也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所借助的理论密钥。毛泽东就曾批驳过“个人主义的社会来源是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在党内的反映”[10]。与原初语境的意蕴相偏离而愈发走向极端化的当代个人主义思潮,不再纯粹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平等权利和自由解放,反而主张以私人占有和排他行动来确证个人的生命价值,这说到底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并维护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由此,“个人”在实现存在价值的过程中不免要以“他人”为工具又同时被“他人”当成工具,这使得个人主义论者口中的“个人自我实现”“个人自由解放”蒙上虚幻的泡影。“以资本为中心”和“对外扩张掠夺”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宣扬的价值口号与其制度实践间的失配困境就是这一悖论的鲜明印证。高呼“正义”,连打“人权牌”的美国如今恰恰在俄乌冲突中火上浇油,而日本排放核废水的自私行为更为全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个人主义所辩护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形式上虚幻的利益普遍性来掩盖内容上实在的利益特殊性,因而是虚假的意识形态。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和“共谋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属于反映真实普遍利益的意识形态。然而要警惕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演进和扩张,资本主义国家力图将其特定的理论主张、价值理念、政治口号与制度模式输往世界历史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并重点针对青年群体来抢占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个人主义论者把反映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1],实质上是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合理性上升为所谓的“普世价值论”,从而炮制双重标准,以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简单否定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彰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意蕴,妄图长保资本主义在世界体系中的霸权统治。
三、应对个人主义思潮侵蚀青年群体的多重对策防范和化解当前个人主义思潮对青年的侵蚀影响,既要揭示其理论局限和造成的道德危机,又需探究其话语表达背后蕴含的青年真实诉求和复杂心态,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应对原则。在提出应对策略之前,我们需明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个体性和集体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基本属性。在人类探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个体既需从传统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中摆脱出来以追求自由个性和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一过程又无法脱离社会系统的支撑而孤立存續。也即现代社会中积极的“个体化”绝不是个人与社会的决然对立,也不是个体与集体的绝对割裂。换句话说,弘扬“个体性”并不意味着就要脱离“集体性”,而主张“集体性”也并非是要牺牲“个体性”。[12]主张人的“个体性”与“集体性”非此即彼的个人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个体化”。新时代中国语境中的“集体主义”,是致力于社会成员在“个体意识”与“集体属性”和谐互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这里的“个体意识”并不是主张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绝对割裂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强调自身社会属性的“现实的个人”的意识。
在厘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后,我们认为,通过厘清边界、优化供给、教育引导和规约保障等对策,助力新时代中国青年建构个体与集体的辩证联系,有利于形塑“现实的个人”的主体自觉和历史主动,汇聚团结奋斗的青春力量。
1.厘清边界:把握个人主义和个体意识的区别以制定应对策略
在新时代实现对个人主义的科学纠治,应厘清个人主义和个体意识的边界,处理好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的关系,避免去意识形态化和泛意识形态化的误区。为此需明晰四点:其一,作为一种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个人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将特定阶级的“特殊利益”言说成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为维护或冲击某种现存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合理性提供理论辩护或理论批判。然而,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都是意识形态;其二,我们所反对的个人主义是将个人或群体间的利益矛盾设定为个人与社会的绝对化对立,强调“个人至上”,并宣扬“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其所昭示的资本主义特殊性主张并不能代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其三,青年对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合理需要应得到尊重与满足,对其在社会交往中因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思想困惑与价值观的日常表达也不应都上纲上线为意识形态,而是要从青年的切身需要来考量并妥善协调矛盾,切忌因主观臆断而踏入泛意识形态化的雷区;其四,要谨防个人主义惯用的“去意识形态化”伎俩,辨析其针对青年所发酵的议题化和碎片化的思想舆论,树立系统思维,厘清个人主义在政治生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日常生活领域和国际交往领域等的复杂样态,针对不同领域精准施策。
2.优化供给:从物质和精神的双向发力夯实青年主体自觉的基础
对个人主义进入青年视野之现实症候的诊治,应奠基于对青年现实生活诉求和矛盾心理机制的理解之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3]部分青年生成个人主义的根源还是在于理想与现实落差中的资源恐慌问题。因此,持续完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有效供给,及时回应青年成长成才的合理诉求依然是当前化解部分青年萌生“个人主义”危机的前提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青年工作提到战略层面,为维护青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提供了实在的资源和渠道。未来,还需继续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审视青年对个人利益急切追求背后的思想困境和矛盾心理,发挥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在为青年排忧解难的过程中倾注集体主义的价值基因,把青年一代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另外,还要助力青年在“真实的集体”中把握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为青年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私有制条件下各个个人结成的集体是虚构的,因其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14],在虚构的集体中,个人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社会关系中,个人自由只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才存在。而只有“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5]。因此,青年要明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追求“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一致性,追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个人与社会在良性互动中推动“自由人的联合体”理想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应摒弃个体与社会绝对化对立的思维困局,超越个体狭隘的功利意图而指向个人与集体共生相长的共同体生活。
3.教育引导:在强化思辨力和斗争力中增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精神
应对当前部分青年受个人主义思潮冲击而出现的主体意识错位和主体力量缺失的危机,首先要注重对青年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的培养,指引青年处理好个体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青年发展的应然旨归是通过对象化实践理解并协调个体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实现主体地位和作用的优化。因此,要教育青年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审视个人成才与国家进步的关系,不拘泥于一己私利,将“小我”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我”之中。[16]由此可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对青年而言至关重要,而当前最关键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在担当有为中祛除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心理和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心态。[17]同时,引导青年在个人主义与其他思潮的合流中把握主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高校思政课作为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教育的课程,尤其要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发挥讲道理的本质功能,提升青年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引导其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18]
最后,面对“两个大局”加速演进下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许多共同问题,中国青年不仅要有中国情怀,也要有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贡献的胸怀。然而,当前各种敌对势力借助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企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的野心仍未停止,当代青年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还需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剑,敢于通过中国青年的话语叙事,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4.规约保障: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治理以净化传播空间
为及时遏制个人主义思潮通过数字化平台隐匿渗入青年中制造圈层化精神危机的走向,有必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为青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第一,要提高党管“数字青年”的能力,青年工作的各类主体要把线上互动和线下沟通相结合,善于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平台,通过个人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中的动态图像化呈现,更好把握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释疑和疏导,避免部分青年受网络谣言的误导和别有用心人士的煽动而出现话语失范的风险。
第二,要建立健全算法推荐信息智能审核与人工审核相协同的治理机制,对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平臺中公开发表的个人主义错误言论进行靶向识别与剔除,并借助元宇宙赛道推出“青年与家国同行”主题系列的云端沉浸式交互数字产品,打造弘扬家国文化的主流网络空间,建设好青年乐于聚集的网络平台。
第三,要构建网络舆论引导的综合支持体系,塑造全方位、分层化的破圈式链条。承担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重任的领导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对待个人主义思潮要理直气壮发声,通过保持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之间的张力,确保正确的舆论引导风向。同时,不同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还要结合自身的身份定位和传播优势,在网络空间中打通分层化传播命脉,形成多方联动的应对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8.
[2]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2-10-18(1).
[3][5][16]吴炜生,张雪梅.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图景及其精神熔铸[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1):43-44,44,46.
[4]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6][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52.
[7][8][11][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189,552,286.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
[12]刘伟,闫曼卿.个体化变局下当代青年集体主义教育路径优化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1):51.
[14][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84.
[17]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59.
[18]吴炜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和可行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5):132.